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小品路在何方

文章 2019-07-18 04:26:48 1个回答   ()人看过

有着深厚“观众缘”的小品,如今却面临乏味、老化和媚俗的困境,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找到和今天观众的契合点,不做市场的奴隶,而做市场的主人。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春晚小品路在何方,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品能从一种传统的戏剧表演训练形式转化为一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艺术样式,所依托的关键平台就是春晚,没有春晚就没有小品的发展。从1983年春晚王景愚表演已经初具小品雏形的哑剧《吃鸡》,到3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小品的春晚,在春晚舞台之外小品似乎也别无其它的表演空间,可以说,小品的演变历史和春晚的兴盛紧密相连。与此同时,在这30多年里,小品的变化也折射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和观众趣味的变化,梳理小品的嬗变,对于观察中国社会这30多年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有着特别的意义。

小品在春晚舞台上的真正打响,是陈佩斯和朱时茂在1984年春晚上表演的《吃面条》。这个节目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小品作为戏剧表演训练的痕迹,但已经为当时的普通观众带来了欢声笑语。对改革开放初期生活刚开始改善、电视刚开始在中国城市家庭中普及的那个年代来说,这种放松的快乐真是弥足珍贵,它为人们迎接未来打下了乐观的基调,也体现了上世纪8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初期公众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需求。陈朱搭档成为当时中国电视小品的翘楚。他们的戏剧假定性表演的功力和正邪反差的模式,为初创时代的小品提供了范本。其代表作如《主角与配角》等,家喻户晓,至今都是让人回味的经典。后来加入到小品表演中来的宋丹丹等人,也都有戏剧表演的经历。他们带来的一个影响是,靠戏剧化的片断来营造喜剧效果、感染观众,成为当时小品的基本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后,来自戏剧背景的小品开始衰落,除了宋丹丹等少数人仍然活跃之外,其他具有戏剧背景的演员都陆续退出了小品领域。而有着民间艺术背景的艺人,在小品领域的影响力开始凸显。这当然与戏剧表演形式的局限性以及题材、演员表演能力等方面的困扰有关,也与电视在中国城乡的普及密切相关,农村观众作为一个庞大的收视群体开始发挥影响。这时春晚舞台上的小品开始呈现不同于以往的形态,赵丽蓉、赵本山、潘长江等演员的走红就是重要标志。表现民间艺术活力、以乡村生活为主题背景、演员具有极高的模仿能力、越来越重视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成为这一时期春晚小品的主要特点。这不是民间艺术在荧屏上的扩张,而是电视文化对民间艺术的汲取和挪用。这种小品形态主导了春晚舞台很多年,某种程度上它们表达了在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普通观众对生活的一种想象和理解。

毋庸讳言,近些年春晚小品面临着诸多困扰,在我看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担忧:乏味、老化和媚俗。创作乏力使得小品缺少观众的认可,新的题材难找,想象力又不足,剧本立不住,表演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这是乏味之忧;表演方式老化使得观众兴趣降低,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这是老化之忧;对通俗与庸俗之间的分寸拿捏不够,一些作品为迎合观众而不顾尺度,这是媚俗之忧。

以上种种,既对小品的发展也对如何认识今天的观众提出了挑战。小品如何转型,如何在春晚的舞台上再现活力,是生存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这几年,春晚舞台上的小品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开心麻花”等以“80后”“90后”观众为目标群的表演团体及其小品创作开始兴盛。从央视小品大赛脱颖而出的一些新鲜的小品题材和表演方式开始登上春晚的舞台,这既是对年轻观众审美需求的回应,又是对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跟进。这些努力虽然尚不成熟,也未成大气候,但毕竟是小品再度出发的一种努力。

小品作为深受观众喜爱的一种艺术类型,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观众缘”,现在的困难主要在于如何更好地在创作演出中关注当下现实,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好地找到和今天观众的契合点,不做市场的奴隶而做市场的主人。这就需要小品在春晚这个平台之外,努力发掘其它的表演平台,打破旧的框架,对题材和观众有新的认知,同时,在创作中对社会主流价值有积极正面的理解,恢复小品和时代之间的有机联系,唯有如此,才能再度绽放小品艺术的生机和活力。

《 》( 2015年02月13日 24 版)

冯小刚把关《我要上春晚》:只看不评论

冯小刚与赵本山

从坐上2014年春晚总导演席位后,冯小刚要去《我要上春晚》“视察”的消息就没断过。13日晚9点,《我要上春晚》栏目宣传组负责人致电记者,确定冯小刚将于今晚7点率导演组到场观看“人气王总决赛”。据透露,冯导只看节目不点评,副总导演赵本山将因故缺席。

《我要上春晚》栏目宣传组负责人坦言,从冯小刚担任春晚总导演那天起,栏目组就一直邀请他来“看节目挑选手”,可惜冯导工作太过繁忙,一直没有时间莅临,“昨天下午,我们突然接到台里的通知,说今天晚上7点,冯导将率领春晚导演组来《我要上春晚》。遗憾的是,副总导演赵本山将因故缺席。”该负责人透露,今晚参加总决赛的选手都是几轮PK赛中脱颖而出的“种子选手”,里面很有可能存在上春晚的定向演员。

记者追问节目录制中,是否会安排冯小刚导演点评的环节,该负责人明确表示不可能,“冯导只会坐在特定席中看节目,观察选手的表现,他不会张口点评的。我们也在与春晚宣传组努力协商,希望节目录制结束后,让冯导与媒体亲密接触”。

南京剪纸压轴央视春晚遭遇盗版

当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最后一首歌《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舞台背景循环播出一组以“十二生肖”为造型的剪纸,迅速俘获了观众和网友的心。很快,有消息传来,这组剪纸出自南京有着“金陵神剪张”之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之手。昨日,记者致电张方林得到证实,这组剪纸正是他创作的《十二生肖》。不仅如此,《十二生肖》剪纸中的小花蛇,早在2013年就出现在央视蛇年春晚的舞台上。南京剪纸连续两年压轴央视春晚,这很值得让南京人骄傲。

从全国剪纸中脱颖而出

张方林告诉记者,他是在上个月接到央视马年春晚剧组的电话,“他们说看了各地许多种十二生肖剪纸,还是最喜爱这一套。希望能在2014年春晚中继续使用。”随即,央视版权部向张方林发来了确认函。据了解,央视马年春晚剧组在确定了用剪纸画作压轴舞台背景后,就在全国范围里寻找合适的剪纸,最终还是张方林的这组《十二生肖》脱颖而出。

记者看到,这《十二生肖》剪纸里的小动物们,个个都是圆鼓鼓、胖乎乎的,十分可爱、喜庆。张方林说:“这就是典型的南京剪纸——讲究剪口圆润、饱满、花中有花、粗中有细,造型上圆嘟嘟、胖乎乎,这都是区别于其他地方剪纸的独特之处。”对于剪纸来说,剪的技巧并不是特别难,最难的是在剪纸的造型设计上。这一套《十二生肖》,张方林光构思就用了好几年,“先后设计了三套十二生肖剪纸,都不满意。一直想设计一套具有南京地方风格的剪纸,这套剪纸是灵感来时,仅用了十天时间,一气呵成。”

央视吸取教训提前预订

事实上,早在去年,《十二生肖》中的小花蛇就已经登上了央视蛇年春晚的舞台,也是作为压轴节目的背景出现。不过那一次,央视差点弄出个侵权官司来。原来,北京某图库公司向央视提供了这组生肖剪纸,但并没有取得原作者的确认。在这种情况下,央视将剪纸搬上了舞台。张方林发现后主动联系了央视,说明情况。央视也及时为张方林补发了相应的证明和证书。

今年,《十二生肖》第二次上央视春晚,央视提前一个月就向张方林预订了。这让张方林有点意外,但也非常高兴。“南京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连续两次登上上亿观众收看的晚会,这是对咱们南京剪纸最好的宣传。我作为传承人,愿意毫无保留地来展示和传承,不求回报。”张方林说。

太可爱遭遇全国大盗版

张方林告诉记者,2013年央视蛇年春晚播出后,他的剪纸小花蛇就立即遭到了全国大盗版,据他介绍,这其中包括一些银行的信封上、大门上,还有南京的一些商业街区、快餐店等贴的海报、橱窗贴画,也是他的剪纸小花蛇。只是使用方没有一个人跟张方林打招呼,甚至都不知道是张方林设计的。

张方林说,目前对于剪纸的版权保护缺乏有效措施,全国剪纸艺人也几乎都没有任何自我保护,所以剪纸的盗版和侵权是最严重的。不过,张方林本人对此倒很宽容和开放。作为全国剪纸艺人中,第一位拥有正高职称(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方林认为,能用多种方式传播剪纸,让更多人喜爱,这对剪纸的传承有积极的一面。

已经连续12年在国外过春节的张方林,今年因腿受伤,终于可以留在南京过年了。“每年都是春节期间参加各国举办的中国年活动,向国际传播中国剪纸、南京剪纸。今年终于可以参加在家乡举办的春节活动了。”为此,张方林特意向金陵晚报读者送上剪纸祝福:马上有钱,马上有对象。据悉,春节期间张方林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展示他的神剪绝技。

春晚历史上的第一则广告

1985年春晚节目

你知道这则如今已成为央视摇钱树的广告起源于哪一年?又是什么广告吗?

时间回到1985年,在这一年的总导演黄一鹤求创新地将央视春晚的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没想到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收到批评信200多封。这台不成功的晚会同时也遭到了媒体的强烈批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央视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向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在这届春晚上,几乎没有什么精彩的节目,也只有《十五的月亮》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是正是在这届不成功的春晚上出现了春晚史上的第一条零点报时广告,随着主持人、演员张喻的“让我们一起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话音刚落,一块腕带手表出现在了电视荧屏,并在其左下角标注了醒目的“海欧表”三个字,这个时长仅为五秒的广告成为央视春晚上的第一则零点报时广告。

《咬文嚼字》挑刺春晚

冯氏春晚已经谢幕,但关于“春晚”的话题,还未结束。近日,春晚又被《咬文嚼字》“盯”上了,最新发布的春晚文字差错报告显示,张国立误读成语,将“血脉偾张”的“偾”读错。9日,记者专访《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他揭秘了如何“咬”春晚,以及“咬”春晚这些年背后的故事。

曾现场为春晚把关

字幕组“副”“幅”不分

“对于春晚,不仅仅是我们编辑部在咬,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支撑,就是观众,他们把意见通过邮件投稿或打电话告诉我们,我们在初一当天,专门组织专家看春晚,对读者的问题进行核对,并论证出最后的结果。”昨日,《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告诉记者,央视“春晚”一直是《咬文嚼字》重点关注对象。

2007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受邀到春晚直播现场把关。黄安靖称,自己也作为被邀的专家之一去了现场。当时,他们还认真研究过“春晚”字幕的制作程序,发现这个体系存在问题,“当年是前方在播放,后方半个小时出一个带子,就开始根据带子制作字幕,当年八台电脑同时在制作字幕,但我们发现这八台电脑的操作人员全部是搞技术的工作人员,都是电脑专业,有些连一副对联是‘副’还是‘幅’都搞不清楚。并且没有人把关,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大漏洞,回去后代表编辑部给台长写了一封信。”

咬了春晚好几年

冯氏春晚堪称差错最少

《咬文嚼字》编辑部在信中给央视提出了提高“春晚”文字质量的具体四条建议。

当时,央视导演组十分诚恳地接受了意见,内部工作人员告诉黄安靖,在收到建议信后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每一年配备语言文字专家,将原来的流程改掉,之后每一年配备专门的文字组。“《咬文嚼字》就没再去过现场,央视春晚的文字水平逐年提高。总的来说,《咬文嚼字》咬的这些年,这次的冯氏春晚是差错最少的一年。”

黄安靖认为,冯氏春晚在文字使用上,态度严谨,十分用心。不过,也并非无懈可击,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这次春晚的第一个差错,首先是读者看到的,最早的意见是大年三十晚上,春晚开播后半个小时不到,《咬文嚼字》的电子信箱就收到了第一个被咬的问题,称《“春晚”是什么》短片把公历年和农历年弄混了。

冯氏春晚差错

张国立念错成语 公历年和农历年没分清

过年这些天,《咬文嚼字》编辑部的电子邮箱收到成千上万个“咬”的意见,黄安靖称有些经过专家论证并非错误,有些确实是错误,他准备举出三个差错。

一、字词问题:

在合唱《光荣与梦想》结束后,张国立显然有些激动,深情地说:“这雄壮的歌声,真是听得让人血脉pn张啊!”此处未出现字幕,有人认为应该写成“血脉贲张”,不对,正确的写法是“血脉偾张”。无论是“贲”还是“偾”,张国立读pn都是错的。

黄安靖解释:“偾”读fèn,意思是“奋”“起”;张,即扩张。“血脉偾张”是个成语,本义是血液流动突然加快,以致血管膨胀,青筋鼓起。

二、搭配错误:

开场歌曲《想你的365天》里有一句歌词:“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最美的还是家的屋檐。” “‘沧海桑田’能用‘每片’修饰吗?不能!”他解释:“沧海桑田”是个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神仙传》:“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意思是,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了。后世以“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可见“沧海桑田”的字面意思是“沧海变成了桑田”,而非“沧海与桑田”!上述歌词用“每片”修饰“沧海桑田”,显然把它理解成了后者,属典型的望文生义。

三、常识问题:

今年“春晚”的前面有个短片《“春晚”是什么》,片中各界人士围绕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最后屏幕文字显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民间确实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说法,但这个“年”是公历年,与“春晚”没有关系。“除夕”“春晚”是农历年的特定日期。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农历分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多一个月,共十三个月。月分为大月和小月, 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无论何时,“春晚”与“春晚”之间,都不可能是“365天”!今年是马年,有个闰九月,到明年羊年的春晚是384天。《“春晚”是什么》短片显然把公历年和农历年弄混了。

《咬文嚼字》回应挑刺春晚质疑

央视马年春晚已落下帷幕,但相关话题却远未结束。9日,《咬文嚼字》杂志在其官方微博公布“挑刺”央视马年春晚结果,指出晚会在字词方面主要存在3大错误。该消息经媒体报道后迅速引起热议,不少网友均质疑《咬文嚼字》矫枉过正。提及此事,《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央视马年春晚出现的字词错误并非仅此3处,编辑部挑出这些在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错误也绝无恶意,仅为借助春晚这个广受关注的平台,让这些错误引起公众注意,以传播知识。

《咬文嚼字》指央视春晚字词3大错误

9日,《咬文嚼字》杂志社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文章,称马年央视春晚在字词方面主要存在3处错误:将“血脉偾张”的“偾”误读为“pēn”;误用“每片”修饰“沧海桑田”;“春晚是想你的365天”提法混淆农历与公历的概念。

首先,在合唱《光荣与梦想》结束后,主持人张国立表示:“这雄壮的歌声,真是听得让人血脉pēn张啊!”此处未有字幕,但按照语境推断,正确的写法是“血脉偾张”。郝铭鉴告诉记者,无论是写作“贲”还是“偾”,张国立读pēn都是错的。

其次,开场歌曲《想你的365天》里有一句歌词:“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最美的还是家的屋檐。”郝铭鉴解释道,“沧海桑田”是个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巨大。可见“沧海桑田”的字面意思是“沧海变成了桑田”,而非“沧海与桑田”,因此前面不能用“每片”修饰。

最后,马年央视春晚刚开始的短片《春晚是什么》最后屏幕文字显示:“春晚是想你的365天”。郝铭鉴指出,民间确实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说法,但这个“年”是公历年,与按照农历除夕时间举办的“春晚”关系不大。《春晚是什么》短片显然把公历年和农历年弄混了。

挑刺央视马年春晚被质疑“矫枉过正”

《咬文嚼字》为春晚挑错的文章发出不到一天便成为热议话题,网友在惊叹“长知识”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认为春晚主要功能是为一家团聚的时刻提供欢乐,《咬文嚼字》提出的说法未免矫枉过正。

一些人在看到该文章后纷纷表示“长知识”,网友“清寂月夜”首先对《咬文嚼字》挑出的错误“点赞”,认为“是个不错的事情,可以纠正日常生活中的错误,值得关注。”

然而,同时也有网友对此持质疑态度。提及《咬文嚼字》提出的三个错误,有网友认为“365天”并非具体的数字,而是一种意指,即约定俗成的说法,表达了“春晚”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机会和场合,这里的365天代表了一年来人们对远方亲人的想念,不必如此“咬文嚼字“。

此外,有网友指出,春节是指立春,除夕和过年是农历,春节则为阳历,因而表示《咬文嚼字》才是弄不懂得中国的历法,更质疑其“挑刺”的权威性。

《咬文嚼字》主编:借“挑刺”春晚传播知识

提及此次“挑刺”央视马年春晚引起的争议,郝铭鉴表示,《咬文嚼字》是本小刊物,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传播知识,借助能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事件”进行知识性讲解,让大家能够既享受欢乐,又提高知识文化水准。因此,此次挑错央视春晚绝无恶意,只是为借助春晚这个广受关注的平台,让这些错误引其公众注意,以传播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常有对字词的误读误用现象,尤其是当现代人面对古时流传下来的一些成语、俗语时。郝铭鉴对此很是担忧。他举例道,比如《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之说,有人便以为是天气很热,实际意义是天气转凉。因为当时的七月是农历七月,公历已在九月之后。

“‘血脉偾张’在当代是常用词,但用对的人很少,或写错字或读错音。2008年我们曾专门指出差错,但无人理会。今年正好借春晚这个平台再次提出错误,但愿这次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郝铭鉴称。

字词搭配有误的现象在流行歌曲中亦屡见不鲜。郝铭鉴表示,史上宋词便是用来歌唱的,文字亦十分精致,并未因迁就“唱”降低对文字的要求。而现在的歌词中存在大量语法问题,旋律优美文字却难经推敲。比如“一座座山川”的用法并不准确,“川”不能用座来修饰。郝铭鉴说:“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歌曲创作的当中,怎么能让词进一步提高。因此编辑部才提出‘每片沧海桑田’的等类似歌词中的错误。”

“我们‘挑错’都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团队在支撑,每次提出错误都是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如果经我们发布的错误有失误之处,我们亦会公开更正并致歉。”郝铭鉴最后解释道。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