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二题散文

文章 2019-07-18 11:34:10 1个回答   ()人看过

拜谒周瑜墓

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题记。

这是阳历十二月,我与小马哥,从迷蒙的冬梦走出,牵着巢湖,拉着长江,深入历史的皖中。这一天,雾霾浓厚。我的指尖,搅起一团乳白色的棉花糖。

从棉花糖的棒棒,悄然滑落,嘀哒出一支历史的火把,燃起庐江县城东的夕阳。这时刻,我们与庐江文友,就举着历史的这一支火把,让黯淡厚层的史册,烧烤出水,提纯,瑜的真相。

走过庐江人建设的敬仰门楼,轻轻步入公元210年所立的公瑾墓。蒙蒙夕照,一片汉式建筑。奢侈的语言,停止了呼吸。一道影壁,一如厚实的历史之门。影壁正面,是东坡的《赤壁怀古》,仰望,词意荡胸,气势磅礴。

绕过影壁,我便闻及三国东吴的丝丝缕缕的气息。想长矛、火把,还有战旗、号令,都在岁月的沉积下,化为江上一堵赤色的崖壁,成就了一首宋朝苏东坡的怀古绝唱。那赤壁高林,深藏着周俞的智谋,还有曹操的谬误。

幻化一只杜鹃,于树梢不住地啼鸣,增了史册的厚重,添了江空的寂寥。木舟江流,洗脸江风。思,中华统一的卓越艰辛;听,大江东去的不息歌唱;抚,一面坦荡胸襟的旗帜。一声浩叹,波澜壮阔。暗黑江天,几点战船的红光被长长的锁链紧密在了一起。

——天下归心,天下归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曹操伫立船头。战袍,被猛烈的江风鼓满自信;脸颊,刀刻刚直坚毅的线条;眼神,如鹰静谧中透露出伺机而动的机警。一声浩叹,深刻石岩。那是长江翻滚远古的声音,那是史页翻动悠静的声音,那是周瑜弹奏的石化了的古筝声。

——欲破曹公,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将台上,周瑜披甲握剑,眸子寒光。恰这时,战旗,翻飞东南。正是我东风来也!一道命令,从他坚毅的嘴中,低沉而缓慢地厚重地吐了出来。于是,黄盖率领快船队,飞向百万曹军。快船载着周瑜的巨大火把,快船喷出了烈烈火焰,快船抛出一阵阵炽烈的热浪……

一时间,曹船被烈火席卷,被热浪包裹。铁索曹船,捆绑雄心的天空;狼烟四起,翻滚东流的大江。一片火海,箭矢雨飞;兵器碰撞,刺破夜色;曹兵跳水,绝望江涛。

我们穿过享堂,一抔黄土豁然眼前。古冢巍然肃立,一圈灰砖,拥东一碑,上书“吴名将周公瑾之墓”。周边竹林环绕,远见清溪一带。前一步,于墓台点燃一支祭香,深拜东吴水军大都督,静默赤壁破曹之英姿。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三国吴国名将,庐江县人;助孙策江东创业,又辅孙权立国;建安十五年,于湖南巴丘病卒,时年36岁;英年早逝,孙权亲临芜湖迎棺,潸然哭祭:“命厚葬于本乡(庐江)”。墓静竹青风骨,祭香缭绕思绪。有谁想到,一支火把,点燃了滚滚长江;一声号令,从此天下三分。

周郎羽扇纶巾,举着一支火把,高喊一声口令,燃烧江上百万曹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郎雄姿英发,潇洒地让灰烬,弹落到了中国历史的烟灰缸里。

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汹涌的波涛更加汹涌。汹涌故国血腥的江天,汹涌中国历史的必然。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朝追想,一支周瑜公瑾的炽烈火把,便就扭转了历史的枪口,书写出三国中华的新史篇章。

一片夕霞,落在墓园的影壁上。雾霾被夕阳啃食而尽,西天一片夕色。回望墓园,我想:真的历史无须花边;读懂公瑾,不在于读他美男英豪,不在于读他瑜洁无瑕,不在于读他小乔缠绵;而因读他赤壁江流,羽扇纶巾,雄姿英发,那从容,那智慧,那自信,那果敢……

拜谒姜女庙

长城长万里,古砖泪斑斑;一哭惊华夏,敬仰女孟姜。——题记。

秦皇岛,山海关。在一座不高的凤凰山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悲凉百年。那是姜女庙,是后人为祭祀万里寻夫的孟姜女而建造的。到了这里,就令人想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大意是:孟姜女因夫被征筑长城,万里寻夫到此,得悉其夫已劳瘁而死,痛哭不止,长城为之倾塌八百里,露出其夫的尸骨,孟姜女见之悲而投海自尽。

是冬,登山的石阶,寒色铺满,道边枯草,霜粉闪烁。长长的石阶一百零八级,随地势渐高直抵山门,暗含孟姜女万里寻夫之艰辛。缓步石阶就想:长城今在,不见秦皇,但闻一哭,化石山关。到山顶,迎面山门,门额悬有“贞女祠”三字横匾。看小庙,顺势临海,灰色瓦当,一带红墙,玲珑别致,令人肃然。

进庙,但见前殿正中塑有孟姜女像,身披青衫素服,面带愁容,双目透出无限哀怨,两侧立有背包持伞的童男童女。殿中悬一匾额,上书“万古流芳”。我就想,尽管孟姜女流芳百世,但她没有织女幸运,一年还有一次鹊桥会;也没有英台浪漫,死了还能化蝶双飞。她只有惊天一哭,魂魄不散在万里长城之上。

当传说的风,从千年穿越而来,我闻到的不是古香的柔弱,而是刀枪的锈蚀,暴虐的腐臭、殷红的血腥、泪水的苦咸。听,有拍打城墙的声音,那是孟姜还在哭泣。哭。滴一处,侵一处;走一处,蚀一处。凄凉,撕心裂肺,地动山摇……突然一声巨响,城墙于哭中轰然倒塌,一具具白骨从最低处森森暴露出来……至爱的夫君啊,你就横在那里,破旧的袖口,嶙峋的肉……骨头会发芽吗?只在君王的宝冠上花开。故乡的陈酒,从粗瓷里倾出,摊开一地的范氏族谱。烧起为你缝制的新衣裳,让缕缕土布的清香拉回你的脚步,拉回你的日子。笙歌在远,桃梨在远,打耳的风声呢,却不再为我们祝福。

抚摸大殿斑驳的立柱,再细看其上文天祥手书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我就想,天下庙宇都是供奉大人物,或显赫的历史名人,或敬重的真身菩萨,唯这里不同,供奉的却是民间的一个弱女子,是因她万里寻夫之精神,是因她痛诉暴君之勇敢。原来姜女庙的情感寄托在这里,即爱之忠贞不渝,恨之暴政帝制。

最是那庙门上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副对联有多种读法,但我以为只有一种读法才能确切此联本义,即对联中的“朝”交替读做潮水的潮和朝阳的朝,对联中的“长”交替读做长大的长和长短的长。大意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由此形象了姜女庙的地理环境,又寓意了孟姜之哭的永恒久远。

走出后殿,醒目一块大石,只因上有几个石窝,便谓之望夫石,传说这是孟姜女登石望夫留下的脚印。我也站了上去,凭高远眺,长城的山峰,高高矗立冰冷;长城的夕阳,低低悬挂血色。再聆听关里关外的风声旋急,一仔细,就听见有人拍打城墙砖的声音,隐隐约约的,那是不是孟姜女的哭泣声?想日月轮回的光影,遮去了流逝的记忆,唯有真挚纯洁的情愫,陪伴城墙之古,生死相许。

前行不远,有个小亭,名曰振衣亭。相传这里是孟姜女投海之前整理衣衫的地方。我步入振衣亭,思绪忽就飘飞到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青衫素服的女子,仰望高天悲诉:夫君啊,我哭不动了,只有捧起你的音容笑貌,扬向苍穹……攀不上明月的清辉,怎期望小燕剪水而来?振一振布衫,拢一拢头发,面带相逢夫君的喜悦,毅然走向渤海深处……于是,一曲绝唱,一哭控诉,就凄美绝伦于华夏的历史天空。

我在古色的小亭里徘回着,让思绪静一静。我问导游:长城真的是被孟姜女哭倒了吗?导游道:真的假的,都是民心呢。一语道破。孟姜女哭的不是长城,而是对夫君的一片深情和对秦帝暴政的泣血控诉。原来,孟姜女哭倒的不是长城,而是失去民心的大秦帝国。泪是柔弱的,但滴滴又是力量的。孟姜泪,破了大秦帝国的“船帮”。想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箴言,正诠释着一个真理: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失民心者失天下。

我站在凤凰山的高处,放眼,烽火过处,草木茂盛,万卷山水,青蓝远天;青石桥畔,一棵红枫,正摇曳着孟姜女不死的哭泣。这是中国的第一哭,被永恒地定格在姜女庙的钟声里,直叫无数翻版的秦时明月永远受到警示:众志成城,民心铸就,不再累累白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