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情遗憾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03:46:27 1个回答   ()人看过

亲情是可贵的,亲情是人世间不可缺少的,亲情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让我们珍藏亲情。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亲情遗憾的故事,欢迎阅读借鉴。

关于亲情遗憾的故事1

漂流了一下午,浑身疲乏,在溪边找了家小摊,先填饱肚子再说。摊主是一位跛足的老人,只是微微地笑着,没有言语。他满面沧桑,额头上的惨淡尤为深刻,似是年逾古稀。

我坐在一旁的石头上吃了起来。天气转凉,游客明显少了,老人的生意也冷清了。

老人坐在另一块石头上,从上衣口袋摸出一款崭新的诺基亚手机,小心或者说笨拙地按着键,按几下,想一会儿,时不时憨笑一声,难道是玩小游戏胜了?

老人忽然怔怔地看着我,说:“我能够问你个字吗?”一听他开口说话才知他并不老,他讪讪地说:“明年才入花甲呢!”“你想问什么字?”我的余光看见,他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发短信。老人说:“熬,熬夜的熬。”他不会普通话,认识几个字,能够用笔画输入法。

都是石头,没处可写,我就直接帮他在手机上按了出来。瞟了一眼屏幕上的字,看说话的口气,应该是发给孩子的。老人没有丝毫羞赧,只是憨憨一笑,说:“我就是笨呢,村里一个小伙子,手把手教了我好几天都还不会用呢。”老人没有生意,我也不急着回家,两个人就闲聊起来。

老人的老伴很早就过世了,有七个儿女,都在外地打工,也都还没成家,老人觉得很对不起他们。而他们没有丝毫怨言,每人每月从血汗钱中挤出六十元给老人。

老人没有花过一毛钱,都存在银行,天真地想用这点儿钱给儿女们买房结婚。春天忙于耕种,夏秋两季就推着三轮车来漂流区,卖些烤芋头、玉米、荸荠、茶蛋。游客虽多,摊贩也多,所以收入并不丰厚,不过老人看起来似乎很满足。

手机不是老人买的,也不是别人送的,是人家漂流时掉的。手机里没有保存的号码,他等了一个月,失主也没打电话来,就起了“坏心”。“我老早就想要买个手机。去年中秋,二闺女回来,发现我在院子里累晕倒了。儿子说要接我出去,不然伤了病了,都没人知道。我不肯。女儿说至少要给我买个手机,每天报一次平安。手机多贵啊!我告诉他们我有事会托邻居到村委会给他们打电话的。”

老人怯生生地缩了一下身子,说:“捡的不算偷,不犯法,对吧?”我提醒老人,如果捡到数额巨大,或是价值高的,不报警上交,也是违法的。这款手机七八百就可封顶,人家也没来电询问,那是根本不在乎了。老人在保存短信时,又遇到困难了。他把要发给七个子女的短信都保存在草稿箱里,每条短信都两页多,内容也差不多:

第一句都是说“我今天很开心,很健康”;第二句都是问“你今天情况怎么样”;第三句开始各不相同,是零零碎碎的家常,还有一些城里乡间的趣事;最后一句又是一致相同:“对自己好,对别人好,做好人,有事不怕,还有老爹!”

我心底涌上一股暖流,问他为什么不发出。他说:“我怕等会儿想起来,还有话要说。”我笑了:“那可以再发呀!”老人摇摇头:“要一毛钱一条呢,发一回就是两毛,我还是等天黑后再发出去吧。”

穷人表达爱的载体,往往是卑微的,而表达出来的情感却一样至真至纯!短信是多么微小的载体,而老人把对七个儿女的爱都浓缩在七条短信里,却又显得多么广阔!

关于亲情遗憾的故事2

我小的时候,总听到母亲叨唠说管男孩子比管女孩子要省心得多,所以我一直认为母亲宠着弟弟,而不爱我。所以我对母亲,感情上总是觉得和她有些疏远。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别人的目光中,我能感觉到我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为了使我“不走弯路”,母亲对我管教很严:在学校不能够和男同学有过多来往;在外面不能够和男人说话;每天放学就回家;连周日想和同学出去玩玩都要让同学先到我家来找我,目的是让她先过一下目,验明正身,是女孩才可以,而且得是她“看得上”的那种讲文明、懂礼貌的女孩;每次学校组织春游秋游,如果是当天来回还可以考虑,如果说要在外面过夜,那绝对免谈。所以,我中学时代的朋友并不多。

在大学期间,我和一个家在外地的男生相恋了,母亲说他家庭条件不好,极力反对。我不明白从小教导我们不要嫌贫爱富的母亲,对于我的婚姻为什么会这样。虽然母亲反对,但我坚持着自己的爱情。

毕业后,我和男友结婚了。我们住在租来的远离市区的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里,而我家里的三室一厅却空着一间。母亲不让我们住在家里,她要让我的丈夫靠自己的能力“养活”我。我们俩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五六百元,除去房租,所剩无几。吃着最简单的饭菜,看着别人淘汰下来的黑白电视,用着别人不要的、外壳生满铁锈的旧冰箱。那段时间,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仇恨。我想,我和母亲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并且生疏了。

后来,丈夫去了一家外企,企业老总很赏识他的能力,将他重用。我们的收入一下增多了起来,生活也改善了许多。后来,我们又贷款买了房。这时母亲开始经常打电话要我们多回家看看,她对我丈夫的态度也变得客气多了。但我却很少回去,故意和母亲“僵持”着。直到有一天我和弟弟聊天,弟弟说:“其实你应该感谢妈,要不是她死活不同意你们住在家里,你们能自立?要不是她逼着姐夫努力奋斗,你们能够有今天这样?其实,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过上好日子。”听了弟弟的话,我对母亲的记恨,才减淡了许多。

在刚结婚时,我曾幻想着不要孩子,然而,我终究没经住“做个完整女人”的诱惑,在即将步入高龄产妇的行列之际,我怀孕了。母亲知道后比我丈夫还要兴奋,又是杀鸡又是买鱼。她执意让我回娘家住,说是为了方便照顾我。

肚里的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还是没有搬到娘家去住,但我的心里,已经没有对母亲的敌意了。也许自己也快要做妈妈了,这时我却时常想起母亲,想起和她一起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母亲现在每天都要给我打电话来,说着重复的话:你现在身体怎么样?小宝贝没事吧?听着母亲电话那头的话语,我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其实在母亲的内心深处,我一直也是她的最爱……

关于亲情遗憾的故事3

现在谈到茅草屋煤油灯很有戏剧性或是娱乐性,真真切切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我们感受就大不一样咯!……

五八年爸爸被错划成右派来到某农场劳动改造,不离不弃的妈妈在某些领导的威逼下毅然选择了宁愿丢掉国家教师的工作也不跟爸爸离婚的决定,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十年讲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同事朋友,告别了喧哗的城市,开始了茅草屋煤油灯的生活……

从我记事开始,妈妈每天晚上都在油灯下飞针走线,直至深夜……

六十年代中期,师资力量缺乏,像妈妈这样资历的老师实属不多。所以,时常有学校来请妈妈代课。当时的代课费很低很低,妈妈为了能让我们过得好点,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帮人做衣服。家穷买不起缝纫机,妈妈就手工缝制。

记得我家隔壁有个张阿姨,她在农场服装厂工作,很同情我妈妈,找了很多关系终于帮我妈妈找到一份在服装厂做下手的工作(下手工作就是锁扣眼,钉扣子,缝裤脚边,男女便装缝边,盘便装扣)。张阿姨为了能够让我妈妈多赚一点钱,每天下班收集好几个师傅的半成品衣带回家(大多数是我们放了学去接)。不管有多少件第二天早晨必须全部按要求做好交给服装厂。几乎每天都有几十件,一件衣服只算五个扣,加起来就是上百的概念了。但妈妈从不偷工减料(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直到现在我们姐妹四謹记妈妈的教诲),每件都是认认真真。针脚走得匀匀得,扣子钉得牢牢的,隐线针脚从正面一点也看不出来。缝啊钉啊。!钉啊缝啊!……

鸡都叫三遍了辛勤的妈妈还在油灯下飞针走线…… 困了洗把凉水脸,疲了用清凉油提提神…… 不知多少次由于太乏无情的针尖刺进了妈妈的指尖……

每次妈妈都能够如质如量地完成任务。顿时找妈妈做下手的师傅越来越多,这可乐坏了妈妈也愁坏了妈妈,只有一双手,就是通宵不睡也赶不出来呀!不是还有我们吗?我和二姐(当时大姐在长沙读书,由舅舅负担,妹妹太小)甜甜地望着妈妈…… 从那以后,我们放了学就赶紧回家,先把作业做好,吃了晚饭开始帮妈妈干针线活。姐姐大我两岁,干起活来麻利多了,合格率也比我高多了,笨笨的我老是返工。“妈妈求求你,这个扣子只少订了一针,不是我偷懒是这根线没了,就这么着吧!”妈妈狠狠瞪了我一眼,从妈妈的眼神里我知道了该怎么做……

那年月煤油是计划供应的,妈妈怕我和姐姐弄坏眼睛,给我们点了一盏大油灯,把光线好的地方给我和姐姐,等我们睡下之后妈妈又换成了小油灯。久而久之妈妈的视力下降了,夜晚做针线活更困难了……

有一年的年三十傍晚,同队的叔叔拿来一段蓝卡叽(那年月是最好的布料)要我妈妈给他做件中山装,大年初一他要穿这件新衣走亲戚。大家都知道中山装称之为“国服”,做工比较考究,四个口袋都是明摆着的,而且走的都是明线(教扎珠子),用缝纫机“蹬蹬”很快就可以做好,但要用手工一针一针地扎是何等的不易啊!妈妈知道叔叔是在照顾她,她不能让叔叔失望。晚饭前妈妈把衣服裁好,全家吃完了团圆饭妈妈就开始做了…… 年三十啊!整整一夜…… 妈妈熬干了整整一盏灯油…… 初一早晨叔叔高兴地穿上了新衣。给了妈妈八角钱的手工费(当时做一件中山装五角钱,他为了感谢妈妈多给了三角)……

好心的张阿姨和好心的叔叔都相继离开了人世,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油灯下的妈妈用她坚强的毅力,用她博大的胸怀,用她真诚与善良和爸爸一道继续支撑着这个家……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