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经典散文

文章 2019-07-19 12:39:04 1个回答   ()人看过

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就是在这时节我再次走进了位于大雁塔西北侧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排队、领票、安检,我满怀期待地步入了博物馆正门。这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修筑的唐风建筑群落,气势雄浑,古朴大气。一进博物馆院子,东西两侧草坪上四株怒放的西府海棠在迎接着每一位参观者,这树形如巨伞,粉白花朵,密密匝匝,在阳光下灼灼闪耀。花朵从七八米高的树冠倾泻而下,形成几帘花的瀑布。钻到花荫下,我才看清这粗壮的老树,主干到一米高处便分成四五个枝杈,黑色的枝桠如虬龙盘旋而上,奔向蓝天。许多游人膜拜这吉祥的神树,祈福的卡片挂满了树枝,春风吹拂,卡片摇摆,落英缤纷。在和暖的阳光里,在花香浮动升腾的气息中,我步入了那存放着一件件珍贵文物的展览馆。

时间如流水,拍打在岁月的河岸上,大浪淘沙,留下几枚精美的贝壳,记录着人类前行的足迹。在幽暗的灯光下,在封闭的展柜中,磨制尖锐的石器,散发着泥土味道的陶器,绿锈斑驳的青铜器,光泽温润的玉器,稀有的蜜色宋官窑瓷器,清雍正皇帝的祭红碗,一件件珍宝,从一楼展厅陈设到到三楼展馆,带领我穿越时光隧道,清晰地看到人类在陕西这片古老土地上前行的足迹。

我凝视着玻璃柜中的一个陶罐,尽管罐沿有豁口,颜色是陈旧的土黄色,我还是一眼看到了罐身上两条红色的鱼儿,鱼尾轻摆,穿越岁月的尘埃,正向我游来。也许,那时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洞外豺狼在嗥叫,但在那个陶器模具上,他们依然耐心地用小木棍画下了在水里游动的鱼儿,既然抓不住那从指间溜走的精灵,那么就让它们在瓦罐上游动,随时随地触手可及。那笔画简洁的游鱼,让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和母亲,她们每次亲手衲得一双普通的千层底鞋,在白色鞋底子上都要用黑线绳子绾了一排排三角形的荞麦疙瘩花。“外婆,为什么要这样呐?”“好看嘛!”好看就是美哦。那陶罐上的双鱼告诉我们,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走在了追求美的路上,美在劳动人民的手中一代代传承着。在历史博物馆里,一件件或质朴或精美的器物,都用花鸟鱼虫日月星辰花纹来装饰,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朱光潜老先生《谈美》中所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让我的脚步再慢点,让我多看一眼豆(一豆羹的豆,豆是器具)底美丽的镂空花纹,让我再细细观赏铜觚上飘动的白云纹饰和隆隆作响的雷花纹,倾听编钟上从金戈铁马的战国时期传来的悠扬古乐......

秦汉时期的展物异常丰富,从兵器戈矛戟到兵车零件榖轭辐辋,从盛煮饭食的箪豆鼎鬲到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阵型,每件展物,都让人叹为观止!秦在陕西崛起并最后统一天下,所以文物就异常丰富。一件秦时期的铁质犁铧,让在农村长大的我很是兴奋,从青铜时代到铁器世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飞跃。展柜中的铁犁铧呈倒的“人”形,长约五寸,铁制部分约一寸宽,埋在地下时间久了,上面的铁锈似乎手指一碰,就会掉渣渣。这造型,异常熟悉,30多年前我家就有木头的弯曲犁,犁尖呈飞翔的三角形,铧是明亮的坡形,与眼前出土的战国时期犁铧并无大区别。田野里,套着轭头拉犁的黄牛,高举鞭子扶犁前行农人“嘚咻——”的吆喝声,脚下新翻的土地松软潮湿,是永远定格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劳累一晌,农人并不着急回家,而是找来一片瓦砾,将犁铧擦拭得明亮如镜,犁铧是农人的宝贝。进入21世纪,弟弟买了一台东方红旋耕机,夏秋时候出外劳作。他告诉我,在户县耕地时,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地,平坦坦的八百里秦川,一排排弯月形的犁铧插进地里,在拖拉机轰鸣声中,黄土在脚下翻滚,那一刻感觉自己开着轮船在大海上劈波斩浪前行,过瘾得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耕文化史。从一个小小的铁犁铧发展到现代化的旋耕机,大批中国农民终于放下了沉重的农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幸运的我,在这里不仅看到了农业的过去,现在,我还可以畅想更美好的未来!

一片浑厚古朴的老瓦,一方沉重结实的空心砖,一块块雕刻精美的瓦当,让我目不暇接。秦砖汉瓦,曾是中国建筑的巅峰,这样珍贵的文物,在我的家乡曾经俯拾皆是。铁王乡的凉武帝村,是汉甘泉宫遗址,三十年前农民种地时,一边锄地一边往地头扔瓦砾,遇见大块头的用镢头砸碎,边砸边骂道:“这瓦渣咋这么多呢?整得地里啥庄稼都不长!”多少精美的瓦当,就在这哐当哐当声中,粉身碎骨了。作家阿莹90年前后去铁王采风,吃惊地发现农民家里猪圈上的围栏杆竟是汉代的雕花石栏杆。小时候我去云陵脚下的大疙瘩村走亲戚,村民围着云陵旁新钻一眼井样的深洞看,上中学后,才知道那是盗墓者所为。可悲的是,当时满村老老小小没有一个人报警,任凭盗墓贼猖獗作案、恣意妄为。凝望着博物馆中的淳化西周大鼎,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1979年出土于我们县石桥镇史家塬村。多亏姚生民等文物专家的发掘和保护,才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没文化,真可怕,在文盲充斥的年代,守着宝贝过穷日子,甚至因为愚昧无知而破坏,至今想起依旧心如刀绞!中华民族终于走到了今天,国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加上收看《国宝档案》等栏目,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逐步增强,破坏文物的悲剧再也不会上演了。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想说,走进博物馆,看得见的文物,让每个公民反省深思、头脑清醒!

泥火幻彩,唐三彩工艺精湛,神韵独特。我喜欢看那一匹匹骏马俑,马身肥硕,四肢蹬踏有力、鬓鬃飞扬;成批的骆驼俑,有的昂首嘶鸣,有的竟然驮着六人一组的乐队……那一个个人物俑,更是姿态万千:文官一脸傲气,睥睨斜视,武官目视前方,专注凝神,胡人俑就是活脱脱的现代西亚人,大胡子,高鼻梁。他们,是泥土烧制的俑,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穿透岁月,在向每一个参观者展示着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无数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向我们展示了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上的繁华。人类,就是在这样的交往中,吸收着异域文明的硕果,昂然前行。今天,中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走向未来!

在三楼展厅,东汉时期的绿釉陶烤炉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赏。四方形的烤炉,底部炉齿,烤炉上方两端横放着两串烤肉,宽大的烤肉签,圆嘟嘟的肉块,似乎搁几块点燃的木炭,肉香就会混合着孜然味随风飘来。古人,也喜欢烧烤啊!是不是和今人一样,炎夏坐于街头吃肉喝酒大声谝呢?一对金代陶制相扑俑,让每位观者忍俊不禁!两个人俑,和今天大家见到的日本相扑运动员一样,从头到脚肉乎乎的,胸部乳头翘起,全身上下只穿了丁字裤,裆下一大坨肉,俩人手交叉放在小腹前史,面部表情凶狠,眼珠子外凸,一副势不两立的架势。相扑这项运动,在现代是日本国粹,在中国汉代兴起,在11世纪金国时期,已经非常普及了,所以才会在渭南出土这样的文物。历史,在博物馆里,不再是遥远的年代,不再是索然无味的事件,历史和我们离得这么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岁月是一条河流,今天我化作一条鱼儿,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窥得几朵美丽的浪花,让我欣喜若狂!我又伫立海棠树下,像只蜜蜂一头扎进花的海洋,拼命地吮吸着历史的醇香滋味,沉醉在这珍宝馥郁的花香中......

走进历史博物馆,让历史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