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墙有关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11:36:17 1个回答   ()人看过

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写到: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窗子以外是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多彩世界的透着生命的薄凉,记得一首歌里唱: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想到窗子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个词,“墙”这个词与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都代表的是隔阂,但是窗子是有温度的,是看得见人影听得到声音的,亦可以绕行的,而墙是厚重的,是看不见的,墙里墙外是两个不同风光,绕行需要我们一些精力。墙,是冷的,是有距离的。厚厚的墙,连阳光都看不见,是阴暗的,也是拒绝,拒绝与人沟通,高傲的拒绝,墙里是一个人的春暖花开,墙外是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还记得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 小女孩》高墙下那瘦小孤独的身影么?没有温度的高墙和她手里燃烧掉的火柴梗是多么强烈的对比,温暖和冰冷,寂寞与寒冷,一明一暗,一个代表希望,一个代表绝望,两个极端反衬出社会的黑暗。

古典名著里对墙的描写不少,四大名著里的《红楼梦》里有一段经典描述黛玉去宝玉处吃了闭门羹,在墙外听得里面的嬉戏声,怀疑宝玉故意冷落她于是不顾寒夜露重在花荫下呜呜咽咽哭泣起来,惊得墙上的一只鸟雀不忍倾听,也扑棱棱飞了起来,那墙承载了黛玉的多愁善感,是有生命的。

而我们记忆里最有特征的是古城墙,古城墙不言而喻是为了防止外侵所筑的,这在战国时期就有,后来一天天壮大得以延续。比如我们伟大的长城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里的城墙是防御的标志。城墙破则国破。城墙是安定的象征,否则也不会有《空城计》一说。《聊斋志异》里的那些女妖会趁着月色进入古宅或者在墙头嫣然一笑与翩翩公子缠绵衍生出一段段动人佳话。王实甫写的《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不是一墙之隔么,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的墙便成了媒人了成就了一段浪漫姻缘。“待月西厢下,近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可见“墙”自古到今它像一道桥梁搭建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层层阶梯,无论现代还是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起承转合的作用,往往人们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存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墙;还有高墙和矮墙之分,其中的高矮只是一个形容词,后来的高墙加了引号,此“高墙”非彼高墙,套用圣经里的话:那是为了救赎灵魂去的地方。 比如毕淑敏笔下的《红处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高墙”内挣扎,彷徨。那堵墙在每个人心里如铠甲牢不可破,外面的墙可以拆除,而内心的墙却需要用生命的代价去融化。那样的心墙非一日之功,是社会扭曲的诱惑和精神的空虚所导致。这堵墙无论多么华美终究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现在我们常见的墙一般是楼房或者工厂的一段,是为了与外界阻隔的需要。其实墙本身并没有错,也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人们初始建墙也没有恶意,只是随着社会发展,于是墙便越来越高,外形的墙可以拆除,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心墙一旦建成,这个世界将会缺少爱心,变的自私而冷漠。比如媒体中天天曝光的各种新闻“扶不扶”、“各种讹人”、弄虚作假……层出不穷,还有亲情的淡薄,人们道德的缺失,这些事件导致国民整体素质降低。孔老先生千百年来倡导的以“德”为天下的思想将会倾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