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关的风景与故事随笔

文章 2019-07-19 15:29:47 1个回答   ()人看过

豆沙关的风景与故事

石门关前石头路,这是一张什么样的景观?那是我几年前看过的一张豆沙关的图片,百思不得其解。

好奇心驱使我必须到豆沙关一游。上个月到盐津办喜事,小叔特地带我们去游览了豆沙关。真不是原来想象那么简单,山势的雄奇、伟岸决非文字可描述清楚的。

首先迎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豆沙小镇,青砖灰瓦,经过雨水的洗刷,在青翠山野的影衬下,显得清新宁静。刚刚从喧闹中的街市走来,仿佛步入了一个世外桃源,让人的心情一下放松了许多。

豆沙镇前有一高大牌楼,老街是石板路,两旁有许多商店,很多是当地的“特产”,有小吃,刺绣、字画…等。人工建造的僰人风情景观,马帮的情景再现了茶马古道的旧貌,豆沙关是南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通道。

走入豆沙关公园,眼前的平台上仍然有一组马帮的雕塑,背景是隔河的峭壁,远处看,两岸正好构成了一幅壮观的山水画,峻峭绝壁与现代的人为景观,和谐统一,风景独特。

站在平台边上,俯视豆沙关的全景,迎面是上千米石崖如刀切一般,直插河床;奔驣的关河(又名朱提江)从峡谷中穿过;侧|面的山峰上下陡险,直冲云天;长在峭壁上的几棵树探出半个身子来,点缀的惟妙惟肖。大自然的杰作竟是如此壮观,让人惊叹不已!不到此地,何曾想象得出此种绝妙的风景来。

峭壁的腰间,隐约可见僰人的悬棺夹在石峰之中。见证了两千多年前僰人的墓穴,那是古人的足迹,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更多的迷团。它像一本尘封的古书,吹不掉盖在身上的泥土,为人类出了一道难解的考古题。

我们沿着景区的路向前走,是高低不平的山道,通过唐朝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就到了石门关。和我看到的图片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区别。有位当地的老先生指着面前的乱石说:“这里就是五尺道,如今留下来这一段是最珍贵的一段。”我仔细端详其路,这那儿是路?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石坑”。再看石门关,和现在的建筑比起来,真说不上是一道雄伟之门。

我在五尺道上走了几步,十分磨脚,那真不是现代人能走的“路”。其实“石坑”是一个个马蹄印。可以准确的说,是很多匹马踩出来的。它从秦朝开始就走到了今天。这曾经是云南唯一通向四川的路。

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就开始修五尺道。中原的路就通到了这儿,我们无法想象二千年前的秦帝国,那些虎狼之师是如何残暴,横扫六国,成就覇业,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始皇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扎下了最早的根基,功不可抹!

汉武帝在此开辟南夷道,征战南北巩固汉朝的江山,用必生的精力用于征战上,对国家的稳定,汉帝国的延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国时,刘备起兵建立蜀国,诸葛亮挥师经五尺道入西川,七擒孟获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军事素材。三国鼎立的格局才得以完成。

唐人袁滋在摩崖留下自己的墨迹,成为当今的名胜。再一次证明豆沙关与唐朝有着不可分割的远源故事。如今已经成为国家保护的一个重要的景点。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名将石达开也曾在这里强渡,留下了农民武装起义的风云突变。此关口与战争夕夕相关,和历代政权的争夺都密不可分。

就是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带着佳人陈圆圆夜宿豆沙关,成为西南王,三藩之首,也在此留下了“佳话”。虽然吴三桂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个人,降清叛国,反清复明,他的将相风度和他的阴阳面孔合而为一,是历史功臣,还是千古罪人都融化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蔡锷将军的爱国武装起义,讨伐袁世凯从石门通过。完成了他一生不朽的功绩。

我们敬爱的朱德总司令也夜过石门关,留下了最珍贵的脚印。

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豆沙关天堑,真是“一人当道,万夫莫开。”几千年来兵家频繁的路经此地,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同时它也是云南与内地的商贾贸易之道,马帮常年往返于此地,对云南的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五尺道是最好的见证。一个个脚印背后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从另一角度折射出横跨山腰的五尺道是一条不平凡的艰辛之路。

五尺道引来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加上当地的僰人文化。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汉民族杂居之地,也是一个多文化融合之区,形成了特殊的朱提文化。

如今这里道路多条,从低到高有水路、公路、五尺道、铁路、高速。苍桑陈旧的五尺道退出了繁忙的历史舞台。而今它又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去见证曾经过去了的岁月。露出地面几百米的道,是人类进程中的活化石。它的贡献可以与山河比美。用它那一个又一个的印迹,串连起来无数个历史故事。填补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旧历。可以说,五尺道才是豆沙关的“魂”!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