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香港商人在北京创业故事

文章 2019-07-17 02:24:22 1个回答   ()人看过

现如今的社会中,朋友们想要在今后有一个好的生活,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需要弘扬社会正能量。生活中很多故事都是激励着人们前进的,很多商人的成功并不是随随便便,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下面为大家推荐香港商人在北京创业故事,朋友们可以借鉴。

篇一:香港龙记茶餐厅的老板

1996年来北京,曾在香港做建筑师,一个月回香港一次,同时也做别的生意。 胡兆彤 想开第二家龙记茶餐厅 1996年,胡兆彤第一次来北京,他当时想在北京投资房地产,结果房地产生意没谈成,他动了在北京做茶餐厅的心思。“茶餐厅既可以喝茶又可以吃饭,中餐西餐都有,味道清淡,对身体好。”胡兆彤觉得在北京茶餐厅很有市场。 在香港茶餐厅是中低档的,在北京茶餐厅属于中高档的。北京的第一家茶餐厅紫京花茶餐厅1997年年底开业,第二家茶餐厅金花茶餐厅1998年9月开业,第三家茶餐厅就是1998年底开张的香港龙记茶餐厅。“因为北京人不习惯港式风味,投资100多万开始是亏本的。”胡兆彤说,紫京花和金花茶餐厅因为生意不好,就改成了北方风味,但竞争不过真正北方风味的餐厅,后来关张了。而龙记则坚持下来,目前位于国贸附近的香港龙记茶餐厅人气已经很旺了,光顾龙记的有香港人也有北京的白领。 “在北京做生意比较难的是,选择店址不知道哪里是中心。北京太大了,找不到确切的中心点。如果再开一个龙记茶餐厅,选择在中关村大街怎么样?”他说,他现在想再开一个龙记茶餐厅,店址正在选择中。

篇二: 香港寰亚电影发行副总经理

刚来北京因为不懂当地文化和北京式幽默,看不懂冯小刚的电影,而现在觉得《手机》特好玩。 朱任之 开始欣赏北京式幽默 朱任之是隶属于寰亚综艺集团成员机构的寰亚电影发行副总经理,早年在美国一所大学读传理系,毕业后在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工作,在新艺城从事过《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的发行工作。 1995年,朱任之加入寰亚电影公司,那年他第一次来北京,“觉得很陌生,天气很冷”,现在每个月至少有两个星期在北京,“已经完全适应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朱任之以前看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因为不了解北京的文化和北京式的幽默,不觉得有趣。“但现在觉得冯小刚的《手机》好玩了。以前香港不流行发短信,自从看了《手机》,香港人使用短信多了起来。” “2002年中国电影政策放开了,这一年我们算出的数字是,香港电影票房和内地票房都是9亿港币,而美国票房是90亿美元。香港那么小,竟然和整个内地票房相等,内地市场潜力巨大!”他说起了当时来北京的原因。 朱任之的18岁的女儿在加拿大读书,16岁的儿子在香港读中学。孩子是否会来北京发展呢?“很有可能,因为未来市场在中国。”

篇三: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2000年举家搬迁到北京,“由香港人变成了北京人”。 周爱兰 将中国哪吒送到海外去 走进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就好像进了童话王国,公司的现址是清朝重臣荣禄当年的府邸,这幢西式风格的建筑就像童话中的城堡,现在已有180年的历史了。周爱兰就是大名鼎鼎的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周爱兰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没有丝毫的女强人锋芒。周爱兰在香港做过十多年的出版发行工作,在《读者文摘》、《道琼斯远东经济金融评论》杂志做过全球发行总监。“中国内地是我们的未来,在香港时我就意识到这一点,就想来北京。” 2000年,周爱兰举家来到北京,她担任我国第一家合资出版公司——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的的总经理。“如果不住在北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北京出版界情况的。”她说,现在全家住在200多平米的房子里,“觉得在北京生活蛮简单,蛮舒服的”。 2000-2005这5年间,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成功推出了世界著名的《米老鼠》卡通杂志中文版,销售额由2000万码洋到2004年2亿码洋。谈到适应北京市场的过程,周爱兰坦承,刚开始迪斯尼的书在北京卖得不好。后来她发现,北京的家长希望孩子的书文字多些,注重教育意义。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吸取了教训,编译了《让孩子一生受益的励志故事》,这套书2004年出版,卖出5万套,30万本香港商人在北京的创业故事香港商人在北京的创业故事。 “做少儿图书,不能只是编译国外的,要把我们自己的书推出去。”周爱兰说。她和同事策划了《哪吒传奇》。这套书投资1000多万,宣传推广花费了300万-400万元。2003年底出版的中国动画书《哪吒传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发行量为700万册,并且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都争相买版权。这个数字证明了国内卡通对孩子的影响力可以超越国外卡通。 现在童趣出版公司在国内20多个城市拥有分公司。周爱兰在北京逐步实现了她的中国出版梦,她相信,中国的卡通也会越来越被国外的孩子喜欢。

篇四:港资环保投资北京公司总经理

先后从事移动通讯、网络、金融投资、环保投资等行业,经历了京港两地经济的时代变迁。 李庆裕 京港两地资源应互换 “现在的能源浪费太严重,”这是李庆裕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是出于一种对环境的责任感,才会投入到再生能源开发这一领域呢?李庆裕说:“刚开始的确是看好商机,但等到投入这个领域,才发现能源浪费实在是太严重了。”他加重语气。 “北京的水、电费便宜,可能是浪费的一个因素,但应该注重观念的渗透,建议从对小孩子入手,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李庆裕觉得能源开发会是一类成长速度非常快的企业,可以一面开发资源,一面呼吁社会对能源的爱惜,无论是对生意还是对社会对子孙后代,都是一件有功德的事情。 他分析说,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有优势的,但渐渐地香港本地资源开始面临挑战。香港企业不得不面对现实,拓宽更广阔的市场,融入到祖国大陆。与此同时,内地经济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香港企业可以把先进的管理、技术带到内地,实现两地资源的互换与融合,双方都得到有益长足地发展。 现在李庆裕的工作重心逐渐放在北京。他有个特别的希望,就是让他的三个小孩在北京读几年书,再回到香港上学。

篇五:海智桥集团总裁

在内地建立首家CEPA商品卖场——水牛城CEPA香港城香港商,刘明虽然人过中年,但仍然激情依旧,是商业圈里的“老江湖”了,无论是国家商业政策还是商业潜规则,他都了然于心。8年前,刘明创立了“鑫海智桥”这家管理诊断式顾问服务集团,致力于中港之间的经贸往来,他的“智桥”就是想搭建一个北京与香港之间的商务桥梁。 2004年,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正式实施不久,刘明就注意到了以免税商品为主的“香港商品直通车”所带来的商机。2004年初,他在天津成立了水牛城CEPA香港城,这是华北地区惟一一家CEPA卖场,刘明终于做了一个人吃螃蟹的人。 但“螃蟹”的并没有那么容易吃,尽管刘明引进香港先进的管理机制来经营CEPA主题商场,而水牛城一直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毛病。刘明并没有因此放弃CEPA,思路反而变得更加广阔。他认为CEPA不光是把香港企业带到内地,也可以把内地企业带到香港。因此,他又在香港开了一家中国城,打造“永不落幕”的港交会,为更多的内地厂商寻觅出更多的海外出口机会。 刘明一个更大的计划正在作前期的筹划,就是在“北京掀起CEPA购物时尚”。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