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一九六二散文

文章 2019-07-18 17:27:09 1个回答   ()人看过

偶然在书柜的最底层翻到一本陈旧的通讯录。那纸张十分粗糙,是用灰黄色的再生纸印制的,见证了那个年代经济的萧条,物质的匮乏,生活的困难。通讯录印制的时间是一九六二年七月,到今已55个年头,逝去了半个多世纪。通讯录是由宜宾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语文班编印。序言里写到;“一年前,我们背负着党和人民的希望,怀着满腔热情,从四面八方向泸而来,进修,学习,深造。一年中,同志之间,相互勉励,共同切磋,彼此照顾,相互关心,同歌共舞,形影相依。不畏艰苦,学习潜心,志同道合,学友情深。”一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们又将离泸而去,奔向四面八方,肩负培桃育的重任,希望同志们分别后,珍惜宝贵的时光,珍惜彼此的友谊,在教书育人的伟业上,奋发有为,前程无量,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到那时我们在群英会上再相聚。

翻开一页页破旧的纸片,60多位似曾相识的名字浮现在脑海里,看着一行行退色的油印文字,那是学友们留下的通讯地址和题语,把我的思绪带到了那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岁月。

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经济萧条,粮食和其他食品供应十分紧张,计划一再调整压缩,生活困难;一大半的中学停办,一部分教师下放到小学或遣返回到农村,一部分集中在地区学习,其时宜宾和泸州同属一个专区。300多中学教师分文理两科集中在澄溪口(原地委党校)进修。课程不多,一是学习政治理论,学习马列著作,用以安定知识分子的思想情绪,要大家忍辱负重,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与党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度过自然灾害。的确,身为中学教师的知识分子们,都是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大脑里装的东西都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即使饥肠辘辘,骨瘦如柴,大家仍就守住红线,不忘大丈夫的人格品质,记住“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古训。那时的知识分子实在太温顺,太听话,太伟大了,在苦在艰难,心中的怨佷和不满,也只能埋在心中,不可往外表露。因为,有”五七年反右斗争“的历史教训,有谁还敢造反,还敢唱反调呢!除了学政治,清醒头脑,就是学业务研究中学的语文教材教法,编写教学参考。每周还要轮流去农场劳动一次。星期六组织舞会,跳交际舞,苦中求乐,饿里寻欢,什么慢三步,华四步,快三步,就是那时学会的。舞场外唯一不要计划供应的就是冰糕,只不过冰糕是水加点糖精,能骗口感,填不饱肚子。跳交际舞是进修期间唯一能获得快乐的一项活动,也是大家友情的连接。

进修期间,人平每月供应粮食19斤,一大半是以玉米,金豆和红薯来代替,市场萧条冷淡没有什么供应,进学校吃的蔬菜也全靠自己的农场,红萝卜的叶子,牛皮菜,无心菜,莲花白就是充饥的好食品,加上一点植物油,就算打牙祭。那年过国庆,伙食团杀了一口百多斤重的猪,用来改善学员们的生活,各班选派代表去监督,为了保证每个人的二两肉不受侵犯,用土瓦缸分而甄之,可想平均主义到了何等地步。那岁月,真难熬,可以说是度日如年,经常做着放开肚子吃顿饱饭的梦。我那时才20多岁,未婚妻在重庆工作,每月节约几斤粮票寄来让我饱餐一顿,对我算是最大的支援。

为了淡化饥饿,便把时间用在读书上,那时我从工作的叙永中学借了10多部中外古典名著如三国演义儒林外史高尔基的战争与和平,母亲等除了读还写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可惜都丢失了。于是我总结出一条转移饥饿的经验——读书。平时就和几位好友交流心得,受益匪浅。

老实交待那年曾经犯了个错误,包庇了一位同来进修,偷偷逃跑回老家种自留地的朋友;每月帮他领工资,一年后仍回原校工作,并无人过问此事,其实在那个年代,回家度災荒也是件好事。

50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通讯录里的那些学友,分别后就很少见面,也很少通信来往。而今都是七老八十的垂暮老人,一大半都去马克思那里报到去了,活着的又都各居一方,颐养天年,如能相聚畅叙,该是一件多么的有趣的事啊。遗憾没有办法与昔日的老友们通讯联络,即使在网络上去寻找也只是一厢情愿,因为老友们没有几个会游网海。写点如是的文字,以表达思念之情,遥祝健在的老朋友们快乐开心,余热生辉,健康长寿!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