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及阅读答案

文章 2019-07-19 22:02:45 1个回答   ()人看过

引导语:我己经到了望九之年。在过去的七八十年中,从乡下到城里;从国内到国外;从小学、中学、大学到洋研究院;从“志于学”到超过“从心所欲不逾矩”,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季羡林先生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写的真挚感人,文章一出就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下面让我们对这篇散文进行简单的赏析。

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本文是季羡林应别人之约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作者回忆了童年与母亲在一起的经历,描写了于家乡于母亲一生难解的情怀。

慈母仙逝,亲朋凋零,是一般人都可能遭遇的自然变迁,但事隔多年季羡林先生依然会夜半惊梦、老泪纵横,穿透思念的月色,情至深处无言辞,落于笔端即华章。文章对于母亲几乎没有正面描叙,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只贯穿于“白的”、“红的”、“黄的”三种食物的讲叙中,烘托于一个朴实、温暖的乡里亲情下。

于是母亲便成了一种落叶归根的乡里情怀;便成了永恒的乡愁;便成了人类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寻根情结。正是有了这样的心结,作者在独自面对心灵时总会生出痛彻心扉的“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如朗月星空,看似稀松平常,细品却有博大的人间真气象。

阅读答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极端贫困的农村生活让季羡林的童年回忆没有一点亮色,剩下的只有饥饿和苦难。

B。由于季羡林有一年拾到的麦子特别多,母亲特意弄来了点儿月饼奖励他,以激励他更加勤劳吃苦。

C。 在季羡林的记忆中母亲毕生只吃“红的”,甚至野菜,没有吃过别的再好的东西。

D。 季羡林依靠自己的身体为二大爷的牛搞饲料,就是为了平时或年终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E。 文本通过平实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童年为了吃饱肚子所经历的艰辛,也表达自己对当年只顾自己忽视母亲的懊悔。

(2)季羡林的苦难童年中,能让他高兴起来的事情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

(3)季羡林的“悔”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 (1)D2分, E3分,B1分。(A项文中也提到了在拾麦子、吃月饼等时候的欣喜。B项从上下文来看,拾麦子多与母亲给月饼之间没有特别的逻辑关系。C项上文中也曾提到“除了‘黄的’以外,其余她都不沾边儿”,说明母亲也吃过“黄的”。)

(2)①因拾麦子而吃到一点“白的”;②中秋节吃到一块月饼;③去二大爷家蹭上一顿“黄的”;④过年在二大爷家吃黄面糕。(答出2点得3分,答出4点地6分。)

(3)①自己吃到月饼却没有注意到母亲;②自己在贫困中好歹能吃到“白的”“黄的”“黄面糕”等等,而母亲却几乎与之无缘;③母亲一辈子受尽苦难,一辈子没有笑过;④本想迎养母亲,不想在自己读大学时母亲就去世了;⑤后悔不该离开母亲去追求自己的名誉、地位、幸福、尊荣,以致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1点1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阅读答案

2.《赋得永久的悔》原文及赏析

3.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4.《赋得永久的悔》原文

5.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6.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7.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8.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9.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赏析

10.季羡林散文《赋得永久的悔》

11.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