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论文

文章 2019-07-19 04:25:37 1个回答   ()人看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级目的。人文精神的获得要通过人文教育来完成。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本文就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语文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因此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追随时代的脚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构建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应当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中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探讨

1、人文精神的内涵

语文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语文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但从语文的功能看,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

第一,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自由和尊严,把人作为万物的尺度。第二,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第三,当代人文精神重视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和人格修养。实际上人文精神这个概念是表达了西方从古希腊开始一种精神文化传统,就是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所以,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尤其应该对人的价值取向、潜能开发、灵魂塑造、身心愉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进行关怀与探索的意识。

新修订的教学大纲指出:“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革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强调语文教育所具有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

这就意味着我们对于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所具有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新认识和定位: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当代中学教育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当代中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坚实宽厚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好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测量方法等要素,使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导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实现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体组装和文理渗透融合。

语文不仅是我们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交际工具,而且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升华、意念的召唤。脱离了感情的语文是麻木的、冰冷的、僵硬的,而失去了生命底蕴的语文教学必定无法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着眼于人的个性的发展,注重人的内在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存在。

更重要的一点是,和谐社会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关注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所以,“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和人文精神的“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吻合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适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在学目标中引进人文教育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重传授学生语言文字的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美好的思想道德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意识到自己进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在单纯的传授一门知识,同时也在担任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综合素质的重任,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2、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内涵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和主导,决定了他在构建人文精神中的独特作用。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的楷模。因此,要加强高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造就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人师表,重视自身的思想修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心理素质,注重人际和谐以及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义务和权利等。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提升人文内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把中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由此看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4、关注教学评价,推崇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都以对,错论英雄,大多关注知识的正确与否。在《新课标》中,评价还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学中可以以下方式进行:实施个性化评价个性化更多的是学生个体情感的参与,是学生自我观点的宣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是学生与学生心灵深处的碰撞,在感悟基础上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加深感悟,同时进行情感交流,培养人文精神。

除了一些总结性的评价机制,我们还应把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的深度,理解分析的准确度,学习态度,方法等纳入考察范围.记录一年中学生在各方面的成长,收集,记载了一些能反映语文学习过程的资料来考察一个学生。

三、结束语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蕴藏着该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它是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语文教育的源泉。从根本上开放语文教学的读和写,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也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带学生一起走进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付清莲.论高中语文教学之人文精神构建.教学研究,2099.

[2]余荣.高中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精神培养,2008(9).

[3]贾桂情.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照,2008(5).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