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的唐诗宋词元曲

文章 2019-07-19 13:48:05 1个回答   ()人看过

唐诗、宋词、元曲因其文学成就之高而并称“一代文学之胜”,享誉世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是收藏中国古典文化的首选。下面是关于描写秋的唐诗宋词元曲的内容,欢迎阅读!

描写秋的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

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宋词

柳永的《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颐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怎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元曲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拓展:宋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本词为悲秋抒怀之作,是易安居士晚年的作品。靖康之难,国破父亡,李清照孤身一人,天涯沦落。

词人心中悲愁,又逢秋至,“自古逢秋悲寂寥”,追忆往日点滴,想起与赵明诚举案齐眉的幸福时光,再看如今的满眼凄凉,不免精神失落,独身彷徨,更显冷冷清清。

“秋雨梧桐叶落时”词人以愁苦之眼看周围之景,似乎身边之景都带着哀怨的色彩,憔悴不堪的菊花惨败,徒增词人心中哀怨。细雨梧桐,百感交集,这愁太深、太浓、太重。

“心”上加“秋”即为愁,全篇字字写愁,层层写愁,却不露一个“愁”字,这愁情之重,实在无法估量。巧用叠字,读来更是舌齿之音交加,顿觉幽咽凄楚之情,肠断心碎,满纸呜咽,撼人心弦。

郊原初过雨,见树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媚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惟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还寻,旧曾题外。无聊倦旅,伤离恨,最愁苦。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念沉沉小阁幽窗,有时梦去。

——袁去华《瑞鹤仙》

词人在秋日雨后,在瞬间将瞬间的所见定格,绘就一副秋叶飞舞的画卷。黄昏日斜山远,隐含萧索,阴沉色调,为离情烘染。今昔有易,物是人非,虽情有所钟而人不易逢。“在否”一问更多几分愁苦。结以梦中相寻,忆念殊深,无奈已极。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洁。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涟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教人红销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销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庭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鸳鸯结。

——《江神子慢》田为

她在秋月之夜伫望、思念远人。她为悦己者容但又离别难合。行人已在山外失踪,声远音绝。她红颜憔悴,金缕衣宽,怨行人之“轻别”,置自己于苦恨而不可自拔。所见所闻皆备感孤独、凄凉。春花落尽、

明月高远,遂怨明月之圆缺无情,与“秋月”意象巧妙遥映。最后倾诉对行人的怨恨:恨他竟不如残荷之余香尚惹鸳鸯结伴,反使自己落得孤单索寞。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苏武慢》蔡伸

秋江望远,“古垒鸣笳”,闻动乱气息,有添以伤离怨别,更觉悲怆意味。荒凉山水,黯然神伤。“年华将晚”四字之中蕴含悲老大、伤迟暮之意。“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故家难归、年华恨晚、情人遥远。词人以人居两地情发一心,樽酒不能解忧表相思之深,极言自己伫望栖迟,无人慰藉的悲哀,变沉至为苍凉凄楚。以变徵之音收结,留下了那个纷乱时代的痕迹。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