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的作文900字

文章 2019-07-17 12:00:25 1个回答   ()人看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古人的这一诗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实写照,下面是关于清明的作文900字的内容,欢迎阅读!

关于清明的作文

今天是清明了,又一年的清明了。清明了,而我怯懦了,没有勇气了,没有勇气去看你,只能想你。

时间,它总是悄无声息的从指的罅隙间流逝。匆匆岁月,都已过了五年了,你丢下我离开已经五年了。人们总说时间可以治愈心伤,可以淡忘一切。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里,我都没有勇气去面对你的离开,于是,我把自己厚厚的包裹起来。

如此,三个清明过去了,我都躲进了包裹着自己的壳里,从未去看过你。

在你离开后的第四个清明里,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了,去看你了。可是,当真的见到了,心,却像针扎一样的痛。

我站在竹林前徘徊,我知道,你就在竹林的那头。可是,我胆怯了,这片竹林,有着我们童年太多的记忆。终,还是鼓起勇气走了进去。笔直的干、翠绿的叶、叶间稀疏迸进的微光,一切的一切,都没有变,唯一变的,是身边少了你的陪伴。走在落叶厚积的小径上,满脑子想的都是我们四个曾经在这里嬉戏玩闹的画面,而如今,就只剩下我们三个了。

走出竹林,清溪的那头,碧草的尽头,粉与白的乍现,我瞬间像个撒泼的孩童一般,坐在地上大哭出声。泪,再也止不住了,撕心裂肺的痛袭来。你说过的,你曾对我承诺过的,你会为我种一片樱花林,春,陪我在树下煮茶对弈;夏,你摘樱桃我负责吃。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承诺尤记在耳,你却早已离我而去。

你希望能够长眠在樱花林下,长眠在我最爱的樱花林下。辰说,这是你一点点的自私。你说,你希望我,看到樱花的时候,能够偶尔想起你。你说,你多么希望能给我像樱花一样灿烂的爱情,多么希望我们的爱情能够结出像樱桃一样圆满的果实。可是,你知道吗,你给我的爱,已经如樱花一般的璀璨了,我们的爱,也如樱桃一般有苦有甜。

今年,是第五个清明了,原谅我,原谅我的怯懦,我再也没有勇气了,没有勇气去看你。此时,樱花一定开的很茂盛了吧,就让樱花代我陪伴在你身旁吧。那纷飞的落樱,是我对你的点点滴滴的爱,那满地的落樱,最终化入泥中,永恒。正如我对你的爱,最终,我会把它放在心底,铭记。

所以,在清明,在这个樱花盛开的清明里,原谅我的怯懦,原谅我没有勇气去看你,只能想你,想你,想你。

关于清明的作文

清明节是我国特有的节日,它从周代便开始的,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那天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山路上却人来人往,扫墓的人源源不断。外公带着我也去先人扫墓。我们准备了香、蜡、纸、水果、饼干等东西。我们来到了先人的坟墓前,摆好祭品,外公嘴里叽里咕噜地说着祭文,先把纸点燃,然后把香和蜡都点好插在坟墓前。外公还仔细清除了坟墓上的野草和杂物。一切都完成后,我们又叩了几个头,最后我们慢慢地往回走。

听外公说,清明节还有一个故事呢!

从前,有个太子叫重耳,他年轻时为了躲避别人的祸害,被迫逃亡。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数都陆续各奔西东去了,只有少数的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追随他左右。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就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王,就是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请赏,他才忆起介子推割肉救己的往事,心中很是内疚。

第二天,晋文公去拜见介子推,介子推不愿意见他,就背起老母躲入山林。晋文公知道后,就让御林军去找。可是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馊主意说要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介子推就会自己出来的。晋文公听了,便下令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晋文公带着御林军查看山林,在一棵柳树下看见介子推抱着老母亲,已经被烧死了。晋文公大吃一惊,把介子推母子好好地安葬了。这时他在树下发现了一块木片,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与君做谏臣。”

晋文公后悔错信人言,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那座发现介子推的山叫做“介山”,并把放火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表示哀悼。他走到坟前,只见老树已经复活,长出了嫩绿的新叶。晋文公望着老树,把树起名为清明树,这一天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一到,气温就开始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古时候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很近,而寒食也是民间禁火和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为了一体。而寒食也就成了清明节的别称。清明节也多了一个习俗,就是不动烟火,也不吃热的食品。看我刚要吃热饭菜,外婆就端走了。还告诉我:“我给你拿冷食吃,今天是清明节。”

关于清明的作文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