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果然虎父犬子闲品三国之二十散文

文章 2019-07-20 06:07:26 1个回答   ()人看过

人常道:虎父无犬子。但这个说法放在后主刘禅身上也太不相称了。细看蜀国灭亡阿斗乐不思蜀几节,只能说:刘禅,果然虎父犬子。

诚然,老孟宣扬仁道治天下,代表了社会进化史上一部分人的观点。把“无为”作为“有法”治天下上升到一个治国施政的理念高度。趋合了那些没有追求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之流避世、厌世人群的心理。却忽视了人类本身就是生活在群体、活在有限生命的现实,社会永远是在争论中进步并前行着。刘禅所代表的不是进步的需求,而是软弱无能、愧对先祖。倘人人皆如刘禅,那么,从直立行走茹毛饮血时候起,人类就永远没有争斗,没有血腥和死亡,也就永远没有进步。

大凡一种思想的存在都有其必然和偶然因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横贯几千年中国封建王朝进化史,我们在慨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同时,也该看到,永不缺乏的奋起而争才是推动发展和进步的催化剂。黄帝战蚩尤尽管有传说成分,但若黄帝彼时有了老孟无为思想的主导,可曾想到后来的华夏走向何方?商周的更替,武王伐纣但一样血染千里;战国争雄秦统天下后修万里长城也是为了中原安宁,能说始皇帝没有“大仁”之心?诸如此类,央央史册,不胜枚举。

再回到《三国演义》看看咱们这位阿斗。当然了,阿斗归降的时候天下大势所趋,人心不再思汉。可阿斗,愧对先人,愧对臣下,愧对川蜀百姓,愧对子孙。是为“四不仁”。

首先,其祖创下大汉基业,其父为兴汉算是死不瞑目。在汉儒思想的侵染下长大的刘禅,血脉里留着先祖的血,这血却完全没了鲜活的动力。

其次,为兴汉。自刘备起兵起,文臣武将前赴后继,血染疆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满朝文武莫不倾心竭力。更何况为保这份基业,赵子龙长板坡上血染征袍,长江之上只身斗东吴。阿斗啊,为王之道,莫负臣心。

第三,为兴汉,川蜀百姓爷送儿郎妻送夫君前前后后数十万川中子弟战死沙场,愚昧的人心被利用完了,再去考虑所谓的“大仁”,阿斗,你对得起天国那片土地,那里的子民吗?

第四,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诸葛世家尽忠于国,刘禅降魏,可见为其子北地王刘谌血祭先祖叹过一声气,流过一滴泪?不谈为君,为人父尚且如此,怎配谈仁?

我们继续看,后主降魏时:姜维拒钟会于剑阁,钟会无计可施;邓艾仅率五千精兵偷越阴平,但中途在绵竹遭遇诸葛瞻父子死战,损失万余人马,算起来若要攻打成都只剩两万五千左右人马。而此时,成都尚有数万军兵,钱粮充足,孙吴联盟犹在,邓艾实质上处于孤注一掷,腹背受敌状态。刘禅今如此不堪,纳玺出降。反被后人为他翻案,说他大智若愚,大仁无疆。不知道,为一己安乐而被称为大仁。是否真的可以改变他本就虎父犬子的形象?

时下流行治庸问责,刘禅若被问上一把,真想知道,他还担得起这个“仁”字?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