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天地人之歌》电影文学剧本

文章 2019-07-18 11:36:46 1个回答   ()人看过

《天地人之歌》是根据屈原《天问》等楚辞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那么大家了解哪些信息?

序 言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一个是表现现实主义精神的《诗经》,一个是反映浪漫主义精神的《楚辞》。后者又以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离骚》、《天问》为代表作品。《离骚》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最美、“自传体”的抒情诗;《天问》不仅是中国文学、而且是世界文学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神奇宏伟、独歩古今的“史诗”。

屈原(约前339—前278)中国伟大诗人、政治家、思想家。“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名平,字原。《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战国时楚人,出身丹阳秭归的贵族家庭。其先祖楚武王子瑕,封采邑于屈,子孙即以屈为氏。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辅佐楚怀王治理内政外交。后遭谗去职、流放,备受打击;但始终忧国忧民,坚贞不屈。楚顷襄王继位后,他被流贬江南,在阮湘转徙了9年之久。前278年,秦灭楚国郢都,屈原投汨罗江自刎。主要作品:《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其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浪漫主义精神不但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且源远流长,对后世影响很大。

《天问》的意思和写作背景,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解释以东汉王逸为代表,他在《楚辞章句》中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昊,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僪佹,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何而问之,以泄愤懑,舒泻愁思。”另一种解释以清人戴震、近人游国恩为代表。游氏在《天问篡义》中说:“盖天统万物,凡一切人事之纷纭错综,变幻无端者,皆得摄于天之中,而与夫天体天像天算等,广大精微,不可思议者,同其思问焉,此《天问》之义也。”笔者认为《天问》乃作者忧国忧民,在流放期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采集巫风、拜谒先王庙宇、参观公卿祠堂、瞻仰壁画,饱读诗书、深思熟虑,潜心创作的结晶。”写作时间,一说在顷襄王之世、屈原被放逐之时,也可能作于楚怀王之时。据笔者研究,《天问》当作于楚怀王十八年,即前公元前307年。其时,屈原被怀王疏远而贬为三闾大夫3年,流放汉北,退居故里。怀王因丧师失地,有所悔悟,意欲与齐国修好,才起用屈原。屈原在离乡赴京前夕,感慨万端,完成《天问》。《天问》是屈原感时事、思万物,发“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至理之作。

《天问》全诗373句,1560字,却问了173个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遍及神话,追溯历史。表现了作者的宇宙观、世界观、历史观、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精神、无出其右的批判能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等。它和世界上任何一部“史诗”相比都不在其下:《吉尔伽美什》(巴比伦)、《摩珂婆罗多》(印度)、《埃涅阿斯记》(古罗马)、《列王纪》(波斯)《贝奥武甫》(英国)、《罗兰之歌》(法国)、《尼伯龙根之歌》(德国)、《英雄国》(芬兰)、《伊戈尔远征记》(俄国)等;和任何一部世界文学名著相比都毫不逊色:荷马的《奥德赛》、《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歌德的《浮士德》。尽管《天问》可能是最短小的“史诗”,似乎是最少“抒情”的“史诗”,但它内涵的丰富、外延的宽广、精神的博大、意义的深远、艺术的隽永、形式的奇特,综合而言,蔚为大观,举世无双!

可是,二千多年来,《天问》别说在世界文坛,就是在中国文坛上也没有占有一席之地;别说广大读者、作者、文艺爱好者没有阅读的兴趣,就是在专家、学者中也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其原因一是文字的古奥、二是内容的深僻、三是文理的杂乱,甚至有人以此全盘对它否定。(“《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胡适)就连《楚辞》专家也认为《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难理解、最难译注的一篇奇文。

然而,这个伟大而神奇的题材又是怎样吸引笔者,使笔者梦魂萦绕、热血沸腾、殚精竭虑地求索长达数十年之久,并成为笔者创作纪实小说《天问》和改编 电影文学剧本《天地人之歌》的缘故与动力。前者完稿是1985年,后者脱稿是2015年,中间相隔整整30年!因为《天问》阅读难,理解也难,把它写成纪实文学更难;而改编电影剧本之难,难于上青天!但是,只要潜心研究、博览群书、去伪存真、独辟蹊径、志存高远、设身处地,追随巨人,就能深入堂奥,化难为易;直入地心,开采矿藏;不畏艰险,攀登高峰。原来《天问》这篇似乎枯燥乏味仅是问句的诗歌,背后蕴藏的是如此丰富多彩,以一抵十的内容,它的每一个问句都是一个令人眼花缭乱、联翩而来的生动活泼的画面。它并非像历来不少楚辞专家所批评的那样文理杂乱、没有秩序、东说一句,西拉一句,因而文意难解。(至所以会出现如此偏见,鄙意主要是“错简”的缘故。)恰恰相反,《天问》是作者结构严密、匠心独运、次序井然的长诗。台湾学者苏雪林教授说得好:“我以为《天问》是一篇有头有尾,结构井然的大文章,而且还是一篇通篇有韵的长诗,墙壁上固涂鸦不出,旅行途中也胡诌不来。这是三闾大夫端居多睱的时候,翻阅了无数参考书籍,耗费了无数推敲思索的时间,惨淡经营而后写成的……”

《天问》是屈原独创的吗?还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模仿”)?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研究楚辞尤其是《天问》的新课题。如果是后者,那么屈原的地位和《天问》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千百年来却没有一个中国学者提出这个问题,倒是近代以降三百年来西方以及东洋学者有所研究,著名学者有德国的孔拉第、法国的拉古伯里、英国的鲍尔、日本的藤田丰八等。而中国学者大多附和,如丁谦之、蒋智田、章太炎、刘师培等。他们不但认为中国文化源自域外,就连中国人种也来自域外:埃及、巴比伦、印度!遗憾的是,“这些说法当时虽喧窴一时,风从者甚众,后来则被一一推翻,没有一个能更存在的了。”但是,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又有人出来“旧调重弹”,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苏雪林教授。她钟情楚辞,研究屈原长达20多年之久,其治学精神可敬可佩。她给予屈原的评价也是中肯剀切的:“屈原乃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自屈原作品发表以后,中国才有真正的抒情文学,才有充分表现个性的文学,换言之,即文人文学至屈原而后始正式成立,他也可仿希腊荷马之例,尊称为‘文学之父。’”然而,在她的煌煌巨著《屈赋新探》(《屈原与<九歌>》、《天问正简》、《楚骚新诂》《屈赋论丛》)中的论断,却令人扼腕,难以苟同:“我固曾屡次声明,<天问>这篇大文是‘域外文化知识的总汇’,不但天文、地理、神话来自域外,即历史和乱辞也掺有不少域外文化分子。我又说秦以前我国已接受两度域外文化,一度在夏商前,一度在战国中叶,即屈原时代,假如屈原不生当那个时代,伟大的楚辞不会产生。”但是苏雪林又不承认她是“旧调重弹”,那么《天问》不是源自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些域外文化,而是来自什么域外文化呢?苏雪林说源自印度、西亚、希腊、两河流域的域外文化。她还振振有词地引证了《天问》受到《旧约约伯传》、《吠陀颂曼茶罗》等域外文化经典的影响。为了使其论据持有后盾,她不惜将屈原去齐国稷下学宫请教的阴阳家代表人物的邹衍说成是来华的外国学者!而她沾沾自喜自以为是她天才创造发明的“域外文化”说,不过是拾人牙慧,早已被唾弃的西方学者的陈词滥调!

究竟什么是战国时代输入我国的“域外文化”呢?苏雪林又未能指明,语焉不详。而她引证的《天问》受到高级的域外文化的影响如《圣经》、《吠陀颂》,其论据只是推想。须知这些古老典籍是在300—900年后即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到唐太宗贞观年间才传入中国。难道当时这些域外经典就能在春秋战国前的中国口口相传,进行文化交流吗?真是天方夜谭!

拙作《天地人之歌》是笔者剧集中最难写的作品,但又是笔者最感兴趣编写的剧本。“改编”,其实是一个再创造的工作,譬如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大羿射日、嫦娥奔月,在屈原的《天问》中往往一言以蔽之,有的没有提到。笔者要以自己的笔触再造这个神话,可见有何等难度!但笔者深信,这个剧本如果拍成电影,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影坛上会掀起极大的反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灿烂的一页,不仅为屈原的《天问》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学殿堂里奠定其里程碑的地位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现在,让我们跟随屈原上天入地去三代吧!

剧情介绍

公元前307年(即战国周赧王七年、楚怀王十八年),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遭谗去职,流放汉北。三年来,他身在江湖,心在朝堂,人在草野,胸怀社稷。因此他彷徨山泽,经历陵陆,采集巫风、拜谒先王庙宇、参观公卿祠堂、瞻仰壁画,饱读诗书、深思熟虑、潜心创作。虽然屈原深感前面的路程遥远而漫长,但他要上天入地回到三代去寻求真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在旷野里漫游,在山峰上高呼:“天啊,我要上天去寻求。可是天梯在哪儿?”

“天”降落在屈原面前,变成了一个金光闪耀的巨人。

天答应屈原的请求,带着他乘长风飞往九天。

旅途中,屈原被天上出现的壮观奇景激动得精神振奋,目不暇接。例如:盘古开天辟地、阴阳两神用八根擎天柱支撑天地、羲和驾驶云车为太阳儿子进行日课、月亮时圆时缺的神奇变化、女歧独身却一连生下9个孩子……

屈原又为天没有解答他的一连串疑问而感到不满,例如:远古开端的故事,是谁传下来的呢?那时候天地还未形成,根据什么去考察?昼夜交替、万物化育又是谁造成的呢?宇宙中有光明又有黑暗,这是什么原因?阴、阳、元气三者结合,它们谁是本源,谁是演化?……

屈原要求:“还是去地吧!”

“地”代替“天”出现在屈原面前,变成了一个银光闪烁的巨人。

地答应屈原的请求,带着他乘鲲鹏飞往九地。

旅途中,屈原被地下出现的壮观奇景弄得目眩神迷,感慨万千。尤其是他从治水英雄、因失败而被处死的天神鯀那儿获悉其子大禹治水的成功:“天帝的好恶,决定了事业的成败、我们父子俩不同的命运。”最使屈原欣喜的是,鯀让他亲眼目睹、身临其境这些被世人津津乐道的神话传说: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嫦娥奔月……

但不过,屈原还是对地没有解答他的疑问而表示失望,例如:昆仑山上直通天堂的悬圃在哪儿呢?九重层叠的城楼究竟有多少高度?把守昆仑山四面大门的传说是一个生有九个脑袋、人面、虎身的‘开明兽’。那么这头神兽怎样把它的躯体一分为四呢?再分为九呢?出入天门的四位风伯为何是一副模样、一个脾气,使我全身寒战、四肢麻木?……

地下的一些神奇怪物並没有引起屈原的浓厚兴趣:发出光芒的‘若木’之花、千里之躯的烛龙、森林般的石头、会说人话的猩猩、员丘国的不死之民、身长数丈的防风氏、能吞下大象的巴蛇、人面手足的鲮鱼、吃人的鬿雀……

对于嫦娥可悲可痛命运的怜悯,使屈原不愿在地层久留。

屈原:“导师啊,我既不见天,又不见地。还是带我去圣代吧!”

“圣代”代替“地”出现在屈原面前,变成了一个发出紫红色铜光的巨人。

圣代答应屈原的请求,带着他乘“倏忽”去三代。先去夏代。

屈原跟随导师进入夏代,首先遇见的是大禹和他的助手伯益。原来大禹和涂山女结婚是为了“传种接代,后继有人。”大禹因为儿子启不成材,便把王位禅让给贤臣伯益。启却杀害了伯益而成了夏代的开国君主。启在大乐之野举办空前的歌舞盛会,以庆祝他从天国获得的灵感而创作的音乐剧《九韶》的首演。不料遭到上帝因他的剽窃而惩罚,大乐之野成了一片泽国。应邀观摩的屈原靠了导师的帮助才幸免于难,却被风暴海浪冲到东洋大海。

大海上有个深不可测的归墟,水上飘浮着岱舆、员峤、方壶、赢洲、蓬莱等五座神山—仙人们居住的洞天褔地。可是,从龙伯国来的巨人任公子一下子就把背负岱舆、员峤的巨鳖钓走,两座神山被风浪卷走,沉没北海。只有前来蓬莱山采仙药的王子乔安然无恙,然而,当他回到九州嵩山却被徒弟崔文子误作妖怪而一棒打死……

在海边目睹如此悲剧的屈原唏嘘感叹,惊魂未定,又被原野上出现的一幕幕情景瞧得惊心动魄,留恋忘返:有穷国国王后羿为了得到黑狐狸玄妻,却丢失了自己的性命:后羿被他的心腹寒浞合谋黑狐狸而杀死,篡夺了有穷国的王位。寒浞和他的两个儿子浇、猰像乱伦一般治国,启的后裔、年轻有为的少康乘机举起义旗。

圣代提醒道:“你在夏代停留得太久了。三闾大夫,去商代吧!”

屈原跟随导师进入商代,一支大军在原野上行军,屈原随即认出统帅成汤和他的助手伊尹。

屈原从伊尹那儿获悉,商军是去夏代都城斟鄩,讨伐暴君夏桀。少康虽然是中兴之主,但传到桀的手上,夏代日暮途穷。桀为得到美女妹嬉,竟出兵侵佔蒙山国,杀害了敢于直言的关龙逄、囚禁了劝谏的成汤。伊尹又告诉屈原关于他身世的传闻,他从一个奴隶、仆人、厨子成为汤王的大臣。

屈原在济水河畔,了解到舜王的底细,解开了心中的疑窦:“我听说舜的亲人都虐待他,那为什么他却以德报怨,助长邪恶的气焰呢?”舜的父亲、后娘、同父异母之弟象为了霸占他的财产和两个老婆娥皇、女英,不惜用火烧、土埯等手段加以陷害。上天有眼,使舜逃过劫难,他以王者之气度、圣人之德行使作恶者弃邪归正。

导师又让屈原见到了殷商的其它几位高贵却鲜为人知的领袖,例如契、王亥、王恒、上甲微……使屈原钦佩的固然有商的始祖契,但更多的是使他惊讶、愤慨,所谓身份“高贵”、道德“高尚”的领袖,原来是卑鄙无耻、庸俗下流的小人!殷民的首领王亥、王恒赶着牛羊、带领牧民去有易国交易,却馋涎、贪婪于该国的酒色。兄弟俩与王后通奸乱伦,后者合谋杀死了王亥,阴谋败露,国王绵臣把王恒驱逐。王恒回国后却捏造事实,掩盖真相,窃取民心,登上了王位。他淫心不死,以国王的身份再赴有易国,绵臣只得待之似天王老子 ,使这个贪图享乐、沉缅酒色的浪子,乐而忘返。上甲微继承了王位,打着报仇雪耻的旗号,大兴问师之罪,大军杀光了有易国的人民,战火烧毁了有易国的都城。凯旋回国的上甲微就此成了商代开国国君成汤的六世祖。

屈原悲愤地发出这样的疑问:“这种人变幻无常,行为奸诈,为什么后代会兴旺、国运会长久?” “导师啊,既然你是五帝三代,那么请问:你那时的人登位为王,是根据什么原则来推举的?”

圣代:“三闾大夫,去周代吧!”

屈原跟随导师进入周代,只见殷商的国都朝歌在战火中毁灭,耸入云霄的鹿台轰然倒塌。

屈原不由得呵问周的统帅周武王:“上帝把天下授给殷王朝,这王位是根据什么授予的?等它成功了又反而使它灭亡?殷朝的罪过究竟在哪里?”周武王列数殷商的末代国王纣的累累罪恶:穷兵黩武、烧杀抢掠、穷奢极欲、沉迷酒色、酒池肉林、横征暴敛、设置炮烙、煮沸油锅、宠信妲己、宠用雷开、将比干剖腹、将箕子关押、将梅伯斩成肉酱、让西伯昌品尝其子伯邑考做成的肉糜……

周武王号令八百诸侯在甲子日会师盟津。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商纣王的军队。周武王率军攻克商都,砍下了自杀的商纣王的头颅。周武王又为屈原展现了周的始祖后稷的不平凡的诞生、周文王的艰苦创业、微贱的姜尚八十岁遇到贵人,为灭商建周立下了卓著功勋……

屈原对周武王的豪言壮语表示怀疑:周朝将“一统天下,国寿永祚”?

周武王的几个后代子孙昭王、穆王、幽王相继而来。屈原瞧见周昭王为了获得越棠国的白雉而出兵征讨,结果人亡鸟飞。周穆王壮游天下,西去昆仑,与西王母会晤、唱和,倒是留下了千古绝唱的佳话。周幽王燃起烽火,以博得宠妃褒娰一笑,最后落得亡国丧命的下场!

人间上演的一幕幕悲剧使屈原悲愤填膺地向导师呵问:“既然上帝授命他治理天下,为什么又派别人来代替?……历史难道是可怕的轮回?

“我又看见:齐桓公九会诸侯,称霸天下;到后来却五子树党,被人残杀。晋太子申生,忠孝两全,是个贤才,却被迫自杀,含冤而死……上帝在降大任时,对授命者怎么告诫?”

屈原又联想到祖国的前途、自己的命运,彷徨复彷徨,忧愁更忧愁:“天道究竟保护谁?惩罚谁?天命是多么反复无常!”

然而,天、地、圣代三位导师从未回答屈原的疑问,而且失去了踪影。

屈原最终惊讶地发现独自身在旷野里,屹立在山峰上。只有自己的另一半心灵和他形影不离;只有内心的风暴在轰鸣、喧嚣:

“三闾大夫,归去吧!归去吧!

回到郢都的宫殿里共商国是,力挽狂澜;去到齐国的京城里重调琴瑟,共抗虎狼……”

屈原恍然大悟,仰天长啸:“纵使前面是荆天棘地、大夜弥天;我将致力于美政,九死而不悔!”

屈原精神抖擞地走下山去,昂首阔步走向远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