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了前程与理想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01:05:22 1个回答   ()人看过

日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需家长暂时资助,近四成每月收支基本平衡。然而这三成需要家里暂时资助的应届毕业生中,有一特殊的群体,毕业后他们没有去工作,或许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前程,或许是为了坚持理想,他们准备第二次考研。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二次考研的应届毕业生,聆听了他们的考研故事。李静:为了更好的前程,想再考一次5日上午,假期中的河北师范大学校园内显得空荡,少有学生出现在校园里。然而在图书馆二楼的大自习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上千平方米的自习室里,坐满了学生,这里已是一座难求。学生们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或伏案休憩。图书馆的保洁阿姨说,通常这种场景只会出现在期末考试前,但近两年,这种场面也出现在暑假里。在这些学生里,不乏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奔赴在考研的路上。李静就是其一。李静是个沧州女孩,今年6月份,从陕西科技大学毕业。在李静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个大水壶,一摞子书,李静就埋在书堆里。考研的日子虽然充满着艰辛,但是那些怀揣梦想的人,因为坚持而使得生活更加充满意义。李静寄宿在师大一个朋友的宿舍,白天在自习室学习。当时隔几个月,再次坐到教室,捧起往日的复习资料时,李静不胜感慨。然而和去年相比,这次李静考研的决心非常坚定。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吃完早餐就直奔自习室,除了饭点去食堂吃饭,其余时间李静都泡在自习室。为了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李静特意把聊天软件都卸载了。甚至连石家庄的亲戚家都不去了。这是李静第二次考研了。去年李静报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不幸落榜。考研落榜后,李静开始为找工作奔波,今年年初的招聘会让李静感触颇深。“专业对口企业少,起薪低。”李静大学时的专业是食品与科学工程,赶了两天人才大集的李静终于找到了一家专业对口的招聘单位,但一听说自己可能要被分到车间,就辞了职。5月份,找工作频受打击的李静在沧州找了一家外贸公司,“尽管挣钱不多,但是住在家里,起码不再跟家里要钱了。”一个多月后,毕业典礼上,同学的一番“出去闯闯,不能老在小地方。”的豪言壮语,让李静辞了职。一趟天津之行,却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事后,李静把自己找工作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进车间,搞科研学历又不够。” 李静下定决心要再考一次,“名校的研究生学历找工作,肯定会比现在容易多了。”陈敬福:为了名校梦,想再考一次和李静所在的河北师范大学一样,在距离省会150公里的河北大学,也有一群在外面跌跌撞撞后又坐回教室的学生,选择继续考研。陈敬福就坐在河北大学七教的一所教室里。在教室里只有书页翻动的声音和笔尖在纸上滑动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这里,学习的氛围让时间仿佛静止了。陈敬福是衡水人,家里有3个姐姐,是家里的老小,也是父母眼中的宝贝疙瘩。四年前,高考成绩揭榜的那天晚上,陈敬福给家里带来了无限的喜悦。文科573分,高出当年河北省一本线34分。这个成绩洗刷了陈敬福上一年高考失利的耻辱,整个夏天,一家人都是在喜悦中度过的。父母年事已高,家里又只有他一个儿子,说什么父母也不愿让他去外省求学,“不要出省了,就在河北上吧。”以当年的形势,陈敬福的成绩完全可以报考一所“211”院校,或者去北京的一所相对不错的学校。但是囿于父母的意愿,陈经福报考了省内的河北大学,并以全院第二的成绩被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录取。然而,造化弄人的是,四年后陈敬福还要再经历一次“高考”,去考四年前原本可以被录取的学校。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大学的最后一年,陈敬福报考了广州的暨南大学,但遗憾的是他落榜了。好几个和他一块考研的同班同学都考上了不错的学校,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陈敬福居然落榜了,大家谁都没想到结果会是这样。心高气傲的陈敬福十分不甘,“为了争口气,也要再考一次。”毕业离校,回家呆了几天后,陈敬福就卷着行李来到了学校。走在校园的小路上,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陈敬福都非常熟悉,一切都没有变化,唯一改变的就是他的身份。陈敬福和其他考研的学生在校园内的河大家属区合租了一套房子。在这套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五个人。陈敬福和另外一个考研的学生住在一个房间内,10平方米的房间内摆了两张单人床,中间放着一个公用的桌子,上面堆满了衣服、杂物。整个房间狭小拥挤,只能供人勉强通过。陈敬福每天都要学习八九个小时。早晨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就早早地守在七教门口,等着开门。毕业时,学校把毕业生的饭卡都注销了,陈敬福无法在食堂吃饭,而出去吃饭又费时间,索性就叫外卖,带着外卖去食堂吃。吃完饭就再回教室,趴在桌子上眯会。“一觉醒来,浑身都快散架了。”在他的QQ签名上,有这样一段话,“总有点迷茫,有点懒惰,有点忧虑,有点恐惧;要多些执着,多些勤奋,多些憧憬,多些自信。未来纵遥不可及,却也触手可及。”这或许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自己这段特殊的日子里的鼓励。何慧荣:为了成都定居梦,想再考一次和李静、陈敬福一样,何慧荣也是一名二次考研的应届毕业生。一个多月前,她在河北大学毕业典礼上拿到了毕业证书,正式告别了学生身份。何慧荣是个云南女孩,毕业典礼后,何慧荣并没有急着回家,一来,自己的报考的驾照还没有考过,二来自己还打算要再考一次,索性就先不回家了。毕业这短时间以来,何慧荣一边要去驾校学车,一边还要复习。何慧荣在华北电力大学的生活区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房子很小,连客厅都没有。房间里有少量的家电,冰箱、彩电,但是她却从来都没有用过,用得最多的就是房间里一张双人床和一张破旧的书桌。唯一值得高兴的就是,房子离华北电力大学很近,步行五六分钟就可以到学校。何慧荣说,这套房子原本是和另一个同学一块住的,但是刚住了没几天,这个同学就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离开了这里。此后,何慧荣一个人住了下来。每天早晨六点半,何慧荣准时起床,洗把脸出去吃个早餐,就回来背书。“去年就是因为在政治上丢分太多了,今年多花点时间背背。”于是,这个简朴的房间里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一个手里捧着本书的女孩在房间里来回走动着,从她的嘴里时不时地蹦出一些“物质决定意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的句子。和何慧荣同宿舍的舍友,有的去了北京,有的回了家,只有何慧荣还留在保定,在这里,何慧荣没有朋友,白天去教室学习,晚上回来睡觉,有时候,一天连一句话都说不了。“闷的时候就给家里打个电话,要不就看会儿电影。”何慧荣今年22岁,是个典型的90后。在同学眼里,何慧荣开朗、善解人意,是个喜欢艺术和时尚的女孩。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何慧荣开始喜欢成都这个城市,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到成都定居。尽管没有去过成都,但是在何慧荣的印象里成都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风景秀丽的川蜀风光,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成都人悠闲的生活态度,以及那独特的川音方言都令何慧荣心驰神往。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也是四川大学考研成绩揭榜的日子,同时,这一天也是何慧荣的伤心日。这天中午,何慧荣和朋友在外边一块吃饭,同学打来电话告诉她,四川大学的分数线公布了,激动、紧张的何慧荣赶紧用手机查了一下。“差6分。”知道这个结果后,何慧荣一下了愣住了,像被电击了一样,几分钟前还在说说笑笑的她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委屈的泪水夺眶而出。何慧荣说,自己也曾想过放弃再考研,直接去成都找工作,但是自己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声音,考上研究生,到成都读书,可以更好地立足。“不管现在多艰难,我都会坚持到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何慧荣说。推荐阅读:高校食堂成“学霸”考研自习室考研族暑期留校 为梦想而战有苦亦有甜

8月2日晚,皇亭体育馆内,在3500人的见证下,男孩向女孩求婚,完成了她们的订婚仪式。五年前的那个七夕,他在皇亭体育馆内的考研辅导课上对一个女孩表白,许下了一个爱的诺言:“5年后我会给你一个家,我要娶你。”2014年的8月2日,他回来了,在同样的场地、在同样的课程,寻找他当年的座位,回忆他当年的初恋,兑现他曾经爱的誓言。

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全面实行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在岗导师提高培训、骨干导师高级研修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8月11日,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由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联合制定的《关于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从改革研究生教育的招生选拔制度、推进分类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能力建设、改革评价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其中,《意见》强调,要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完善考试办法注重选拔优秀在职人员《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省将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改革招生选拔制度方面,将基本稳定我省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总体规模,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支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和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同时,将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探索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优化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选拔初试、强化复试,充分发挥和有效规范导师作用,注重考察考生专业基础、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办法,综合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注重选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推进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推进培养改革突出学术型创新能力《意见》表示,将突出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将坚持以学术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强化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强化科研能力和方法的系统严格训练,支持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独立发表学术见解。突出应用型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实行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为重点、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重要途径的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中注重及时补充相关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积极推进专业学位课程和实践考核与有关职(执)业资格考试互认,专业学位证书与职(执)业资格证书颁发结合,专业学位教育与职(执)业准入制度有机衔接。加强培养建设健全导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合作能力建设及管理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是此后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建设改革的重点。其中,在导师队伍建设中,要求培养单位要统筹加强专职与兼职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合作指导,重视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激励制度,全面实行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在岗导师提高培训、骨干导师高级研修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鼓励培养单位逐步建立导师学术休假制度。此外,在改革评价监督机制方面,将全面实施省内硕士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加大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对评估中存在问题的单位,视情况做出质量约谈、减少招生计划、停止招生直至撤销学位授权的处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