历史的华美表达散文

文章 2019-07-16 20:05:39 1个回答   ()人看过

黎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黎族历史遗存,反映了黎族深厚的文化传统,是现代和传统唯一的、活态的、流动的见证,具有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交流的中介

黎锦和文身可以用来区别黎族各方言及方言内部的不同土语。不同的是,黎锦直到今天仍在传承发展,而文身则逐渐消失。黎锦是海南岛上最贴近黎族族群的民间艺术,它大量运用日常生活所见创造质朴自然的艺术构图,其鲜明特征和浓厚生活气息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黎锦的图案还具有语言符号性质,很容易被岛内黎区以外其他地区和其他民族理解,成为民族之间和省际之间互相交流的纽带,促进黎族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敬仰。

在海南省乐东、东方、昌江、保亭、陵水、三亚等地的黎族哈方言聚居区,不同的土语织锦是有区别的。例如,分布在抱怀一带的“三星”黎,特点是以几何纹样表现形象,将鸡纹、犁铧纹、双人叠坐纹等织在妇女筒裙上,色彩古朴,生活气息浓厚;零星居住在抱由、志仲、打安、千家、尖峰等乡镇的“四星”黎,特点是在妇女上衣、后幅背脊间,刺绣花枝纹,或用人纹在前后衣沿边绣出菱形连续式几何花纹,衣端下系铜线、铜铃、线穗、珠子等,走路会发出清脆的响声,产生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而流行于陵水、三亚、崖县等地区的黎锦的主要特点是在黑色为底的筒裙上织花色图案,纹饰多为几何形人物纹,有婚礼图、黄猿纹、龟纹等,显得富贵艳丽、和谐美观。

在不同方言之间,织锦更为独特。例如杞方言织锦以刺绣工艺为特色,多用于妇女服装的装饰,其图案花纹一般有木棉纹、收获纹、竹子纹、螃蟹纹、甘工鸟纹和挑担纹等。多绣在女上衣后幅的腰部,称为“腰花”、“后幅花”。绣在上衣前幅的,称“口袋花”,花纹色彩常用粉红、浅黄、浅绿和白色夹嵌,又称“夹牵法”,以此突出主花色调。整体花纹色泽清新和谐,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还有极强的装饰效果。流行于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内的聚居区润方言的织锦是独有的一种刺绣织品,双面绣工艺是其特色,主要绣在五幅布剪裁的上衣之上,俗称“贯头衣”。衣服的两面或前面,呈“V”字形领,套头而穿。在这种女衣的两侧,绣双面绣花,称“花侧花”。白布为底色,以双面穿针牵线,精工细绣,绣成的花纹,两面一模一样,称“双面绣”。习惯用毛边作正面,正反都可以穿。所绣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有龙纹、三宫图纹、狩猎纹、植物纹等。造型别致,构图独特,主要为方形骨架结构,用几何形表现抽象化形体。色彩以棕色为主,兼用浅黄、粉红、粉绿等。花纹沿边,用黑色为框,使色彩更为鲜明,并具有装饰效果。其精致艳丽,古朴自然,完全可以和苏州双面绣媲美。主要流行于海南省保亭县、三亚市、陵水县等地区的赛方言织锦以编织工艺为特征。

此外,流行于海南省东方市一带的千家毡是黎族传统的纺织工艺品,是黎族尤其是美孚方言的一种“大众”式的“被面”。以白色丝线为底,选用绿、黑、红彩线配色。在毡面上绣以所需要的花纹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深受黎族妇女的喜爱。黎族内部不同方言之间往往以各自特色的织锦进行思想文化交流。

黎族人民也有共同的价值目标,比如祈求部族平安、人丁繁衍、狩猎丰盛等。因此服饰的图案多与这些内容相关。

重现黎族逝去的历史

黎族的哲学思想史、对大自然的关系史以及本民族的发展史,都在黎锦所蕴含的黎族传统文化中表现出来;黎锦的技艺是和黎族历史文化融合交织在一起的。黎锦图案的独特性和多样化,忠实地记录了黎族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技能。

以早期的龙被作品为例,“森林图”、“长寿果图”、“五谷丰登图”、“万象更新图”等一大批描绘自然景象的龙被,其构图的主体就是黎区动植物最为丰富的一个系统,可以说,这似乎是黎族人民所认知的动植物的一个总汇。而这些属于日常生活经验范畴之内的动植物形象显示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亲近的关系。

黎族自古生活在海南岛上,他们对大自然不仅有一种朴素的挚爱,在长久的生活中,也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海南岛大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这是黎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思想观念,他们认为,大地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立存在的固有价值。

黎锦艺术还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技能。黎族没有文字,黎锦的纺织活动就成为记录他们历史的重要方式。黎锦代表了黎族一代又一代积淀的信仰、知识和智慧,是民族特性的明确标志。从黎锦的生产过程及各式图案上可以了解到黎族的生活方式、道德习俗、信仰和禁忌。从黎锦的发展过程,可以认识到织锦工艺的发展状况,也可以从中了解黎族历史上的社会生活状况。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