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语》中的孔子故事

文章 2019-07-17 08:48:26 1个回答   ()人看过

我们对孔子的印象大多来自《论语》。《论语》里的孔子,是一个满口哲言的长者形象,他教导训诫,严肃多于亲切,多少有点令人生畏。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还有另一部书——《孔子家语》。《家语》和《论语》体例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家语》不仅篇幅远远超过《论语》,而且主要是以叙事形式呈现,不再是干巴巴的格言,所以《家语》中的孔子,形象丰满、生动,富有个性,非常讨人喜欢。读完《家语》,感叹历史上孔子粉丝众多,实在不是偶然的!

《孔子家语》早在《汉书-艺文志》中就有著录,27卷,早佚。今本《家语》是三国时魏王肃收集并撰写的,10卷44篇。这部书在很长时间里被疑为伪书。后来考古发现证明,今本《家语》是有来历的,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著。

下面是笔者从《家语》里挑出的五则小故事,略加评论,目的是与朋友分享获得另类孔子的快乐。

故事一

孔子之郯,遭程子于涂,倾盖而语终日,甚相亲。顾谓子路曰:“取束帛以赠先生。”子路屑然对曰:“由闻之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有间,又顾谓子路。子路又对如初。孔子曰:“由,诗不云乎:‘有美一人,清扬宛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今程子,天下贤士也,于斯不赠,则终身弗能见也,小子行之。”

评议:古语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就是孔子与程子故事的注脚吧?“倾盖而语终日”,相得何其深也!喻程子为美人,相知之乐溢于言表;而念及“终身弗能见”,又禁不住忧从中来:孔子就是这样一个既讲原则,又懂得变通、富有感情的人。

坚守原则固然可敬,扬弃原则显示的灵活性,则更彰显出人内心的丰富活跃,以及除旧布新的创造力。

故事二

鲁人有独处室者,邻之釐妇亦独处一室。夜暴风雨至,釐妇室坏,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釐妇自牖与之言:“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鲁人曰:“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今子幼吾亦幼,是以不敢纳尔也。”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鲁人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闻之曰:“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智”。故事中的鲁人,如果照搬柳下惠,恐怕就是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孔子称赞他是最善于学柳下惠的,是个不可多得的智者,原因之一是他不是简单地学柳下惠的行为,而是瞄准柳下惠的行为所达到的效果——“期于至善”;其二是,鲁人在使用智慧时,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具体特点,不盲目比附。我们知道认识自己最困难,鲁人有自知之明,正是有高度智慧的表现。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智”,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故事三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孝”。曾子的懵懵懂懂与孔子的睿智深刻相映成趣。显然,曾子对于“孝”的理解比较肤浅。在孔子看来,孝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人际的关系。就是说,您不能孝到父母受不了或社会不允许接受的程度。

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孝子是忠臣至少是良民的伏笔,“孝”确实很必要。但是,如果不是从更广阔的层次上考虑“孝”,“孝”就很可能走向“不孝”,甚至犯罪。正如孔子所说的,“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孝”,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故事四

子贡曰:“陈灵公宣淫于朝,泄治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忠报之心在于宗庙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纣将悔寤,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泄治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治之谓乎。”

评议:这段故事的关键词是“仁”。“仁”仅次于“圣”,孔子从来不轻许人以“仁”。泄治与比干都是“谏而死”,事迹相似,为什么比干是“仁”,泄治只是“狷”(固执)?

孔子说,仁者爱人。比干以叔父之亲,目睹纣王胡闹,为挽救自家江山,“以死争之”,自然是出于赤诚,缘于“忠爱”,符合“仁者爱人”的标准,所以孔子将比干誉为“三仁”之一。

至于泄治呢,侍奉陈灵公这么个昏君,没有骨肉之亲,也扯不上什么忠爱,却学着比干的皮毛,招致杀身之祸,在孔子看来,不过是贪图富贵,白白送死,和“仁”哪有半毛钱的关系?

孔子的确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里的这句话很突兀,应该有相应的背景。孔子并不同意无谓的送死,人都死了,还怎么追求仁? 所以他又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才是他老人家的真心话。

所以,“仁”这个漂亮的字眼,既诱人,又误人。有条件时,“当仁不让”固然不错;没有条件时呢,就把“仁”的理想揣在口袋里吧,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无道则隐”,也是很好的选择。

所以,孔子心目中的“仁”,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故事五

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评议:这段话写出了孔子在坚守与扬弃之间自由出入的境界。与他的四大弟子偏于一隅不同,孔子亦信亦反、亦敏亦诎、亦勇亦怯、亦庄亦同,无所不守,却又无所坚守。

管仲的主子被齐桓公杀死,管仲不能死节,还反过来辅佐齐桓公。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为他辩护,说如果管仲像“匹夫匹妇”那样株守小信,在沟渠里自杀殉节,那么大家早就披发左衽成为蛮夷了。这就是孔子的“信而能反”。

子路是孔子得意门生,“好勇力,志伉直”。孔子既感慨“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又批评他,“由也好勇,无所取材”。公元前480年,卫国内乱,子路时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卷入权力斗争,失败死难。卫国国君父子争权,关卿何事?用故事四里的话,“死而无益,可谓狷矣”。这是子路的“勇而不能怯”。

孔子提倡道德,仁义礼智,信敏勇庄,都是他想要的,但是孔子不是为道德而道德,而是想着道德后面的效果。在孔子眼里,道德是活的,如何实施,要看面对的具体情况。在很多时候,“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更能体现生活的智慧。

颜回同学体会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孔老师几乎是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智也可及,其愚也不可及”,孔子自己的“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或许正是弟子们捉摸不透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原因?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道德天地里自由驰骋,正是“从心所欲不逾矩”这种高度驾驭生活的能力写照。

结语

《家语》是一本有争议的书。《四库提要》云:“反覆考证,其出于肃(王肃)手无疑。”近人张绵周从书中儒道参合、德法并重的思想判定“《家语》非孔子之书也”。通读《家语》,这些结论大概是可信的。

或许《论语》中的孔子更接近原始孔子的面目。但是《家语》中的孔子形象仍然有意义,至少可以说,后人这样装扮孔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诉求。《家语》中,孔子被赋予了对待原则的扬弃态度,究竟是不是更可爱更进步,我的朋友们自可做出判断。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