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童话创作

文章 2019-07-18 16:37:10 1个回答   ()人看过

科普的微童话可以帮助小朋友们了解一些科学的知识,那么这类作品该如何创作呢?

科普作品的创作

一、科普作品的一般特点和要求

科普作品以先进的、成熟的科学知识、应用技术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方法为内容,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为目的。科普作品要能吸引普及对象并且适应他们的阅读水平,它既不同于科技论文,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作品。

一般说来,科普作品应该具有科学性、思想性、通俗性和新颖性。以中学生为普及对象的化学科普作品又有着特别的要求:

(一)注重学科特点

注意跟化学课本的联系和区别,把跟现代和未来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科学技术,以及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等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提高化学素养。

(二)重视思想性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大。科普作品要重视思想性,在给中学生传播化学知识的同时,结合优秀化学家的事迹和化学事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趣味性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生性好动、缺乏恒心。科普作品要加强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四)强调启发性

要重视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能力的培养,在向他们提供丰富材料的同时,提出问题,激发求知的兴趣,引导他们去观察、去实验、去思考。

(五)注意形象性

中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从形象、感性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引出概念,寓逻辑思维于形象表现中,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用精美的插图配合可以使科技内容形象化。

二、科普创作的一般过程

科普作品的创作过程一般经过下列几个阶段。

(一)选题

化学科普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可以是化学知识技能的回顾和展望,反映化学的发展,如《元素周期律史话》、《元素周期表的未来》;或围绕元素和化合物设题,让人们了解奇妙的化学世界,如《奇妙的碳》、《返老还童的醋酸》;或联系生产、生活,介绍化学在实际中的运用,如《珍贵的水》、《吸烟有害》;或介绍化学家对化学的贡献,如《从订书匠到化学家的法拉弟》、《中国化工先驱——侯德榜》;还可以介绍化学前沿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如《明星分子》、《生物化学工程》等。

(二)构思

构思是对整个作品结构、形式、内容的安排。首先要紧扣主题,安排主线,使各种具体材料得到恰当的取舍,并加以组织。其次要注意研究题材,创立新意。或从新角度观察,得到新见解;或联系事物发展过程,赋予新意;或用新的手法塑造出新形象。科普作品不能平铺直叙,要设计情节,使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外还要考虑恰当的表现手段、篇幅大小、体裁形式等。

(三)取材

科普创作选材时一是材料要真实、可靠和准确,出处要清楚,引用时须加以核实。二是内容要具体,切忌空洞论述或者从概念到概念。三是选材要典型,能反映事物本质,切忌把搜集的所有材料都硬塞进一篇文章。四要注意社会效果,不利读者心身健康的东西,即使新奇诱人,也应舍去。

(四)写作

要选词用字精确,语言合乎逻辑,能正确表达科技内容;并且力求文字优美、文章生动。忌用太多的诗词典故、华丽文辞来 掩盖内容的不足,应利用丰富的科技知识,展现自然和科学的内在美;忌把科学内容复杂化,用深奥的公式和原理来卖弄学识,要 注意各种通俗化技巧的运用,使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

(五)校改

首先要纵观全貌,看结构是否合理、条理是否清楚、逻辑是否严密、重点是否明确、前后是否重复、脱节或相互矛盾,然后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接着要对材料作进一步的核实,一般用最新的材料或权威的科学著作进行核对,必要的话还须用实验或科学实践加以验证。最后是对文字进行加工润色,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斟字酌句,使整篇作品既能准确表达科学内容,又通俗、生动、流畅。

三、科普创作技巧

(一)引人入胜的开头

开头切忌刻板、单调、冗长和离题太远,要能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心灵,吸引他读下去。常用的方法有:开门见山,简明、直接地交待主题;一首短诗、一句成语、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提示全篇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惊险场面、一个问题、一个有趣的故事给人造成一种悬念等等。好作品往往有独特、别开生面的开头,能使读者感到别致、新鲜。

(二)过渡与照应

过渡与照应得当,可使文章脉络畅通、气韵流畅、线条分明。

常用的过渡写法有:一是承前启后,概括前面的内容,引出下面的内容;二是提问法,用一个问题连接两部分内容;三是用关联词或转折语过渡,如“然而”、“但是”、“所以”;四是硬过渡,用段标题或一、二、三等次序硬性过渡。

常用的照应方法有两种——伏笔法和因果法。伏笔是写到某内容时,先伏一笔,待文章发展到另一层次再予以解答,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因果法则是先引一个“因”,发展到某一层次导出“果”,也可以先果后因,使读者先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

照应还包括头尾照应、开头与内容的照应、标题与内容的照应,这些在创作时也是要注意的。

(三)比喻

比喻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形容抽象和深奥的科学内容,从而浅显生动地揭示本质,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阿基米德向人们讲述杠杆原理时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用这个新奇的比喻说明采用杠杆原理后所获得的巨大机械利益,是多么生动!

科普创作运用比喻时要注意它的局限性:两种事物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比喻不当会产生科学性问题。如行星围绕太阳运动与电子的统核运动有本质差异,若用行星运动比喻核外电子就有欠妥之处。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