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元捡漏于子安竹刻扇骨的故事

文章 2019-07-17 16:55:52 1个回答   ()人看过

作为一位普通的工薪阶层,刘有义并没有雄厚的资金,他收藏古玩的钱都是从每个月的工资中省出来的,由于很少补贴家用,收藏这项爱好在起初并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我从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搞收藏,那时候成家不久,家里生活处处都需要钱,可我经常把工资用在买古玩上,这让家人尤其是妻子非常不理解,为此还经常吵架。由于当年我们和父母住在一起,我父亲从家庭和谐角度,也不支持我搞古玩收藏,他经常劝导我说,别买古玩了,好好过日子,多在工作上用点心。”不过,刘有义并没有因为家人的阻挠而放弃收藏爱好,他始终认为收藏是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

为了避免和家人的正面冲突,他开始选择一些小件的藏品。“成扇、葫芦、玉器等小物件体积小,藏在家里不容易发现,而大件藏品在那段时间就很少收藏了。”虽然在收藏上加了小心,不过还是会被妻子偶尔发现,小吵小闹时常发生,随着矛盾的不断积累,终于在1993年,刘有义因为购买了一把扇骨和妻子大吵了一次。“我当年在北京琉璃厂买到了一把难得一见的扇骨,我爱人发现后非常生气,跟我闹了好长时间,她当时说,‘别人家里赚钱都买电器、买空调,你总是花这么多钱买没用的古玩,这次买了把扇子还是破的。’”

提起1993年买的扇骨,刘有义认为绝对是捡了个大漏。“那年我买的扇骨出自清代竹刻大师于子安之手,雕刻非常精细,上面还有铭文,后来我考证刻的是一段历史故事,寓意吉祥。于子安的扇骨在今天仿的很多,真品几乎已经见不到了,当时我以27元的价格收购堪称捡漏。因为即使在当年,于子安的扇骨最少也得在150元左右,应该说当年的商家并不太识货,因为他本身是做玉器生意的,对这把扇骨不太重视,把它跟一堆杂物放在一起,准备销售给那些有配老扇子需要的人,但却不知道这是一把于子安的扇骨。”据考证,于子安名士俊,清江苏吴县人,光绪年间到北京以竹刻为业,擅长书法,自书自刻,其竹刻作品以行楷书为多,字迹娟秀,品种有扇骨、臂搁等。今传世品有《琴形竹剑匣》等。

对于这把捡漏的扇骨刘有义很得意,但在妻子看来,用27元换回两片破竹子,实在有些过分,这次吵架也让刘有义把妻子的话记在了心里,从那时起他就决定一定要让家人认识到玩古玩并不赔钱,还能赚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