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故事叙事文1200字

文章 2019-07-20 07:05:56 1个回答   ()人看过

发挥课堂教学的随机性作用,不仅要注重教学机制的灵活性、随机性和例句的生活性,还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适时引经据典,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在不经意间学习、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十年前的经历了,那时我教的是初中三年级语文。在一次复句教学中,我采取了趣味教学的方法,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记得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假设关系的复句。在给第一个班级讲课的时候,我按着预定计划,使出看家的本领,颇费了一番口舌,讲解了什么叫“假设”这一概念。尽管反反复复强调了好多遍,又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句子进行课堂练习,可是最后还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回到办公室,我一边喝茶一边琢磨,问题出在哪儿呢?百思而不得其解。我带着困惑,随着上课的钟声,硬着头皮,走进了第二个班级。人的思维有时自己也琢磨不透,当我举起粉笔准备板书“假设关系”这一课题的瞬间,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听文泽(我的外甥)讲过的一个字谜,于是我把手收回来,没有急于写课题,而是转身面对学生,说要大家先听个故事。同学们不知道我当时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五十多双迷惑的眼睛,痴痴的望着我。我欲笑未笑,慢悠悠地讲起了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美丽的村妇,挎着个竹编的篮子,去给她那在田间干活儿的夫君送饭。当村妇路过一座小木桥的时候,见迎面站着一个秀才。那秀才将扇子一横,说:“小娘子何必这么匆忙?猜本公子一个字谜再走也不迟呵!”那村妇还真不含糊,羞羞地用手中的帕子半掩着脸:“说吧!”秀才一听,乐不可支,以为可以占个大便宜,便将手中的扇子合起来,指着脚下的小桥洋洋得意地说:“有木它是桥,无木也是桥(乔)。把木换作女,阿子变阿娇。”村妇听后,没有揭开她的谜底,而是笑了笑,给秀才也出了个字谜。村妇用那只拿着帕子的手指着篮子里的干粮,说:“有米它是粮,无米也是粮(良)。把米换作女,我自(字)便是娘。”秀才听了之后,知趣的让开了路,让村妇过去了。

学生听得哄堂大笑,眼泪都流出来了,笑声竟然影响了临班上课,课后某教师竟然问我班级为什么起哄。

待学生笑声过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秀才的字谜和村妇的字谜你们都猜出来了吗?”学生说:“猜出来了,是……”我又问:“秀才的‘木’和村妇的‘米’若真的换作了‘女’,后果该是什么样的?”学生反应很热烈,也说得很好。这时我又问:“换了吗?”学生说:“没有。”“那么这个条件是真的还是假的?学生说:“假的。”这时我对学生说:“由此看来,这个条件是假定的。如果换了这个假定的条件,就会有他(她)们的字分别变成‘娇’和‘娘’这个假定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个假定的条件,就不会这个假定的结果。”学生说:“对!”这时我采取了激发学生独立尝试思维的方法,继续问:“谁能给这种复句关系起个名字,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思考了片刻,有学生举手说:“就叫假定关系吧。”又有学生提出疑义说:“我觉得应该换一种说法,比如叫它假如或假设,对,就用假设会更好一些。”于是我确定地告诉学生:“对,就是假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复句关系。”我一边总结一边在黑板上写上了这节课的教学课题——假设关系。

接下来的教学一切都在学生参与中完成的,包括列举常用的关联词语和运用关联词语说句子。整个教学过程既轻松愉快,学生理解得又深透,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受了趣味教学带来的快乐。

实践说明,把恰当的典故或是健康而又趣味性浓厚的故事引进课堂教学中来,不但能够增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幽默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对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起到一个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