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文昌帝君神对联

文章 2019-07-19 02:56:56 1个回答   ()人看过

农历正月初一为开年,除了放鞭炮、穿新衣之外,当然还有贴对联啦!

文昌帝对联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亿万人之灵秀,

千百世之文明。

横批是:文章总持。或:文笔独操。

有趣的对联故事《常以楹联明心迹》

正如著名学者周汝昌所言:“对联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是一种‘升华’。”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做、所遇、所闻,若经过“提炼”,每有“结晶”不说,甚至还可以成为“精粹”。若使用楹联这个体裁加以表现,也一定是一种“升华”。这种“升华”,可以省己,亦可以教人,我亦每有尝试,趣味无穷。

“若不孕蕾三九里;怎能绽蕊百花先。”春寒料峭,万物朦胧,不期假山之后的一株红梅灿烂开放。站在花前沉吟,不觉这副楹联涌上心头,就读给站在身旁、已经读大三的外孙听,外孙顿悟:“我明白外公的意思是催我苦读,只是说得委婉一些。”祖孙同笑。

“只想随波争醒目;不曾停步愿追风。”与同好在水边散步,谈及文学艺术,多有感慨。转弯处,见浮萍一片,几乎遮住水面。伫足,凝目。一阵风来,浮萍立即散去。吟此联为浮萍画像,众曰:有弦外之音。

“当知亏日总趋满日;须识满时还向亏时。”中秋赏月人散后,一人独坐院中,举首望月,如镜如轮。转而又想,自今夕之后,这轮圆月,就将要日复一日地亏损下去了,然而亏到了极致,亦可以渐渐地圆满。因之,写了这副关于月圆月缺的楹联。细想,这亦如人。

“满招损”,处于顺境,或者说功成名就的时候,骄傲不得,自满不得,须知自满之日,亦是自损之始。反之,身处逆境,也切不可自轻自贱,只要自强不息,总有圆满的时候。圆满,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感觉。

“无路当开路;尽头好调头。”一位年轻人创业失败,找我谈心时,垂头丧气,唏嘘不已。我突然想到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本想用这句话对他加以勉励,细想想,又感觉缺少力度,倘若无人先走,岂不是仍然无路。世界总有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无路怎么办?当然要自己开路。路到尽头怎么办?当然要调转头重新再来。这本是简单的道理,却每每被人忽视,我把这副楹联书送给他,他释然地笑了。

“谷窄流当急;峰拦路自弯。”这是我撰写的又一副关于命运前途的楹联。试想河流流进了狭窄的山谷,如果还像在平川那样静静地流淌行吗?不行,那该怎么办?紧一紧身,鼓一鼓劲,冲过去,这就是时势造英雄!若是大山阻隔了道路,冲过去,肯定是不行的,绕过去,当然是最明智的选择。这副楹联,说水说路,实则是在告诉人们一个并不深刻的道理。

“风推浪取冠;山举树为峰。”这是游巢湖、登姥山时创作的一副楹联。八百里巢湖在长风的吹拂下,波撵着波,浪赶着浪,以至让一个个浪头前赴后继扑向了大堤。细想,之所以这些浪花能够冲锋在前,就是因为风不遗余力的推动。并不算高的海拔104米的姥山,若要一口气登上去,谁都会气喘吁吁。登上极顶,顿觉心胸开阔,眼界放开,波谷浪峰,田畴绿树尽在眼底。思量,若不因为姥山的抬举,怎么也找不到这种感觉。随机口占此联,意在鼓励人们,在各条战线上,都能发扬“风”与“山”的风格,培育人才,甘为人梯。

工作生活中,所做、所遇、所闻,只要细细玩味,都会发人深省。若用楹联这一特殊载体把它创作并“发表”出来,悬挂起来,其作用大矣!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