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伊:看雪峰单之蔷先生散文优秀读后感

文章 2019-07-17 12:47:16 1个回答   ()人看过

这是用脚量,用科学数字码出来的文字,是作者从十年中每月一篇的《国家地理》卷首语中挑选的散文,马伊:看雪峰--单之蔷先生散文读后感。这又是对中国景色的一次全新的命名,由单之蔷先生,一个眼中有高原、雪峰、冰川的人。

于去年岁末出版的《中国景色》一书的封面,是张雪山的照片,它像正映于水中,细看,原来这水影并非水影,也是山,东部的山,它们在雪山映衬下,失了颜色。作者是在指中国该有雪山的傲、雪山的洁、雪山的挺么?我愿意把这些雪峰,看成是祈祷的合掌。作者笔下,这些高原雪山,它们隔住了战火,却不曾阻断文化的传递,它是长江与黄河之源,是母亲河的母亲。珠穆朗玛峰,8848米的高度即使消失了,它仍是世界最高峰,作者告诉我们,其实珠峰的相对高度并不高,最难攀登的应是极高山贡嘎山,你到过珠峰,该再看看贡嘎山,到了贡嘎山,仍当看看中国最美的山--南迦巴瓦雪峰,此外,还有那么多不曾命名的仅用数字代表的银装素裹的雪山与冰川在等待你的眷顾,错过了这样的中国景色,可能是一个中国人的遗憾。

他的著作倾向如此明显,目光向西向北,为西为北的景色呼吁,突破生物圈,体会极致的美。我见过瑞士雪山,去过四川九寨,看过青海湖,多是些舒适的旅行,却无缘进入西藏,但仍可想像他所惊叹的绝尘之美。既然瑞士也可用雪山作为符号,中国有何不可?他写道,"我国青藏高原及边缘地区现代冰川的面积加起来达5万多平方公里,比整个瑞士都大,雪山类型丰富多样,这是阿尔卑斯不能比拟的。"

书中景色,不只有雪山、冰川、湖泊,它还包含了中国的文化国粹、各地特产的山水、个性鲜明的观点,读后感《马伊:看雪峰--单之蔷先生散文读后感》。他阐述,为何大运河阻挡了中国人奔向大海的步伐,阻碍了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萌芽和发展;他解释,河流的方向的同与异如何会造成统一的大国或分裂的小国;他遗憾,唐诗三百首,有多少是为三山五岳而作,李白的家乡与雪宝顶那么近,李白却不曾发现它,古人在这儿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只有毛泽东,才是描写雪峰的第一人;他愤然,人们已将太多的目光和文化送给了东部,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多的地方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越多,它们占据了最易生存、最富饶的地方,这还不够,还要通过话语、符号和意义的产生和操作把这些地方说成是最美的地方;他感叹,在这么多的雪峰边上,为何人们多是衣裳褴褛。当作者在慨叹着这些时,我也在计算着这本368页的书中,有多少是为了这西部、北部的山川。

这些语言朴实的散文,少了作者星星点点的私事,气相宏大,图文并茂,似乎更合现在的人们立体的审美情趣,也更能激起像我这样的喜欢看散文的人的阅读愉悦。太多以"中国"作书名的书,它们用中国作底色,或贩卖着蜗牛般微小的视野,或有如锣鼓,左敲右击,仍是疲软拖沓的杂音。翻看此书时,曾有所担心,释卷之后已明白,没有人还能比这位将这十年心血多已投入在《国家地理》杂志中的,将人生交付于文字、摄影与行走的,有着一付冻不坏的硬骨头的学者更合适用它了。这本书不该被太多平庸的情绪化的游记淹没,也不该为一些想像丰富的历史散文掩藏。在这些文章中,那个贴地行走,攀至高处,热衷考据的人,思绪飞扬。这是他关于大国的随想,宁静、安详、虔诚、乐观。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