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关于棕子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10:15:52 1个回答   ()人看过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此外还有夏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粽子节等名称,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看看下面的端午节关于棕子的故事吧!

端午节关于棕子的故事1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有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有说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有说它源于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但民间最认可、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端午节的形成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二十几岁时,就担任了仅次于宰相的左徒官职。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恶意攻击和排挤,听信谗言的楚怀王也疏远了他。楚襄王继位后,屈原又受到了进一步的打击:被革去职务,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被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的诗篇,风貌独具,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五月初五,他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身亡,表现了坚持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气节。

楚国百姓闻讯,哀痛异常,纷纷拥到汨罗江边。有许多人划着船争先恐后地赶着去营救。但遗憾的是,他们一直追至洞庭湖也不见屈原的踪迹。这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在江上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屈原,同时也想借龙舟竞渡弄出来的响动,驱赶江中鱼龙,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渐渐演化成敲锣打鼓的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的习俗。

龙舟竞渡习俗,广泛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千百年来,已经成为民间一项规模宏大的民俗游艺活动。

每逢举行赛龙舟时,人们就像迎来了一个盛大的节日。有些地方,参赛的龙舟会多达五六十只。这些龙舟在船头上装饰有各式各样的木雕龙头,十分华美、威武,形成了龙舟节美不胜收的风景。

端午节关于棕子的故事2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另一个传说是,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听见黄巢来了就纷纷逃难,惟恐避之不及。这年五月,黄巢的部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妇人背著包袱,手里抱著个男孩象是在逃荒,感到很奇怪,就上前询问。那妇人说,“听说黄巢杀人不眨眼,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徵调去守城,我只好带着孩子逃命去了。”黄巢听罢,对这妇人产生了恻隐之心,说,你回去把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部队就不会伤害你们家的人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老乡亲。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部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於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