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美丽作文三篇

文章 2019-07-18 09:46:15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千年的美丽

琴弦轻拨,乐声响起,抑扬顿挫。一首首古曲挟着颤人心房的情感,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一个又一个千年的美丽。

梁祝

手起,琴响,一段远古的爱情被那带着些许彷徨的音符告白于世人。默默徘徊于窗前,让激动静止于寂寥,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唯恐惊动了那对低诉情语的蝶儿。

蝶儿从远方赶来,匆匆相聚,难舍难分,嬉戏在两弦上下。书声,蝶语,从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时不知今夕是何年。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中游弋。

一声沉雷,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蝶儿没命地逃,但终究还是没躲开。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与死长明的时空。

风吼,雨泣。一座孤坟茕茕孑立,拉开一首长长的思念。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人醉了,梦亦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便是千年的美丽。蝶儿没有逝去,它们守候在记忆中,编织着那亘古的缠绵与凄美。梁山伯,祝英台,是你们还是谁在爱情的史册上留下了最经典的一页?

十面埋伏

寒风萧萧,冷面凄清。纤纤素手,轻轻一拨,秦时明月便折射出一段遥远的故事。十万大军在娴熟的手指间奔腾而来。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搏悄悄拉开了序幕。其实早在鸿门宴上范增一句“竖子不足为谋”,所有的结局早已注定。

厮杀渐渐隐退,呐喊越来越缥缈。三千里江山,顷刻间竟被一道短短的防线层层包围。四面楚歌,如针如锥。西楚霸王挥剑长叹:虞兮虞兮奈若何?曾经力拔山兮的盖世豪情早已荡然无存。悬在眼角的泪,晶莹剔透。

电闪雷鸣,天哭地泣。面对乌江的滔滔流水,留给江东父老永远的叹息。秋风撕破了岁月的伤口,泪水打断了琴弦,铮铮乐音,戛然而止。后世的听众陷入了沉沉的深思,是谁抒写了这千年的遗憾?

千古名曲还会响起,这些寄托于音符中的浓烈,情感亦会穿越时空,流传下去,在历史上继续抒写着属于它们的美丽。

篇二:守望千年的美丽

艾青在诗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泱泱华夏,正是我深爱着的土地。

华夏文明,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历经千年,在东方时空乃至世界范围内仍然璀璨夺目,熠熠生辉。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的展现,而传统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根。

单就文学一脉而言,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便足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宏阔的文化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更别说还有曲艺的优美,国画的空灵,茶文化的高雅,各种器具与建筑的精致……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那种传承千百年的美丽常让我们觉得它们美得令人无所适从,目不暇接。

可惜,这种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美丽似乎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敢于破格、日新、造世界、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中国青少年正在为追寻思想上的“自由”而努力远离传统带来的“束缚”。于是,我们的英文、韩语流畅无比,却看不懂一段文言文;我们会写漂亮的英文花体字,却不会拿中国的毛笔;我们喝咖啡、可乐,忘记了曾是世界级奢侈品的中国茶;我们吃肯德基、麦当劳,忽视了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的中餐;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韩国人却拿着我们的端午节去申遗;我们看着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忘记了曾经让世界惊诧的中国水墨动画;我们狂热地学习外文、西方礼仪,盼着孩子出国留洋,可外国人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要学习中国文化……

正因如此,传统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可这种缺失,并没有给我们带走发展中的“束缚”和思想解放的“自由”。恰恰相反,这种“无所依附的自由”让我们感到的是无所归依的彷徨。“中华文明的大厦,不可能建筑在异质文化基础上。”一味的苏化和西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死胡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思想行为的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教会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我们所需要的正是扎根民族文化的厚土,守望那千年的美丽,拒绝“无所依附的自由”。

篇三:跨越千年的美丽

悠悠千年的中国封建时代,一直没有形成如欧洲中世纪那样的漫漫长夜,这是因为有一道明媚的阳光不断洞穿那黑暗的夜空。阳光黑暗相互倾轧,虽说阳光时明时暗,但始终没有让中国社会陷入永夜——这道阳光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意。

道德的黑夜是可悲的。当人们不复昔日的淳朴善良时,这个社会是令人沮丧的。在社会道德方面,中国历史上有过相当矛盾的改良。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的主张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对社会、对人的行为作出了规范,构造出美好的蓝图。齐国的稷下学宫更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尚,也促进了自由思想的传播。第二次是南宋时期,朱熹等人把儒学发展到了理学的高度,虽说加剧了社会的死板化、框架化,但这种对儒学的创新无疑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的行为,阻止了社会的混乱,同时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气节。

道德的创新如茫茫大海上竖起的一座灯塔,用长盛不衰的光芒照耀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政治的黑夜是可怕的。它是导致社会长夜的根源所在。自商鞅变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度以来,历朝历代都未停止过对封建制度的思索和改革。从秦到唐,新兴的封建制度使国家逐步兴盛,如一轮朝阳灿烂了东方的天空。唐代以后,渐趋衰落的社会虽然有各种治标不治本的改革,但总归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改良。从宋代王安石开始的改革派,用他们微弱但绵延不绝的光芒阻挡着长夜渐近的步伐,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前行的不竭动力。

政治的创新犹如一辆破旧的纺车,吱吱呀呀地摇出了千年的静谧与动荡,但却并非暗无天日的时光。

文学的黑夜是阴冷的。在汉代,由于受到楚辞的影响,形成了华而不实的“赋”。在这个时候,司马迁用朴素无华、灵活自如、摇曳生姿的语言,如夏日的一缕清风扫去了文学园地的浮华。到了唐代,浮华、铺张的文风又一次兴起,文学的创作跌入格式化的深渊。此时出现了韩愈、柳宗元这样的大家,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发起“古文运动”,重新唤回朴素的文风。这种古朴的文风由此形成气候,虽然之后浮华也曾沉滓泛起,但朴素终为主流。

文学的创新如一株蓬勃葳蕤的吊兰,生动自然,从而保证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绿意。

正是这种创新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美丽,一代代的智者用生命与智慧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这种创新精神,保证了中华民族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种漫漫长夜,保持了中华民族的香火不断,代代相传。

只有发现与创造之花才是永开不败的花朵,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跨越千年的美丽!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