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的理想很贵,如今成了一地鸡毛散文

文章 2019-07-18 05:48:59 1个回答   ()人看过

理想这个东西,没有的时候最昂贵,拥有了就成了最便宜的。

1、

刚上大学那会,结识一个新朋友就会被询问一次,你有理想吗?

那时的我遇到这种问题,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有。言词间的语气就好似有理想的人就是了不起的存在,走路都必须比常人更加挺直腰杆目不斜视。

有理想真的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吗?这是两年后的我对当初的自己击出的第一声质问。

2、

读过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的人都知道那句代表所有追梦者的口号---“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作者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四十多岁的银行家,拥有漂亮的妻子健康的孩子,以及世人最理想的生活。

兰德为了重拾自己曾经对绘画的理想,摒弃世俗观念离开家人,放弃原有的生活逃往巴黎,过上穷困潦倒甚至多次面临饥饿和疾病的致命威胁的日子。

很多人在读了这本书后都会问自己,现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我有没有哪怕一次为自己的理想而活?也许我也应该为理想疯狂一次。

《月亮与六便士》无疑是本上乘的励志书,毛姆用斯特里格兰德这个人物告诉我们,理想这个东西,无论多晚,只要在你活着的时候,都值得为它至少全力以赴一次。

所以后来才会有了‘生活不应该只有满地的便士,停下脚步抬头仰望你会发现你最想要的还是头顶的月亮。’

3、

遥不可及的月光真的能让我们舍弃满地的便士吗?

一无所有的我们没有天赋,没有充裕的资本,没看过繁华落尽,没历经大起大落,没遇到生命中那个人,没有可以依赖的依靠,仅凭那片模糊不清捉摸不透的白月光就能支撑起我们对抗前路的无力和渺小?

书不是生活,我们也不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

书里主角总能突破重重磨难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想要的生活;努力坚持自己方向的人总会被善待;舍弃的东西以后还会得到更好的。活在书外的我们却能真切感受到作者笔触下无法体现的细微的绝望。完全大相径庭的结局才是现实和小说最伤人的分水岭。

让你最终绝望的往往不是你所看过的小说里构造的大悲大难,而是那些现实发生的看似不起眼却一次又一次蜂拥而来的失望。

4、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和一群爱写诗的朋友常常聚在一起讨论理想和远方,没有嘈杂的餐桌聚会,也没有浮夸的繁琐形式。

想聚了,约个天气微晴的日子,大家从各地赶到约定的地点边走边聊,累了就在草地或是江边坐坐。即便转眼一天的时间匆匆而逝,分离时仍是意犹未尽。

虽然生活很刺骨,那时的我们也不够成熟,但能遇上志趣相投的同伴,各自发出对生命的扣问,是我们所理解的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正当该做的事。

那时我最喜欢读余秀华的诗,每天做的最开心的事就是早上起来跑到教学楼楼顶读她的诗。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到《每个人都有一枝桃花》,一首一首地收集,一遍一遍地品味。

那时的理想都很贵,你只能小心翼翼地憧憬,偷偷摸摸地接近。

后来,我们都不再写诗,再谈及理想,都成了生活中不可触碰的伤疤。

那天朋友问我,你还在写诗吗?

我丢下“没有”两个字后,感觉自己好像失去了很多东西,突然有种说不出的难过涌上神经。

它终究还是没了。

你还在坚持曾经的最遥远的理想吗?

没有,它只是一地鸡毛。

(再来一首非常温暖的歌,方雅贤《听见》)

和你一样依然在路上的南方小余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