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米白盐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09:21:41 1个回答   ()人看过

赤米白盐

典出《南齐书·周颙传》。

周颙,字彦伦,南朝宋、齐时汝南安城人。他的祖父曾做过晋朝的光禄大夫,所以他自幼家境富足,饱读诗文,才学过人。

周颙口才极好,出口成章,又因饱览群书,各种学派的著作附有所涉猎,所以他说起话来满口新鲜词语,常令听者倾心动容。

宋明帝平时爱好谈论义理,听说周颙能言善辩,总有新颖的话题,就将他召入殿内,让他跟随左右,以便随时谈论。

周颙信奉佛教,由于信佛,周颙平时清心寡欲,主张素食。他在钟山西侧修了一座隐蔽的小屋,每逢休假、年节就到那里去住些日子,让自己烦乱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

有时,他会邀请几位好友,到小屋聚会。他妙语如珠,词韵如流,让人听了消除疲倦,乐而忘返。其中有一位名叫张融的朋友,也颇通佛理,两人用佛经里的禅语对答,可以谈整整一天。

卫将军王俭见周颙在城里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却老是抛下妻子儿女,一个人跑到山里去住,感到大惑不解,有一次遇见他时就问:“你在山里吃些什么呢?”

周颙回答说:“有红的米,白的盐,绿的葵菜,紫的野蓼。”

周颙就是乐意过这样清贫的日子。

后来,“赤米白盐”这一典故,用来指人生活清贫,只有粗茶淡饭。

禁苑种谷

典出《宋史·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曹皇后是北宋乃至宋代难得能称上贤德的皇后之一,不是因为她活得长,而是她留下的事迹之多足以证明她是一位贤后。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死后,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被仁宗以无子为借口废掉,幽居长宁宫。十八岁的曹氏奉诏入宫,次年九月即景祐元年立为皇后。曹皇后出身将门,是枢密使周武惠王曹彬的孙女,熟读经史,善飞白书(书体之一)。性情慈爱,节俭,重视稼穑,常常在宫苑内种植谷物,养蚕采桑。

庆历八年(1048年)正月,仁宗准备在闰正月十五晚再一次陈设彩灯过灯节,被曹皇后劝止。

曹皇后去世后,与仁宗合葬于永昭陵,谥号为“慈圣光献皇后”。

后以“禁苑种谷”比喻勤俭爱民的后妃之德。

冯唐易老

冯唐是西汉文帝时的郎官。他是战国时的赵国人,后随父亲迁居到代地,汉初又迁居安陵。他在当时以孝道著称于世,被文帝任命为中郎署长。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经常侵犯汉朝的疆界,文帝对此十分忧虑。

一天,汉文帝乘车巡视郎署,见到头发花白的冯唐,十分惊奇,问:“你是什么时候担任郎官的?家住在哪里?”

冯唐据实作了回答,汉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过代王,说道:“我从前在代地为王时,我的一个手下曾经多次向我说起赵将李齐,说他十分骁勇,是个难得的将领。我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齐这个人?”

冯唐回答说:“臣的祖父和父亲都与李齐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认识李齐,知道他这个人。但臣认为李齐和廉颇、李牧相比,则相差得远了。”

汉文帝当然也知道廉颇和李牧是当年赵国的名将,不由叹息说:“唉!可惜我大汉时下没有廉颇、李牧那样有才能的将领,如果也有像他们那样的将领,匈奴就不足为忧了!”

冯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说:“依臣之见,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将领,你也未必能重用他们!”

文帝听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驾回宫。回到宫中以后,文帝的怒气逐渐平息下来。他想想冯唐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冒犯自己,他把冯唐召进宫来,问道:“你为什么当众指责我的不是,难道不能单独对我说吗?”

冯唐谢罪说:“臣不知忌讳,请皇上原谅。”

文帝又和颜悦色地问:“那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呢?”

冯唐回答说:“臣听我祖父说过,李牧做大将时,他镇守边境所收到的租税,全部由他支配,用来稿赏将士,赵王从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尽全力守卫边防,击破匈奴、东胡等外族,使秦国不敢入侵。后来继位的赵王迁听信郭开馋言,诛杀李牧,赵国才为秦所灭。现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样的将领,你能够像赵王一样信任他吗?”

“你所指的将领是谁呢?”文帝问。

“原云中太守魏尚。他在云中时,也将所收租税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听他指挥,齐心杀敌,打得匈奴闻风丧胆,可陛下却因为他报的斩敌数目略有出入便罢了他的官,把他关入狱中治罪。陆下刑罚太重,而赏赐太轻,所以我说陛下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名将也不能重用。”

文帝听了,认为冯唐说得有理,立即下令让魏尚复任云中太守,并任命冯唐为车骑都尉。

匈奴听说魏尚又出任云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骚扰,北方边境又暂时得到安宁。

文帝死后,汉景帝派冯唐去担任楚国的国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职务。冯唐带着儿子冯遂回家乡隐居。后来汉武帝即位,在全国征求贤才,冯唐又得到推举,可这时冯唐已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汉武帝就任命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

后来,“冯唐易老”这一典故,用来慨叹生不逢时,不能有所作为;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从心。

下里巴人

典出宋玉《答楚王问》。

战国时,楚国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宋玉,他写的《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都十分有名。楚襄王很欣赏宋玉的才能,经常和他一起谈论各种问题。有些人见楚襄王如此赏识宋玉,便常常在楚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有一次,楚襄王对宋玉说:“现在有些人对你很不满意,他们在背后议论你,说你高傲,目中无人,不合群等等,我想,你大概一定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他们才会说你的坏话!”

宋玉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大王,像我这样的人,背后有人说坏话,那是不足为奇的事。”

楚襄王听了,问:“这是为什么呢?”

宋玉回答说:“大王,请允许我先说一个故事吧!前不久,有个著名的歌唱家来到我们郢城。他在郢城街头表演自己的歌技。刚开始时,他唱的是很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又唱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眼着他唱的人就少多了;后来他唱比较高雅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人只有几十个;最后,他唱格调更高雅的曲调,城里跟他唱的人就少得可怜了!由此可见,曲高和寡,大王你说对吗?”

楚王听了,点点头说:“对!”

宋玉接着又说:“这就说明,在我们楚国,高雅的人是很少的,而人又是善妒的,愈高雅的人,就愈不合群,也就愈易受妒。而像我这样的人,自感可入高雅之列,那妒我之人绝不会少,背后有人说我坏话,也就不足为奇了!”

后来,“下里巴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的俚俗,才能的低下,或用作自谦之词。

仙侣同舟

典出《后汉书·郭太列传》。

东汉时期的郭太,学识渊博,风流倜傥。

一次,郭太到洛阳去游学会友,认识了当时在洛阳担任河南尹的李膺。

李膺与郭太初次见面,二人就十分投缘,李膺被郭太的学识和气质所折服,他为世上居然有郭太这样的人而惊奇。同样,郭太也非常钦佩李膺。

因此,郭太与李膺一见如故,相处得亲密无间。一时间,在国中无人不知。

过了一段时间,郭太思家心切,准备告别洛阳回乡。

郭太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膺,说自己实在无法排遣思乡之情,不得不走了。李膺舍不得郭太离开,但又苦留不住,只好答应了郭太的要求。

郭太离开洛阳的那天,很多得知了消息的文人雅士纷纷前来送行,车子络绎不绝,竟有数千辆。但郭太只邀请李膺一同上船,送他渡过黄河。

郭太与李膺携手并肩,伫立船头,目视远方,谈笑风生,脚下小船乘风破浪,飘然而去。送行的人们远远望去,觉得他们二人犹如神仙一般。

后来,“仙侣同舟”这一典故,用来比喻知己好友同游。

安期仙枣

典出《史记·封禅记》。

秦始皇东游时,在东海边遇见过一位名叫安期的卖药老者。

这位安期老先生到了汉朝时仍然活着,究竟有多大年纪,谁也不知道,有人说他大概有一千岁了,于是大家都叫他千岁翁。

到了汉景帝时,有一个方士名叫李少君,他专门求仙、炼丹,自称能长生不老。同时,他也向人传授一些所谓的长生不老的法术、药方,骗取钱财。

这个李少君能说会道,凭着多年练就的一套骗术,周游各地,居然骗得很多人的信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而且结识了不少有钱有势的贵族。

这些贵族饱食终日,精神空虚,沉迷于求仙问道之事,听说李少君本领非凡,争相邀请他到家里,待若上宾。

李少君的名声越来越大,连汉景帝也知道了。

于是,汉景帝祀灶神、祭天地的时候,就请李少君来主持祭祀活动。

事后,汉景帝请李少君到宫中闲谈。李少君对景帝说:

“祭了灶神之后,可以用丹砂炼成黄金,用炼成的黄金又可制成各种饮食器具,大王用这些器具吃饭,就可以延年益寿,长生不老,到那时还可以到蓬莱仙岛去寻访仙人。”

景帝听了有点心动。李少君又说:

“我曾经到过蓬莱仙岛,见到过老神仙安期先生。那时我正生着一种久治不愈的怪病,就向安期先生叩头,求他救我性命。安期先生给了我一匙‘神楼散',我吃下去立刻就好了。病好后,安期老神仙又给我一个仙枣吃,那个枣有瓜那么大,吃了这枣子,我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直到现在也没生过病。”

汉景帝听了他的话,此后真的亲自祭祀天地,还派人去找蓬莱岛的仙人,又用丹砂去炼黄金,结果当然一无所获。

后来,“安期仙枣”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求仙或成仙的事,也用来指仙果或珍奇的果实、食品。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