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雷锋的故事电影

文章 2019-07-17 07:59:40 1个回答   ()人看过

雷锋不仅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且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永不满足、永不懈怠,体现了一种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学雷锋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学雷锋的故事篇一

雷锋对工作特别细心,每次交接班,他总是把机车认真检查一遍,擦洗干净,把工具整理好,提出应注意的问题,这才把车交给周玉凤,工作中从未发生过差错。

说起对徒工的关心,最让人难忘的是雷锋教张尚德了。张是陕西大荔县户家乡人,朴实能干,就是没多少文化,不会看图纸,识字太少,学起来非常吃力。对此,雷锋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给他讲,并手把手地教,终于使小张掌握了技术,学会了操作。记得有一次,张尚德把半个月的饭票全丢了,急得团团转,雷锋知道后,马上把自己的饭票塞到张尚德手里。待日后领到饭票给雷锋还时,雷锋怎么都不要。

在和雷锋相处的日子里,雷锋总是衣着朴素,从不乱花一分钱,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在上级号召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中,雷锋给车间做了一个节约箱,里面装着螺钉、螺母、皮管等,都是平时捡来的,机车哪里需要,随时都可以取出来用,节省了不少开支。雷锋对节油也很重视,平时大家给推土机加油都是用桶给油箱里灌,不小心就会使油洒出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找了几根旧皮管子,输油时将管子插入油桶和油箱里,减少了浪费。

雷锋和蔼可亲,大家在一起时无话不谈,他常给大家讲学《毛选》的体会,书上记得密密麻麻的,好多地方都划上了道道。周玉凤还知道雷锋有一个小名叫雷振兴。那时,雷锋有一个笔记本,里边常记些学习体会、业务数据什么的。本子中间还剪贴着一篇雷锋在《望城报》发表的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上面的署名就是“雷振兴”三个字。

当周玉凤问雷锋为什么要改名时,雷锋说:“这是我去年来鞍钢前才改的。在家时,我哥哥叫雷振德,我叫雷振兴,这是按辈排下来的,意为树德兴业。我现在是一名工人、共青团员,将来还要参军、入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要做一名先锋战士,争当革命的开路先锋!”雷锋真不愧名副其实,工作中处处带头领先,给大家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周玉凤和雷锋所在的班组,大都是年轻人,由于雷锋的带动,大家朝气蓬勃,工作相当出色,多次受到领导的表扬。在当年二月份,连续两周被评为红旗班组。大家团结合作,情绪高涨,为了留下这美好的时光,他们班组还特意到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照。照相时共有11人,车间领导和其他老师傅坐在前排,他们5名徒工和雷锋在后排站着。雷锋个子低,为了好看,摄影师还特地给雷锋脚下垫了两块砖,这样才和大家一样高。如今这张六寸大的黑白照片,成了他们珍贵的纪念。

周玉凤在鞍钢学习了半年多时间,和雷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雷锋送给他们每人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上面还写有留言,字体是窄长的,向一边倾斜着,和雷锋日记的字体一个样,全是鼓励的话。

学雷锋的故事篇二

一九六一年五月的一天,雷锋因公事到丹东出差,清早五点钟从连部出发,在去抚顺火车站的路上,看到有一位大嫂背着小孩,手还拉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去赶车。天淅淅沥沥地下着雨,他们母子三人都没有穿雨衣。那个小女孩因掉进泥坑里,弄了一身泥,一边走还一边哭。看到这种情况,雷锋立即想道:我军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雷锋急忙上前去,脱下自己的雨衣,披在背小孩的大嫂身上,马上又背起那个小女孩,一同来到火车站。雷锋替她买好了票,又一同上了火车。在车上,雷锋看到那个小女孩,全身衣服没有一点干处,头发还在往下滴水,冻得她直打颤。雷锋自己一身衣服也湿了,他急忙解开外衣,摸摸贴身的那件绒衣还是干的,立即脱了下来,给那个小女孩穿上。听说他们母子三人早晨没吃饭就出来了,雷锋又把自己带的三个馒头送给了他们。上午九点钟,列车到了沈阳,雷锋领着小女孩,把他们母子三人一直送出车站。

在沈阳车站换车时,雷锋看到一个老大嫂在那里为难。他走上前去轻声问:“大嫂,你有什么困难?”

老大嫂说:“我从山东老家来,到吉林去探亲。在这换车吃饭,把车票丢了。想补票又没钱,心里着急……”

雷锋忙安慰说:“大嫂,别着急,跟我来吧。”雷锋把她领到售票处,给她补了一张车票。

临别时老大嫂感激地问:“同志,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部队的?”

雷锋笑了笑,心想这老大嫂真有意思,大概还想还钱呢,就说:“别问了,快上车吧,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老大嫂走上车厢,还眼泪汪汪地向雷锋招手……

雷锋从丹东回来,又在沈阳换车回抚顺。早晨五点多钟,雷锋背着背包,剪了票,便走向月台。通过下道时,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拄着棍,还背着很大的包袱。雷锋赶上前去问道:“大娘,你到哪去?”

老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俺从关里老家来,到抚顺去看儿子。”

雷锋一听跟自己是同路,立刻接过大包袱,用手扶着老人。说:“大娘,我送你老到抚顺。”

雷锋扶大娘上了车,但车厢里已经挤满了人。雷锋正想给老人找个座位,身边一个大学生站起来,让老人坐下了。雷锋站在老人身边,等车开动了,就从挎包里掏出在站台上买的两个面包,分一个给老人。老大娘望着他说:“孩子,俺不饿,你吃吧!”

“别客气,大娘,吃吧,垫垫饥。”他硬把面包塞到老人手里。老拿着面包,不知该说什么好,将身子往里边靠了靠,空出一点座位说:“孩子,你也坐下吧!”

孩子,孩子……这个称呼给了雷锋很大的感触,就象母亲叫着他的小名一样亲切。

雷锋挨着老人坐下了。一边吃着面包,一边同老人唠家常,问老人的儿子在抚顺做什么工作的,住在哪里。

“俺儿子是工人,出来好几年了。我没来过,还不知住在哪呢!”老人掏出一封信,递给雷锋,“你看看,可知道这里?”

雷锋看过信上写的地址,他也不知道。但是他看出老人多么希望有人帮她找到儿子呀。

“大娘,你放心,我一定帮你老找到儿子。”

“那敢情好。”老人特别高兴地说。

火车驶进了抚顺郊区,一座座高大的厂房,一个个高大的烟囱,使老人十分惊奇,不住地往车窗外了望。

“大娘,这是咱们的煤都,这里出的煤又多又好。见到你儿子,让他领着你老好好逛逛。”

“老了老了,还要开开眼界哪!”老人兴奋地说。

火车进了站,雷锋扶着老人下了车,然后把自己的背包暂存在车站里,背起老人的包袱,搀扶着老人,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东打听西打听,用了将近两个小时,费了许多周折,走了不少弯路,才找到老人的儿子。进得门来,老人免不了叙母子之情,第一句话就说:“不是这孩子送我,娘怕还找不到你呢。”

雷锋临走时,母子俩拉着他的手恋恋不舍,送出了很远很远……

学雷锋的故事篇三

雷锋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供大家学习,被人们称为“小小的雷锋图书馆”。

他帮助同志学习知识,同班战友乔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锋就手把手地教他认字,学算术。同班战友小周父亲得了重病雷锋知道后以小周的名义给家里写了信又寄去10元钱。

战友小韩在夜里的出车中棉裤被硫酸水烧了几个洞,雷锋值班回来发现后,把自己的帽子拆下来一针一针地为小韩补好裤了,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知道这个情况的乔安山说:“为了给你补裤子,雷锋半宿都没睡!”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