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文学的瞳孔解析戏剧本质

文章 2019-07-19 01:09:08 1个回答   ()人看过

在没有谈及戏剧真实性问题之前,请容许我就“戏剧”二字做简要的分析。作为戏剧本身,其实他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待一事物抑或现象,思维的惯性是提出:“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等一系列问题。为了他人将要或者已经更好的理解,就需要将客观存在用高度准确的语言抽象出来,使其概念化,从而将此事物的本质属性限定在相对狭隘的范围内。姑且不说“定义”这一做法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否,我们得做到“入乡随俗”!“戏剧”就其词性而言,有两种可能的拆分法:一种是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关的词根即“戏”与“剧”并列组合成的联合型合成词;另一种便是前一词根“戏”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剧”表示该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的动宾型合成词。

由董小玉主编的《现代写作教程》给戏剧作了如下的一个定义:“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给观众看的一个已经做了专门安排的故事”想必编者在分析戏剧构词法时,偏向于前面所提及的后者即动宾型吧!但笔者觉着这样的解释并未击中定义本身的要害,人们在接受此概念时无法抓住其关键性特征。幸而,《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提供了一种相比较下颇令人满意的定义。当然,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认识。“戏剧,通过演员表演故事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的艺术,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的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综合”。其中“反映”二字表现了定义本身所带有的严肃性色彩。对每个字,每个词都严格要求,追求准确性。“反映即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强调“实质”,并非将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面完完全全地展示出来。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艺术时,所提出的“艺术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同志肯定了艺术本质真实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必要性。

文学强调“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歌德以荷兰著名画师吕斯邦的一幅风景画为例,阐述了艺术如何模仿自然——“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歌德谈话录》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艺术取材于自然,因而是自然的奴隶,但艺术的创作又要将自然高度概括出来,达到人类自由自觉活动之目的,因而又是自然的主宰。黑格尔从“理念”的角度分析认为:“艺术的任务在于用感性形象来表现理念,以供直接观照,而不是用思想和纯粹心灵性上升的形式来表现……”或许黑格尔这里的“理念”即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一种社会生活本质的反映吧!将文学概括为一种社会表现,巴尔扎克认为:“一个国家的作品,既然星罗棋布,形成一面照出这个国家全貌的镜子”(《巴尔扎克论历史小说兼及“弗拉戈莱塔”》,《巴尔扎克论文选》新文艺出版社1958版)

戏剧属于文学,必然也得从实际出发,重视内容的真实性!

梅兰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三位现实主义大师在戏剧观上各持己见,可是针对艺术观,他们都坚决反对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者。关于故事真实性问题,李渔在戏剧理论里谈到:“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如果戏剧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只讲情节,缺乏生活的滋润,就会重蹈覆辙,变而成为十九世纪西方“昨日戏剧腐朽的废墟”!

脱离了“真实性”的土壤,戏剧这朵奇葩便无法绽放,也就失去了艺术的审美功能。

从理论上讲,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这里暂且避开文学经济等方面的价值不谈,我们来讨论一下文学的审美功能。文学该功能可以分为:认识功能,情感交流功能,讽谏功能,宣泄功能等。《论语阳货》简要地概括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文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其中包括“寓教于乐”!而要达到此功效的前提是文学内容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土壤,即贺拉斯所说“不可随意虚构,观众才能相信,你不能从吃过早餐的拉米亚(专吃婴儿)的肚皮里取出个活生生的婴儿来”,他又指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艺术来源于人民群众,又反过来教育人民,从而帮助人民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就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了。可见,只有保证文学在“真实性”的土壤中孕育,才能起到兴观群怨等作用。

戏剧属于文学大家庭里的一分子,当然也流动着“真实性”的血液,可如何达到这样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实呢?

从戏剧内在特征出发,可以帮我们理出一些头绪,兴许能帮助读者……

戏剧的创作不应当仅仅是来自生活,而应当是提炼过的高于生活的东西,即黑格尔所说的一种“理念”。

语言要做到“切题”。“语言表现了情绪和性格而又切题,那么你的语言就是妥帖恰当的。所谓切题,那就是说,既不要把重大的事说得很随便,也不要把琐碎的小事说得冠冕堂皇”(亚理斯多德《修辞学》)。戏剧里“净丑要有净丑之腔”。亚理斯多德所谓的“切题”类似于李渔所说的“言者,心之声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暂为邪辟之思,勿使心曲隐微,随口唾出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

戏剧里有许多语言描述的动作都要表现出来给观众理解。因为细致入微的动作的表现是戏剧一重要表演途径。在这一方面梅兰芳在《打渔杀家》里将“划桨过河”表演的生动明了,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就是通过动作传达给观众的直观印象,在戏剧里做到了“生旦有生旦之体”。

最后戏剧里的环境得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设计,切忌将生活中的环境原样搬上去!

通过对文学的瞳孔,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具体的戏剧本真,和如何才能达到艺术上要求的真实!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