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中的平仄

文章 2019-07-19 19:07:58 1个回答   ()人看过

想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对联中的平仄

何谓平仄?如何区别平仄呢?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要懂得四声的概念。四声是汉语的四种声调。是指语音发声的高低,升降,长短的形式。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即平调。

仄:是指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上是升调、去是降调、入是短调。

例:天,子,万,福。

依次为平、上、去、入

古代有歌谣来形容如何区分: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简写一些古四声组词供参考之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东董冻笃 钟肿种烛 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 微尾未物

鱼语御月 枯苦库阔 梨礼利栗 佳解界黠 该改盖葛

真轸震质 文吻问物 昆捆困没 滩坦叹脱 间简涧吉

笺浅箭节 肖小笑削 交狡校脚 高稿诰阁 歌果个骨

麻马骂陌 阳养漾药 庚梗更隔 丁顶定滴 蒸拯证职

尤有又亦 侵寝沁缉 憨喊憾合 盐琰艳叶 缄减鉴甲

上列四声组词和韵目,我们没有必要全把它背得滚瓜烂熟,而是通过读、背,掌握平、上、去、入各声发音和声调的特点,逐渐触类旁通,碰到其他任何一个字,按平、上、去、入的调门,能准确地把它"对号入座"。譬如"改革开放"四个字,改----该改盖葛,属上声;革----庚梗更革,属入声;开----开慨忾克,属平声;放----方仿放弗,属去声。这四字依次为上、入、平、去。又如"北京晚报"四个字,北----悲、背、贝、北,属入声,京----京、井、进、急,属平声,晚----玩、晚、万、物,属上声,报----包、保、报、不,属去声。这四个字依次为入、平、上、去。四声组词读、背到能基本掌握它的调门以后,就自己给自己出类似上面那样的测验题,然后将答案同韵书核对,只要平声基本无误差,上、去、入,有点出入,关系不大。达到这个程度,就算"及格"了。

现代汉语的四声分为:阴平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例:妈,麻,马,骂。

依次为:阴平、阳平、上、去。

现代汉语的四声例就不多讲了。大家都学过的。

古汉语中的平声被分解为阴平,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

古汉语中的上声被分为上声和去声。即第三声和第四声。

古汉语的去声仍为去声,即第四声。

古汉语的入声,于今在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这里介绍几种方法供初学者参考:

一是勤读韵书。初学者没有必要去啃卷帙浩繁的《广韵》、《佩文韵府》等韵书,可以先读简要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诗韵》、1992年新2版《诗韵新编》等。读入声部时,把那些今天读平声的常用字挑出来,另抄一本,加深记忆,用时备查。(附表于后)

二是背诵作品。普通话中读平声,而在近体诗或词里面放在仄声字眼上的字,一定是入声。从背诵诗词中可以掌握不少入声字。如"国"、"昔",今读平声,在毛主席的《和柳亚子先生》"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中,都是出句的尾字,处在仄声字眼上,因之必是入声。又"菊"、"出"今读平声,读了唐人岑参的《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琢磨一下,就明白这两个字必是入声无疑了。读词也可以辨认不少入声字,一般《念奴娇》、《满江红》、《忆秦娥》等词牌是用入声押韵的。背诵作品是辨认入声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

三是按偏旁、数字记。入声字中有不少偏旁相同的字,我们予以编排,可以触类旁通。例如记住"责"字是入声,那么"箦、碛、啧、帻、积、绩"等字就不难记忆了。又如"夹"字是入声,"狭、峡、硖、蛱、侠、浃、惬、箧"等字也是入声。在数字中,除"三"、"千"是平声外,其他都是仄声,那么现在普通话里读平声的"一"、"七"、"八"、"十"、"百"、"亿"必是入声。

四是按韵母记。入声字中韵母相同的字也可以记一知十。例如今韵母为"a"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塔、答、纳、榻、杂、腊、匝、沓、踏、搭、咂"等;今韵母为"i"的许多字是入声字,象"一、昔、急、立、壁、泣、滴、劈、极、密、铁"等。今韵母为"e、o、u"也有不少是入声字。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

上述第一、第二两法比较可靠,后两法也有例外,只能在查韵书的基础上帮助记忆,不可视为规律。

具体的入声字在论坛中有按拼音分类的,大家可以去学一下。

简单地分现代汉语为:第一,二声是平音;第三四声是仄音。

平仄在对联和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以后在讲律诗关于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留待详细讨论。

在对联中常以‘两两交替’的形式来体现,俗称马蹄韵。(指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种规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句中规则,二是句脚规则。

所谓平仄交替,是指对联的节奏点,交替使用平仄,且上下联节奏点平仄要相反。

单联中节奏点没有交替使用平仄,称之为“失替”上下联节奏点上的字平仄没相对,称之为“失对”

上次课我们学了汉字按读音去区分四声。介绍一位老师的学习方法,看是否对大家有帮助。用音乐伴音的方法区分古音字:

dol = 阳平

rei = 去

mi = 去

fa = 上

so = 去 (真像平声呢, 但不是)

la = 去

ti = 上/ 去 (看什么方言)

dol' = 阴平

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些特殊的情况。即一字双声的问题。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还有就是古诗词中的圈声问题,这个留待讲诗词时再讨论。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做动词时读平声,骑马,如“翩翩两骑来是谁?”;做名词时读去声,做动物名词“马”解时读仄,如“一兵一骑”。

思,做动词时读平声,思念,思考,如“三思而行”;做名词时读去声,表示思想,情还。情思、心绪”解时读仄(音“寺”),如“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誉,做动词时读平声(读平时为“鱼”音),表示称赞,君子不以口誉人。《礼记·表记》;做名词时读去声,表名誉,

“言国安则有名誉。”《礼记·射义》。交众誉多。《管子·明法》

污,捉形容词时读平声,表示污秽,血色罗裙翻酒污。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贪官污吏;做动词时读去声,表示污染,风吹云露火,雪污玉关泥。李贺《送秦光禄北征》。

数,做动词时读上声,后世其追数吾过乎。《列子·周穆五》。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做名词时读去声,表示算数,命运,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唐·王维《老将行》。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楚辞·卜居》;做形容词时入声(读如朔),数粒(几粒),;数人,聊举数人以训汝。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教,做名词时读去声,教育;做动词“传授”解时读平,如“教书”,做介词“被”解时读平,如“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回”;做动词“持杖或执鞭以进行指导”解时读仄,如“教化”。

令,做名词时读去声,命令,县令;做动词时读平声(读聆,或良音),表示使,让。凡公四封,旣富以强。謂公吾父,孰違公令(良音)。叶下邦。〈韓愈·谿堂詩〉

禁,做名词时读去声,禁令,宫禁禁人之窥伺者。清·黄宗羲《原君》长号不自禁。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做动词时读平声,表示经得起。不能禁失吾之悲。清·林觉民《与妻书》。猶弗能禁。《前漢·咸宣傳》。禁受折磨。

杀,古字殺。入声,及物动词,杀戮。设酒杀鸡作食。陶潜《桃花源记》;去声(读如晒)〈詩·豳風·予羽譙譙傳〉譙譙,殺也。西日憑輕照,東風莫殺吹。〈白居易·半開花詩〉;不及物动词,衰落。〈周禮·秋官·象胥〉國新殺禮,凶荒殺禮。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赋菊》

燕,做“国名、地名”解时读平,如“燕国”、“燕山”。燕赵之君。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唐·杜牧《阿房宫赋》。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燕,古代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做“动物名”解时读仄,如“春燕”、“燕子”。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归燕略无三月事。宋·洪迈《容斋续笔》。洛浦乍阳新燕尔,巫山云雨佐风怀。《西湖二集》

正,做“农历的第一个月”解时读平,如“正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箭靶的中心。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通“征”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做形容词“不偏、不邪”解时读仄,如“正气”。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做动词通“整”。“治罪、纠正”解时读仄,如“就地正法”,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做副词“恰好”解时读仄,如“正在”、“正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中儿正织鸡笼。宋·苏轼《浣溪沙

长,做形容词,与“短”相对应时读平,如“长天”、“长江”。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酒困路长惟欲睡。宋·苏轼《浣溪沙》。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乐府诗集·上邪》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唐·杜甫《石壕吏》。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题湖阴先生壁》。若历世而长存,何遽营于陵墓?张衡《西京赋》。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白居易《送韦侍御量移金州司马》。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做其他解时读仄,如“长子”、“生长”、“身无长物”等。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唐·杜甫《兵车行》。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调,做动词“调节”解时读平,如“调理”,做形容词“和谐”解时读平,如“风调雨顺”。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辛延年《羽林郎》;做动词“迁、转”解时读仄,如“调动”。做“乐律、韵律”解时读仄,如“平调”等。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秦韬玉《贫女》

没,做副词“无”解,和“有”相对时读平,如“没心没肺”,

“没巧不成书”;做动词解时,一律读仄,如“淹没”、“出没”等。

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中,做方位词“里”解,和“外”相对时读平,如“中间”、“中外”等;做动词解时一律读仄,如“中计”、“击中”等。

重,做数词“层”解时读平,如“千重山”等,做副词“再”解时读平,如“重复”;做形容词与“轻”相对时读仄,如“心重如铅”。

间,做方位词解时读平,如“中间”,做量词解时读平,如“一间房”;做名词“空隙”解时读仄,如“故君臣多间”,做动词解时一律读仄,如“离间”等。

难,做形容词“不容易”解时读平,如“难分难解”等;做名词“祸乱”解时读仄,如“国难家仇”,做动词“责备”、“指责”解时读仄,如“突然发难”等。

强,做形容词,与“弱”相对时读平,如“强大”;做形容词“固执”解时读仄,如“倔强”。

冠,做名词“帽子”解时读平,如“衣冠”;做动词解“超过。。。。。做为第一”时一律读仄,如“力冠群雄”、“冠军”。

荷,做名词“植物”解时读平,如“荷花”;做动词“扛”解时读仄,如“荷锄在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