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成才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08:45:23 1个回答   ()人看过

自学成才是靠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取得成功或掌握才能。一起来看看自学成才的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华罗庚自学成才的故事

华罗庚这位数学家在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研究著作的同时,也留下了他自学成才的足迹。1910年,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金坛。他小时候,家中清贫,父亲在小镇上开了个小杂货铺,代人收购蚕丝,一家人过着半饥不饱的生活。华罗庚上初中时,对数学产生了特殊的兴趣,他的老师王维克很器重这个聪明机灵的少年,常常单独辅导他,给他出一些难题做,这使少年华罗庚得益匪浅。

华罗庚在金坛中学念完初中后,因家里无力再供他上学,只得辍(chuò)学到父亲的小杂货店里帮助料理店务。可这位酷爱数学的年青人,人虽然守在柜台前,心里经常琢磨的还是数学。王维克老师借给他几本数学教材: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一本微积分。华罗庚便跟着这几位不会说话的老师步入了高等数学的大门。

华罗庚18岁那年,在王维克老师的帮助下,到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兼管学校事务工作。他曾回忆当时艰难的生活:“除了学校里繁重的事务外,早晚还要帮助料理小店的事务。每天晚上大约8点钟才能回家。清理好小店的帐目之后,才能钻研数学,常常到深夜。”

不久,金坛县流行伤寒,华罗庚不幸染病,卧床半年。后来病慢慢好了,可是左脚却弯曲变形,落了个跛足的终身残疾。

华罗庚在贫病之中刻苦自学,不但读了许多书,而且还勤于独立思考,敢于向权威挑战。19岁那年,他发觉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写错了。便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于次年发表在上海的《科学》杂志上。随后,华罗庚又连续发表了几篇数学论文,署名“金坛人”。

这个在数学论坛上崭露头角的“金坛人”,引起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注意。当他打听到这个数学奇才原来是个只读过初中的小青年时,深为震惊,便写信邀华罗庚来当时北平的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

到清华后,华罗庚的进步更快了。他自学了英语、德语。24岁时,已能用英文写作数学论文。25岁时,他的论文已引起国外数学界的注意。28岁时,他当上了西南联大教授。后来,他又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英国剑桥大学去深造。

华罗庚成功了!在走过坎坷的自学之路后,他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大师,国外数学界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可使他堪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张海迪自学成才的故事

张海迪的名字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在她身上发生的故事常常让我们觉得充满热血,她身残志坚的顽强毅力更加让我们钦佩。我最欣赏的是张海迪自学成才的故事。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张海迪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染很热爱学习,但是不幸的是5岁时她患了一场大病,虽然挽回了性命但是从此以后只能坐在轮椅上,她再也不可能恢复到以前的健康活泼,也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自由地去学校上学。张海迪面对这样的困难并没有消沉下去,反而更加坚强地对自己说:“我要自立我长大后要为人民做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从此以后张海迪就开始自学,她自己制作生字卡学习生字,还学会了如何查字典慢慢地她懂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对知识的渴望也更加的强烈。就之外杨张海迪把病床当成书桌认真地钻研学问,她自学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内容,并且还自学了日语、德语,还自己钻研了很多医学书籍,并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人们治病。

除了自学成才,张海迪还学习了临摹、琵琶、吉他等,她不仅没有抱怨命运让她成为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张海迪给予我们的并不是一时一刻的感动,她的精神让我们一生受用,她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告诉我们身处困境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信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