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赏析

文章 2019-07-18 10:30:01 1个回答   ()人看过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原文】

“洋糖百合稀饭,

三个铜板一碗,

那个吃的?”

“竹耳扒,破费你老人家一个板;

只当空手要的!”

“吃面吧,那个吃饺面吧?”

“潮糕要吧?开船早哩!”

“行好的大先生,你可怜可怜我们娘儿俩啵——

肚子饿了好两天罗!”

“梨子,一角钱五个,不甜不要钱!”

“到扬州住那一家?

照顾我们吧;

有小房间,二角八分一天!”

“看份报销消遣?”

“花生,高粱酒吧?”

“铜锁要把?带一把家去送送人!”

“郭郭郭郭”,一叠春画儿闪过我的眼前;

卖者眼里的声音,“要吧!”

“快开头了,贱卖啦。

梨子,一角钱八个,那个要哩?”

拥拥挤挤堆堆叠叠间,

只剩了尺来宽的道儿;

在溷浊而紧张的空气里,

一个个畸异的人形

憧憧地赶过了——

梯子上下来,

梯子上上去。

上去,上去!

下来,下来!

灰与汗涂着张张黄面孔,

炯炯的有饥饿的眼光;

笑的两颊,

叫的口

检点的手,

更都有着异样的展开的曲线,

显出努来的痕迹;

就像饿了的野兽们本能地想攫着些鲜血和肉一般,

他们也被什么驱迫着似的,

想攫着些黯淡的铜板,白亮的角子!

在他们眼里,

舱里拥挤着的堆叠着的,

正是些铜元和角子!——

只饰着人形罢了,

只饰着人形罢了。

可是他们试试攫取的时候,

人形们也居然反抗了;

于是开始了那一番战斗!

小舱变了战场,

他们变了战士,

我们是被看做了敌人!

从他们的叫嚣里,

我听出杀杀的喊呼;

从他们的顾盼里,

我觉出索索的颤抖;

从他们的招徕里,

我看出他们受伤似地挣扎;

而掠夺的贪婪,

对待的残酷,

隐约在他们间,

也正和在沙场士兵们间一样!

这也是大战了哩。

我,参战的一员,

从小舱的一切里,

这样,这样,

悄然认识了那窒着息似的现代了。

1922年7月21日,镇江扬州小轮中所感,30日作于扬州

【朱自清《小舱中的现代》赏析】

《小舱中的现代》作于1922年7月30日。这时,朱自清已经是文学研究会的一员,与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一道,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和写实主义文学。这首诗是他的创作实践之一。

诗的内容是写在他在镇江去扬州小轮船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诗四节。第一节很像小舱中的速写,通过记录小舱中拥挤的商贩们的喧嚣声,展现社会的一角。这里有吆喝着卖百合稀饭的,卖竹耳扒的,卖饺面的,卖潮糕的,卖梨的,母子乞讨的,旅店伙计拉客的,卖报的,卖花生和高粱酒的,卖铜锁的,还有卖春画的,社会下层各行各业的人等,都挤到这小舱中来,拼命地吆喝、招徕、讨好、乞求,小舱充满喧嚣、嘈杂。末两句写在船开行前,卖梨的自动减价,点明他们的生意并不好。第二节写这些人实际都是城市贫民,他们在溷浊的小舱里挤挤攘攘,上下来往,一个个面有饥色,却摆出笑脸来寻求顾客,“就像饿了的野兽们本能地想攫着些鲜血和肉一般,/……想攫着些黯淡的铜板,白亮的角子!”第三节写作者的观感。作者认为小舱里这一幕的中心,拥挤堆叠的人,只是装饰着人形的铜元和角子,为了攫取到它们,“小舱变了战场,/他们变了战士”,喧嚣、颤抖、受伤、挣扎,进行着一场残酷的大战。第四节只有四句,画龙点睛,作者说自己也是参战的一员,并且从这小舱的一幕,认识了窒息的现代,点名了题旨。

作者在这首六十六行诗里,真实地展现了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经济凋敝、贫穷落后的缩影。这么多的城市贫民,为了生存,在从事获利微薄的谋生活动,实际上很难算是商业经营,已经近似乞讨,因为他们没有资金从事正常的商业活动,像卖竹耳扒等等,如果有工可做,是决不会乞求般地挤到船舱上来兜售价值仅仅一个铜板的小物件的。如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扬州旅店的伙计也不会挤到镇江开行的船上来招徕旅客的。从这里,我们看到经济萧条所产生的失业大军。在众多的小商贩中,作者又穿插进饿了两天的抱着孩子来乞讨的妇女和卖春画的,这颇具匠心。乞讨的妇女是连卖竹耳扒的条件也没有的,她更为贫苦;卖春画的呢,那是为了活命什么都干,不存在什么道德观念。

作者所说的“大战”,指的是这群失业大军,为饥饿所驱迫,他们受伤,拼命挣扎,为得到几枚铜元或角子而竭尽全力地战斗,这个小舱便是他们争取生存的战场。从一个小舱来看现代中国社会,可以看到萧条、凋敝、事业、贫穷、落后,饥饿使无数人丧失人的尊严,乃至道德沦丧,生存的本能使人像饥饿的野兽一样。作者目睹了这一幕,产生了自省,觉得自己也是“参战的一员”——他的视野开拓了,中国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又何尝不也是为生存在这社会上而苦苦地挣扎呢?但作者毕竟是有所觉醒的一代,他从小舱认识了当时的社会凋敝、贫穷、落后,这里没有现代文明,没有现代科学和民主的新鲜空气,这就是作者所说的:窒息似的现代!

在二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已经引进了西方文学理论,对朱自清这样一些作家的创作有积极的影响。文学研究会倡导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进步的理论。在当时,许多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本质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真实地反映生活,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因而还不善于在创作实践中区别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但直面人生,写实地再现社会的一角,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