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男篮及东北之殇故事范文

文章 2021-04-10 11:52:26 1个回答   ()人看过

201x年初的沈阳,春风如冬风,凛冽萧瑟,整个城市依旧未能彻底摆脱寒冷,纷乱、散漫而荒凉的密集聚居区里,行人皆面无表情,这是北中国里司空见惯的场景。然而在CBA总决赛前夕,灰暗的天空里忽如出现一抹亮色,那些城市中央高高挂起的LED屏幕,出租车显示屏以及街边的广告牌上,几乎是一夜之间,都不再播放贩卖金银、订购皮草的广告,转而换成几个大字:辽篮必胜。

 

跟“记住五个字,皇家贵妇人”“买皮草,别乱跑”“让咱老百姓都穿貂儿”一样,这种简短、直白、粗糙的广告语,或者说近乎暴力侵袭似的宣言,在这个城市里仍是最为奏效的。

从来不看球的人们,此时也都变成了球迷,整个城市又流露出一丝隐隐的焦躁,底层小子逆袭王者,这是童话里的故事情节,所有人都渴望辽宁男篮能够战胜北京,取得冠军,他们等待胜利,就像等待一场爱情或者革命。可最终却事与愿违,辽篮在总决赛输给经验丰富的北京队。

输球之后,我写过这样一段话:

辽篮今年打得太好,雾霾一样悲观的城市情绪里,他们敢于以青春和热血去掀翻权威,徒手为自己搏出未来,是他们把所有被忽略的、远离国家中心的、长年失语的人,又重新激活,所有人在他们身后站起来了,搭手相扶,肩并着肩,散发着活生生的光和热,这是久违的时刻。输球不要紧,你们仍是英雄。

从去年到今年,说是城市情绪持续悲观,绝不为过,经济唱衰,人口流失严重,工业转型缓慢停滞,各行各业衰落明显,失业人口激增,曾经九十年代末的下岗狂潮,似乎又要重新上演,危机再难掩饰。与此同时,“东北人”形象又在互联网上被不断异化,穿貂、吃烧烤、扒蒜、抽玉溪、你瞅啥等一系列标签附加其上,突显其懒散、自大、粗野、愚钝、无厘头的卡通形象。

也不能怪别人说,怎么能不卡通呢?在一个烤串店里需要配有驻场歌手的城市,更何况还经常有醉酒的秃头中年男子,腆着肚子翻滚上台,要为“在场的每一位好朋友献上自己的心声”,他脖子上的横肉堆积成层,五官激烈地扭作一团,愤恨而又充满深情地紧闭双目,怀着哭腔大声唱道:吹啊吹啊,我的骄傲放纵。

这一幕在这里的每一个夜晚都会发生。可笑么?可笑,但也有点心酸。试问哪位社会大哥心里没有一座纯净花园呢?东北人当然开得起玩笑,也喜欢拿自己开玩笑,但这二十年如大梦一场,东北人被囚禁在顶层设计者的错误构思和自身有限的使用价值里;而当披在身上的被褥被猛然撤去,所有人不得不从梦里醒来的时候,真的很难想通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对政治和权利的反应天生迟钝,但性情又倔强,常年不服气,怕被看不起,总想为自己扳回一城。除了为全国人民贡献荒蛮故事和增添笑料之外,东北人理应可以在显著的层面上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摆脱萦绕许久的困境。

此时,辽宁男篮仿佛横空出世,这支队伍从上到下几乎都由东北人组成,口音亲切,性格可爱豪放,他们不仅足够强大,而且少年心气十足,热血沸腾,是新时代里义与勇的存在形式,是地层下的一点光亮,能让小市民们暂时抛弃纠纷、忘却自身的贫瘠与虚弱,重新为一个愿景而紧密团结地在一起。

这确实是久违的时刻,甚至前所未有,老中青三代市民,被一支球队重新激活,郭艾伦是全省人民的大侄子。这样的美妙情绪,飘荡在进步与怀旧、轻快与沉重、守望与空幻之间,又骄傲又放纵,甚至让人忘掉自身注定的悲剧性格。

201x年初,辽宁队再次闯入总决赛,与上一次相比,他们收获了更多的关注。酒吧和饭店的外屏上,每天都轮番滚动着新的流行语:辽篮削他,没毛病。而进入其中,会发现有半数的客人在谈论哈德森、郭艾伦、贺天举和兰多夫。他们把哈德森亲切地称为“老哈”,仿佛哈德森是美国回来的辽宁籍球员,而谈起兰多夫,则总在议论他是不是应该“铰铰头发”了,因为“心可乱,情可乱,一辈子发型不能乱”。

球迷们盛大的爱与支持,对球队也产生也不小的影响。总决赛期间,主教练郭士强甚至特意收集了两张辽宁球迷的照片,并在球队会上以此激励全队队员,一是77岁老球迷从昏迷中醒来、在医院用手机看辽宁比赛的照片,二是总决赛第二场辽宁主场不敌四川赛后小球迷流泪的照片。意思是说,全省人民都在看着我们,我们必须打好接下来的比赛。

至此,辽宁男篮背负着的是全省四千万人民的希冀,有评论说辽宁输不起,说得不错,千万这种数量级,确实是让人输不起。也正是这种不恰当的激励策略和无形的舆论压力,将辽宁队这支生猛的青年近卫军,硬生生地逼成了一支由下岗工人组成的再就业装修队,中年危机乍起,心若在梦就在,上有老下有小,在连续几场总决赛里,辽宁队不够坚决豪迈,均未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反而是四川队,打得愈发风生水起,三外援暂可不论,其国内球员张春军、王汝恒、孟达等人的发挥,皆可圈可点,这群曾经的“废将”,被遗弃的草莽之徒,依次被激活、唤醒,打得平静、沉稳而老辣,清醒地从绝境里劈开一条新路。说句实话,他们比去年的辽宁男篮还要更加励志。

东北有句土话,叫“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链子指自行车链,掉链子,是说链条从传动的链轮上脱落,从而失去了传动能力,借指关键时刻的事情没做好,形容不堪重任。这个比喻很形象,车链脱落之后,无论如何用力蹬骑,车子都停在原地无动于衷。

辽宁男篮在总决赛的表现也是如此,使出的力全是“拙劲”,耗心耗神,但没有产生相应效果,像是拳头打进了棉花里一般,空空落落。青春和热血全都成了负担。

放平心态,摆正心态,调整心态,这种话说来容易,有时却完全无从做起。很多人在电视机前看个篮球都紧张得手心冒汗,更何况场上的队员呢。表现不够出色,我想辽宁球迷也并非不能理解,甚至可能对这幅场景还很熟悉,毕竟在球场上的这些队员也是自己某些时刻的真实写照。

当然,“打架事件”也是肇因之一,事件过后,无论是从第四场时将怒火与复仇之心刻在脸上的韩德君身上,还是从赛后说“我们像犯人一样打球”流泪崩溃的郭士强身上,所有人都看得见结局。

如今看来,“打架事件”更像是个迷局,无论是去打架、拉架,或者被打、跑开,怎么选择都“有瑕疵”;无论球迷,还是球员,也都是其中的受害者。篮协与俱乐部的责任当然不可推脱,但毫无疑问的是,每个人也都要为自己的冲动行为负责。

总决赛过后,双方球迷的互相攻击、谩骂,乃至诅咒,让人实在不好理解,双方以省际为单位,诟病三外援政策,理论到底是谁先动手,之后扯出抗战、地震、经济振兴等诸多事宜,一部新中国的地图炮历史徐徐铺展开来。

这种省际思维,其实是传统社会长期行政干预造成的结果,职业俱乐部不是省队,以此区分敌我,明显是从前的政治思维而非商业思维,这种思考逻辑恐怕比我国篮球的职业化进程还要慢上一拍。辽宁球迷不甘愿承受失败的结果,却又不能将这股戾气发泄在本队球员的身上,于是对方的国内球员和外援便成为了最佳的宣泄口,四川球迷自然予以回击,双方你来我往。

辽宁球迷声讨篮协、四川部分球迷、三外援、父母被打、安保不力、哈达迪演戏、张春军不是四川人等等,但输球却已是定局,无法改变,这使得声讨看来总有些脱力感。遥望北京输球时,马布里会给对手庆祝,会发微博祝贺冠军,广东队输球朱芳雨同样会祝福胜利者,换句话说,无论是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我们好像没有做好准备,也更缺乏尊重、气度和胸怀。这跟对手是谁并没有关系。

辽宁球迷确实更渴望这场胜利,毕竟这里的人们已经失落了太久,他们寄希望于一个总冠军,能让自己,家庭,这座城市,乃至整个省份,都重新振奋起来。事实上,接连两次总决赛的失败,对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反而可能更有益处。至少从认识自我这个角度来看,辽宁男篮帮助这里的人们迈出了惨痛、沉重却坚实的一步。球队虽然没能取胜,却也因此创造出更加丰盛且耐人寻味的精神价值。每个人都应该从这里学着认识、接受,或者改变自己。

“无论成败,与辽同在;天辽地宁,永不独行。”辽宁男篮的球迷们又有了新的口号,朗朗上口,也真挚感人,希望好运气会再次光临这支队伍,希望到时候我们都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迎接这样的好运气。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