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雷锋的故事豆瓣

文章 2019-07-17 08:10:08 1个回答   ()人看过

因雷锋热于助人事,所以雷锋二字已在中国内地经成了“好人好事”的代名词。下面我们为你带来雷锋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雷锋的故事篇一

有一次,同志们看到雷锋总是闷闷不乐,连长就问他:“雷锋同志,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告诉组织,组织会帮你的!”

雷锋说:“连长,赵家村的桥跨了,村民没法过河,我很担心他们。”

连长笑着说:“好嘛!军民一家亲,人们军队为人民办事,我给你半个月的假,你去给赵家村架一座桥!”

雷锋来到赵家村,找到老村长,说起修桥的事,老村长说:“我们也想修桥啊,可没有石头,没有木头,也没有人会修桥啊!”

雷锋拍拍胸脯说:“毛主席教导我们:人们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一定能修好桥。”

雷锋当天就去了河里,脱掉鞋子,挽起裤腿,跑进河里摸石头,把一块块的石头堆到河边。这时已经是11月份的天气了,河水冰冷刺骨。

村民看到很感动,老支书第一个跳下河里,也去摸石头。没多久,村里的年轻小伙子都跳下河去摸石头。才过三天,就把修桥需要的石头给摸好了。

这时,邻村的张石匠领着一群人,推着车,车上都是木头,赶了过来。

张石匠握着雷锋同志的手,激动的说:“解放军同志,太感谢你们了,我是个石匠,会修桥,想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这些木头是我们村的人上山砍来的,大家都是亲人嘛。”

就这样,雷锋带着村民,一个星期就把桥修好了。

雷锋的故事篇二

自从由东北回来后,周玉凤在西安焦化厂工作了三年,因国民经济调整,周玉凤从工业部门调到西安市蔬菜公司东关菜场,当了一名营业员。起初她对服务行业不习惯,但一想起雷锋对自己的鼓励,浑身是劲。工作中,她吃苦在前,拉菜、送菜、加工、整理,样样都抢着干。有一年冬天,菜场销售冬贮菜,她拉上车子,早出晚归,送货上门,服务到家。一段时间里,她几乎跑遍东关地区所有家属院和机关单位,领导分配给她12天的任务,她9天就完成了。不仅保证了居民冬菜的贮存,也降低了菜场的消耗。

还有一次,单位从外地组织回一批莲花白,因量太大,若不及时加工就难以出售。快下班时,她叫了两个同事,利用晚上时间,加工了1000多公斤,保证了第二天的供应。周玉凤做服务工作注重服务质量,宁愿自己多麻烦,也要使顾客方便。有一回,她给一个单位食堂送菠菜,人家嫌菜有黄叶,她说我给你们择好行不行,人家以为是客气话,把菜收下了。下班后,周玉凤果然给人家择了菜,那同志感谢地说,真没见过这么好的服务员。

1963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雷锋生平事迹的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开始,周玉凤以为是同名同姓,不敢相信。后来,又从其他报纸看到了雷锋的照片和介绍,当看到“鞍山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几个字时,她的心一下子沉重了。几天里,她思念着曾和自己一起奋战在工业基地的雷锋,回忆着雷锋曾对自己的帮助,心中有一种无限的伤感。但一想起雷锋是时代的英雄,青年的楷模,又觉得有几分骄傲,她为能有这样好的师傅而感到高兴。周玉凤把对雷锋的怀念,化作学习雷锋的具体行动。她努力实践雷锋精神,踏踏实实地做人民的勤务员,热心为群众服务。她多次被评为优秀营业员、先进生产者。在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中,她23岁时曾作为学雷锋积极分子,出席过西安市的群英会,陕西电视台还邀请她到演播室谈学雷锋的体会,《中国青年报》还对她做过报道。

在服务行业干了28年的周玉凤,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她从蔬菜部门退休,但她不享清福,义务在一家国有大厂家属院做起了门卫工作。不论刮风下雨、节假日,都坚守岗位,多次受到家委会的表扬,还被厂里评为“创安”先进个人,她的事迹上了厂报和闭路电视。大家亲切地称她为“治安大妈”。周玉凤关心公益事业,热情为群众服务,助人为乐,被当地街道办事处评为“十佳文明市民”。

如今周玉凤年纪大了,赋闲在家,但她人闲心不闲,常帮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抽空给孩子们讲雷锋的故事。周玉凤认为,雷锋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不管时代再变,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大家都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雷锋的故事篇三

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在日记里,记载了一位同样平凡而伟大的战友,他就是郑春满。但两人却素昧平生。

郑春满,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高炮营的一名战士。小时候家境贫寒的郑春满,给地主砍过柴、养过猪,常常挨打受骂,饱受欺辱。这个苦大仇深的孩子,在党的培养下,在革命大家庭的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1957年7月,郑春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这样写道:“我愿意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人类最伟大、最光辉的共产主义事业,为了实现党的最终目标,我不惜牺牲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1961年4月16日,狂风怒吼,海潮冲没了大连城子坦吊桥河临时用石头筑成的小堤。已是排长的郑春满和战士隋信正坐在桥边谈话,忽然听见桥下传来了“救命”的呼叫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七八个女孩从小堤上走过时,有两个女孩不慎掉进了汹涌的激流中,其他几个孩子在堤上吓得连声呼救。千钧一发之际,郑春满一边喊着:“快!救人!”一边拽脱身上的棉衣,毫不犹豫地纵身跳进滚滚的激流中。

水深浪急,漩涡急速地旋转着,随时都可能将年轻的生命吞噬。只见跳进水中的郑春满忽而被卷进水底,忽而又挣扎着露出头来,那情景惊心动魄,险象环生。郑春满发现掉进水中稍大一点的女孩已经被激流卷入了漩涡,就直奔她游去。但大浪冲击着,他被打了回来。几经反复,他终于游到大女孩身边。当他将大女孩救上岸后,小女孩又被卷进了漩涡。筋疲力尽的郑春满,咬着牙,又一次奋力将小女孩推出了漩涡,浪头却又一次将他吞没了。战士隋信正要前去营救,就听郑春满在最后一次露出水面的刹那间,用尽力气喊出了最后的一声:“不要管我,快去救孩子!”隋信含着眼泪,把处于极端危险的小女孩从激流中救出来,当他再去救自己的排长时,激流的漩涡上面,只漂浮着一顶闪耀着“八一”军徽的军帽,除了大风的呼叫与海潮的咆哮,再也没有了英雄的身影。

郑春满舍己救人的事迹在军队和地方都引起了极大震动,沈阳军区党委为了表彰他的英雄事迹,为他追记一等功,并授予“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全军上下和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了“学习郑春满”的热潮。人们称赞他是毛主席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儿子,罗盛教式的英雄。

被他救上来的两个女孩为了纪念郑春满叔叔,分别改名为宋纪春、宋纪满,两人就读的学校也改名为“春满小学”,所在的街道改名为“春满街道”。当地人民政府为郑春满烈士修建了一座纪念碑,后来又修建了郑春满荣誉室。

1961年5月2日,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在《前进报》上看到了共产党员郑春满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在抢救两个孩子的生命与怒涛漩涡搏斗中,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为失去一个这样好的阶级兄弟而感到十分沉痛。同时,也为有这样一个在党和毛主席教导下,在革命军队熔炉里熔炼成长起来的真正优秀的阶级兄弟而感到光荣和骄傲。

我要学习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雷锋留下了热泪,为这位未曾谋面的战友。在那一刻,他们的思想走到了一起。在雷锋短暂的一生里,郑春满成了他最为亲密的精神挚友。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