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青杂文随笔

文章 2019-07-18 05:14:47 1个回答   ()人看过

近几天,拜读了一篇彬县老乡孙小丹的文字《龙高水》,又一次勾起了我的沉思,我不得不发言,不得不说说“底店”。底店现在隶属于水口镇了,在过去,底店是底店公社底店乡,底店也是一个有名的古镇,如今被行政整合,我们不留点什么,总觉得有点遗憾,怪有点点眷恋的。

在古老的豳州南原,也就是水口原,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龙高不高,底店不低。”原来小着娃娃时候,我闹逑不懂这句话的意思。这几天看见《龙高水》这篇文章,让我又一次想起了这句话。我曾经去过龙高一趟,为了解龙高概况,我曾经阅读过很多资料,也上网查阅过很多网页,总觉得龙高有一种神秘感,拿着这些历史资料仔细读来,龙高给我的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她源远流长,确实耐人寻味啊。

“龙高自周代先祖,距今己有3600多年。自公刘避桀居豳,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历十一世,300多年。风存《诗经》,事记《左传》、《史记》。夏称豳国,商称西极,秦、晋时称豳亭,汉时称豳乡,唐、宋、明时称公刘乡,元时称公刘里,清、民国初称笃圣里,民国二十二年称龙高联保,民国二十九年称龙高乡,建国前,初称龙高区,见国后称高公社、龙高乡,龙高镇至今。龙高镇位于彬县东部,泾河流域中游,距县城37公里。北接旬邑,东靠淳化,南临永寿,是鸡鸣四县的历史重镇。海拔高度为715—1200米,属黄土高原沟壑区。”这个段话来自于网络资料。

龙高是周先祖公刘至太王十余代人立国奠基之地,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千百年来,民风淳朴笃厚,至今,传统农业社会那种历史的、醇厚的好风习仍然存在。“陶复陶穴(土窑洞)而居,风寒塞户,肃霜授衣;安于耕桑,发展生产,重视根本。时盛德化,《二南》、《关睢》陶冶情操。俗尚勤俭,仁爱宽厚,人朴易理。业尚播种,野无惰民,岁有高廩。礼崇谦恭,敬老爱幼,笃淳礼让。士勤诗书,名贤绩萃。岁时令节,荐献祭扫,馈遗拜贺”,实同“朋酒斯飨,曰杀羔。跻彼公堂,称彼兕斛,万寿无疆”。

龙高有古人类遗址,有八卦的龟蛇山,有周先祖公刘之墓冢,真可谓历史悠久,紫气东来,霞光万丈,光芒四射。这就是龙高印象。

接着下来,我要重点的说说底店,底店自从我生在了大地上,她就是我的故乡,在我记忆的四十多年中,它一直是我们的底店公社,后来改成了底点乡,这两年行政区划整个,合并在了水口镇,再不提提底店,我担心的是底店这个古镇将被人们要遗忘掉了。

底店乡位于彬县县城以南17公里处,总面积99.93平方公里。北临水口镇,东连太峪乡,西与车家庄相望,南与宝鸡市麟游县的崔木镇相接壤。境内平均海拔1801米。

底店乡原名帝殿,相传周人古公亶父受北方犬戎人侵袭,迁岐途中宿于此地,因而得名帝殿,后人谐音为底店,延用至今。“公刘,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刘,‘公’为尊称,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不窋之孙,鞠之子,生子庆节,周文王的祖先,世居北豳(今甘肃省庆城县、宁县)。公刘造福后代,惠及子孙,后人修邑建庙,尊为神圣。本名姬刘,别称公刘,所处时代夏商之际,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北豳,公刘的先祖名叫弃,是帝喾之子。弃爱好耕作务农,观察土地特点,适合谷物生长的就种上谷物,民众都向他学习,尧帝知道此事后,便提拔他当农师主管农业。舜帝时,将弃封在邰地,称为‘后稷’。后稷的后裔世代担任主管农业之职,直至传到公刘的祖父不窋。不窋晚年时,正处于夏朝政治衰败时期,夏朝君主废弃农官,不注意农事。不窋因而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不窋死后,他的儿子、公刘的父亲鞠即位。鞠死后,公刘即位。公刘虽然处在戎狄地区,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致力于耕种,到处察看土地性能,从漆水、沮水渡过渭水,伐取木材以供应用。于是,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周朝事业的兴起就是在这里开始的,所以诗人创作歌诗乐章称颂他的德行。公刘死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

《陕西省志·人物志》介绍,“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号周太王。周族从公刘到古公父凡十代,都住在豳。开垦耕地,发展农牧业生产。至商朝末期,因受周边戎狄部落不断侵扰,他便率领周族南迁,居于岐山下的周原(在今陕西岐山县)。豳和附近的自由民,听说古公仁德也赶来归附,人口增多,衣服食物无法供给,古公便采用商朝的助耕制,发动人们在这里建立城邑宫室,以邑为单位居住,设置官吏,革除戎狄旧俗,奠定了周人国家的雏形。并且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组织周人发展生产,开辟道路,使周人很快出现了年岁丰收、人丁畜牧兴旺的繁荣局面。在周原附近居住的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附,人口增加更多。侵扰的戎狄部落见周人强盛也远走异地。周人在他的治理下,逐渐富强起来。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仲雍),三子季历。季历生姬昌(即文王)。姬昌聪明伶俐,古公父特别喜欢这个孙子,多次对儿子们表示,要把他的领袖地位传给姬昌。为成全父志,太伯、虞仲就远走长江下游东南沿海的“荆蛮”地区(春秋时的吴越地),随乡入俗,在那里定居下来。后古公亶父去世,三子季历即位。季历死后,实现了古公亶父的遗嘱,由姬昌即位治岐。周人为了纪念这位周国的奠基人,追尊他为“太王”。”自公刘避桀居豳,至太王古公亶父迁岐,历十一世,300多年。这样看来豳州、龙高、底店都是千年的历史重镇名城,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城镇。

周人古公亶父也就是在那个时代,从豳迁都岐山经过的“帝殿”,也就是今天的“底店”,可见我的故乡底店,历史已经很悠久,也不是没有来由的无名小镇。

关于“太王”一说,我虽然没有搜到资料,在彬县中学后山,也就是紫薇山下,有“太山庙”一处,八十年代我们读高中时,古庙遗址还在,是不是纪念“太王”所修建,还真没有查到资料。听人说原来太山庙大约有三层,依山而建,底下是个大院子,向上有百十阶台阶,然后是一面比较高的牌坊,进去又是一个大院子,中间有鼓楼,过了鼓楼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估计是道士们住的吧?),中间有一颗高大的柏树吧,庙的整体面向北。我们读书时仅剩下一个四合院和几间房子。我还在太山庙住宿一年多。听彬县乡党说以前有钟楼有鼓楼,城墙保存非常完整,都是解放后挖掉的。

彬县底店境内,有属于千山山脉的广袤的国营西庙头林场,省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侍郎湖,侍郎湖在我的人生和我们家的家史里,我不得不说她占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不过关于侍郎湖我有过专门的文字,这里我也不再啰嗦。这里还有五代后周中书令冯晖的陵墓,冯晖,二桥村有五代十国时期,南北朝的冯晖墓,据《旧五代史·周书·列传第五》卷125本传云:“其曾为“朔方节度使,加检大师。汉高祖革命,就加同平章事。隐帝嗣位加兼侍中。国初,加中书令,封陈留王。广顺三年夏,病卒,年六十,追赠卫王”。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简报》称:冯晖墓建于显德五年(958年),如是,那么应是冯晖卒后五年后才葬。其葬地既非其原籍魏州(河北大石县〕,亦非其子冯继业住节度使的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而是在当时那州(今陕西彬县)。”在冯晖墓旁边,就是有名的“古点将台”,根据老人传说,这里曾经是樊梨花的练兵校场,点将台上据说有插旗的旗眼,如今的“古将台”苍松翠柏,风景迷人。唐代名将樊梨花点将台遗址等旅游景点,有独特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在二桥村首办有农家乐,确是休闲、避暑、娱乐的好去处。

从地里位置上看,龙高位于彬县东北角,底店位于彬县端南方,龙高在底店北方偏东,很显然节气时令早于底店,阳光先照,庄稼早熟。从海拔看,龙高最高处1200米,底店境内平均海拔1801米,这就是说,底店还有高于1800米和地方,通常底店海拔1000-1400米再正常不过。也就是说底店比龙高高得多,折中的计算,龙高海拔平均900米,底店海拔在1200米左右。这样我们也就不那难看出,底店确实比龙高海拔高三四百米,也就是说,我们彬县地势走向南高背低,老人留下的顺口溜“龙高不高,底店不低。”是有它的科学道理的。

从这段文字结合《龙高水》的文字内容,我们也就能分析出来,在彬县龙高是黄土高原沟壑地带,常年缺水旱涝不保,靠天吃饭。几千年来先人们和牲口、庄稼、万物都是在干渴中煎熬着,在困苦中坚持过来的。位于水口镇的南边的底店,又是什么样子,我从资料查看,龙高原是“黄土高原沟壑地带”,而底店却还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带”之前还加了两个字,称之为“破碎的黄土高原沟壑地带”,这两个字加在上面,让人痛在了心里,可想而知,可怜的南原人民,千百年来更是度日如年啊,岁月之艰难,风寒雪雨,真可谓披荆斩棘......

自然环境相比较,龙高和底店没有太多区别,植被相似,底店常年生长树木,以刺槐树、国槐、椿树、楸树、老黄杨、柳树、老梧桐等为主,近几十年来,也引进了白杨树、洋槐、新品种梧桐树等,果品类树木就更多了,苹果树、梨树、杏树、杜梨树、核桃树、大枣树、酸枣树、柿子树、软枣树等等,植物草类还是相对的多一点,蒿子就有多种,白蒿、黄蒿、铁杆蒿、油蒿等,生命力最旺盛的就是豳草、白草、马莲草、蓑草、万年蓑等。

特别要说的也就是这万年蓑草,在底店老家,我们的父母也叫它万年青,原因很可能就是我们当地老百姓,都崇拜它的生命力旺盛吧。整个南原一两月不下雨,天干火着的,地里的庄稼,小麦晒的低下个头,玉米卷起了叶子,豆类整个都晒蔫了,而万年青却依然生机勃勃,昂首挺胸,除过比往年个头小点,再也看不出和往年有什么差异,可以说它不择地而生,到处都是,路边硷畔,荒山野岭,南原任意地方都可以看见万年青。万年青叶子比豳草细而窄,然而它根部特别旺盛,她的根部在地面上会长成一个草疙瘩,它如果长在道路中间,你拉一架子车柴火,不小心从它脊背上面碾过,它甚至于可以掀翻你的车子,因为她的根部特别茂密。到了春夏,万年青就是牛羊的好青草,吃了万年青的牛羊,毛色发亮,个个膘肥体壮。秋冬万年青依然青翠如旧,只要当过饲养员,冬天都会给牲口寻找旺盛的万年青。

万年青的生命力及其旺盛,及其让人慑服,她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树一样,一代一代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见证着我们祖先走过的历程,见证农耕文着化发展的足迹。如今,虽然说底店行政划分归于水口镇,但是,底店的一草一木,底店的山山水水,我仍然历历在目,脑子里边可以说都刻上了印记,也可以说,底店的沟沟坎坎,山山水水我都去过,没有不熟悉的地方,那里的万年青依然葱绿如碧,让人爱恋,她,依然万年常青......

我爱故乡,我爱那里的山山水水,我爱那里的一草一木,我爱那里的豳草、蒿子,还有万年青。其实,我更爱的是勤劳勇敢、善良淳朴、世代辛勤耕耘在破碎的黄土高原上,像万年青一样的亲人们。

祝愿他们就像万年青一样,万年常青......

成稿于2017年12月25日青海循化。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