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爷爷的故事200字

文章 2019-07-18 03:51:01 1个回答   ()人看过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喜欢打猎、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他的这项爱好也成就了他。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达尔文爷爷的故事2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达尔文爷爷的故事篇一

达尔文是一位世界有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鱼虫怎样生活。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怎样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采集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著头仔细观察。为了不惊动他们,他一动不动在树下站了好久。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著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达尔文爷爷的故事篇二

2009年是达尔文200岁诞辰,也是他的《物种起源》出版150周年。在西方,这本书不但是现代演化生物学的开山之作,还因为涉及认识“人性”的基本观点,而产生了巨大的人文冲击。难怪达尔文大概是西方科学史家研究得最透彻的一个人物。

不过,我们听熟了“不要输在起跑点上”,即使对达尔文的科学成就与影响不感兴趣,翻阅他的传记也会感到耳目一新。原来达尔文在27岁之前,并无志向。他家境好,父亲虽是医师,真正的赚钱本领却是投资与放贷。达尔文遵父命入爱丁堡大学习医,却因为知道自己会继承丰厚的遗产,无意在学业上下苦功。混了两年后,父亲怕他没出息,送他到剑桥大学念神学,好将来当英国国教的牧师。三年后,他通过考试毕业,但成绩并不出众,那时他已22岁了。

达尔文晚年,在为子女写的自传中,回顾自己接受的学校教育,完全没有好语:剑桥那三年,我在课业上花的时间完全浪费了,与在爱丁堡大学、中学的情况完全一样。

其实,这不只是达尔文一个人的看法;到了现在,这句话仍能引起不少人共鸣。然而,达尔文对大学里的正式课业失望,并不表示他上大学的那五年全白费了。例如达尔文在大学里参加了学术性社团;他第一篇生物研究报告,就是在爱丁堡大学的学生社团中宣读的。他还在爱丁堡花钱学会了剥制鸟类标本的技术。到了剑桥,达尔文结识了植物学教授韩斯洛。韩斯洛学识广博,地质学、田野生物学都有造诣;每星期五晚上邀请教师与学生到家里分享见闻,达尔文是常客。而植物学与他的学位考试毫无关系。达尔文毕业后,通过韩斯洛的推荐,随着英国海军小猎犬号到南美洲测量海岸,历时近5年,绕地球一周。他一路搜集的生物标本,以及地质学观察,由韩斯洛安排发表,为他赢得了英伦科学界的尊敬。达尔文因而确定了一生的志向:研究“自然史”的核心问题,即生物演化。父亲这才放心,不再担心他没出息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大学是对人生的重大投资。只有少数人毕业后依赖上课时笔记下来的知识谋生;大部分人的谋生本领必须到职场现学现卖。大学提供的是机会,有各种课程让人磨炼学习能力、建立信心;有各色人等,磨炼社交能力、建立人脉。

达尔文充分利用了“上大学”得到的机会。他对在剑桥的日子,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年那股搜集甲虫的狂热。他挑出34只甲虫与1只蛾寄给伦敦一位昆虫学家。那位专家将其中几种登在《不列颠昆虫图录》中,注明“由达尔文君采集”。他终于承认:我在剑桥那三年,是我一生最愉快的日子。那时我身体好,总是生气蓬勃。

愿人人都有那么美好的大学回忆。

达尔文爷爷的故事篇三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之间会一起进化。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11.5英寸(29.2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1.5英寸(3.8厘米)处才有花蜜。“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达尔文大胆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10到11英寸长!”

但是有谁见过嘴巴如此细长的昆虫呢?“荒唐!”当时有些昆虫学家这么认为。不过达尔文的盟友、曾经独立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华莱士则坚定地站在达尔文一边。他写道:“可以很安全地预测在马达加斯加存在这样的蛾;访问那个岛屿的博物学家应该抱着和天文学家寻找海王星一样的信心去寻找它,我斗胆预测他们将会同样成功!”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厘米~15厘米)的大型天蛾。它被命名为“预测”。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06年举办过《达尔文:其生平和时代》的展览,最后一个展品就是成功地证明了自然选择学说的预测能力的彗星兰和天蛾的标本。我虽然早就知道达尔文的这个著名预测,但是在看到有着如此细长的喙的天蛾标本时,还是感到了“惊骇”,不能不感叹进化之奇妙。这种彗星兰属兰花的花距长达40厘米。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