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的成语故事

文章 2019-07-16 23:18:59 1个回答   ()人看过

故事是这样讲的:

古时候有个人叫匡衡,他非常喜欢学习,尤其是喜欢读书,但是他的家境很贫寒,家中根本就没有钱买蜡烛,这让他很羡慕隔壁家每晚的烛光。于是,他就想办法,怎样才能让隔壁家的烛光照到自己家呢,于是他鼓起勇气,向邻居家询问,可不可以借用他家的烛光。但是邻居家是个恶毒的人,不但不把烛光借给匡衡,还对他进行嘲讽,这让匡衡感到很气愤,于是他更加发奋读书了。

匡衡回到家后,想办法,突然,他灵机一动,只有墙壁通了,光自己就会照到家中来,于是,他在自己家的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隔壁家的烛光果然照了过来,这让匡衡很兴奋,于是,他就发奋读书,最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

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广为流传,它旨在告诉世人,只要爱好学习,就需要勤奋和努力,别人的讥讽和嘲笑,那都是无所谓的,只要做的就是坚持自己不断的学习,终究会学有所成。

凿壁借光的故事,是不是很鼓舞人心,如果你的孩子也处在学习的时期,那就把故事讲个自己的孩子听吧。

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成语。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 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名相的故事。现用来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中文名 凿壁借光 拼 音 záo bì jiè guāng 出 处 《西京杂记·卷二》 作 者葛洪或刘歆 朝 代 西汉或东晋 近义词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解 释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同义词 穿壁引光、凿壁偷光 含 义 苦学最终能成大学问家。

原文

匡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不逮:烛光照不到

逮:到、及

乃:就

穿壁:在墙上凿洞。

邑人:同县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不识:不识字

与:帮助

佣:雇佣。

佣作:做雇工,劳作。

偿:报酬。

怪:感到奇怪。

资给:借,资助。

以:用

遂:于是。

大学:大学问家。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文言文语法现象

文中”怪“字,多做意动用法。意为感到奇怪。

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中,后俩分句均为省略句,前面省略宾语(匡衡),后面省略主语(匡衡)

”资给以书“ 除了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解释为“以书资给(匡衡)”,即把书借给匡衡读

含义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出处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用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辨析

【词义】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同义】囊萤映雪、焚膏继晷、凿壁借光

【反义】不学无术、目不识丁、胸无点墨

示例

【造句】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用例】(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第三折》):“枉了你穷九经三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则学 《金钱记》。”

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