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志林》优秀读后感

文章 2019-07-20 08:03:59 1个回答   ()人看过

最近在读《东坡志林》。卷一中的“记游” 篇深深吸引了我。这些小文是苏轼被贬生活的一面镜子。镜子中映射出苏轼旅游的乐趣、伤怀旧迹的感慨,以及思念故交的深情。

读到《记承天寺夜游》、《记游松江》、《忆王子立》三篇时,感触颇多。仔细看这三篇,你会不难发现其中涉及到很多人物,有张怀民、杨元素、陈令举、张子野、刘孝叔、王子立、王子敏等。这些人物和苏轼有什么关联呢?最大的关联几乎都是贬谪之身,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时,他们之间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追求与信仰。还有一个显著的关联,他们都是饱学之士,几乎都是进士出身。要知道在古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这些人物在才学上虽不能和苏轼比肩,但是他们都有自己的专长,可以与苏轼把酒言欢,谈古论今,自由和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苏轼的朋友圈可以看出苏轼的出类拔萃、志趣高雅、豁达乐观。苏轼是这个朋友圈的核心,他自带的光芒吸引众多优秀的人与之交往。饮酒、赏月、畅谈、作诗、 花下吹箫。这些文雅的行为自然会在苏轼的朋友圈中频频出现。

朋友圈圈的不仅仅是朋友的数量,更是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追求,一个人的信仰。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朋友圈。对于一个普通如我的人来说,我的朋友圈曾经很简单,很肤浅,几乎全被微商广告充斥着 。在这样的圈子里,我渐渐迷失方向,被动的教一天书做一天教书匠。因为在我的身边,几乎没有拼命上进的老师。身处偏远乡村,大量优质的生源流入县城,留下来的几乎全是基础薄弱,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学生。这样,上课的思路就很简单,教教字词,教教朗读就可以了。深的东西,学生根本无法驾驭,干嘛还要做那无用功呢。这样的想法束缚了,禁锢了我上进的心。

本来以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就这样过了。谁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微信上查找一个教学资料,资料的内容来自“正道语文”。往下翻阅,才发现正道语文有十个QQ群,十区还没有满员。好奇心促使我查找了十区的群号,发出加群的邀请。没多久,我成为正道十区的一员。刚加入正道,懵懵懂懂。直到第一次参与谢华老师的讲座《亲手的力量》才找到一些门道。谢老师的讲座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是我工作以来第一次走近如此优秀的老师。带着惊叹,带着激动,在沉默之后终于发出第一条交流信息。没想到,我的第一条信息获得满凤老师的点赞。真的,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这种激励了。我迫不及待地加满凤老师为好友。就这样,我被满凤老师带入正道语文这个属于所有语文人的大朋友圈。

正道语文朋友圈的群主是用生命拥抱语文的李华平老师。百度了一下李老师,当时被他的名衔吓了一跳。李老师是当今语文教坛的大咖。这样有名气的老师会同意加我为好友吗?带着这样的纠结,我还是向李老师发出加好友的邀请。没想到,李老师竟然同意了。我高兴地把2017年11月7日写在语文书的扉页上。这一天,对于我来说很重要。作为普通的乡村教师,能认识李老师这样优秀的老师,机会几乎为零。 普通如石的我,能认识李老师何等荣幸!用现在的想法来说,李老师相当于才华横溢的苏轼,而我只是一个认识几个字的普通人。普通人的朋友圈出现这么一位大人物,怎能不激动?

正道语文是卧虎藏龙之地。在这个大家庭里栖息着众多语文界的风流人物。他(她)们不仅身怀绝技,而且愿意不遗余力地普渡普通老师。王家伦教授多次开讲座为一线教师解惑。女神钟亮老师现身说法,诗一样的语言教给我们开花的绝技。程一凡老师俯下身来谆谆教诲我们自我成长的路径。这样的老师太多太多。朋友圈中有他们何其荣幸!

正道语文是语文人梦想的集结地。在这个朋友圈里,你会看到无数热爱语文,热心奉献的老师。每天早晨,李开娴老师总是第一个为正道语文人送来精神食粮。每天,每天,从未间断。刘兴聪老师每天早晚问候群友,每天都会分享语文方面的知识,以此来为群友解惑。满凤老师像春风一样给我们送来爱的鼓励,激励我们不断成长。正道大家庭里,这样默默付出的老师太多太多。朋友圈中有她们何其荣幸!

接触什么样的人,就会进入什么样的圈子。认识了正道语文人,我进入到一个充满激情,充满梦想的圈子。这个圈子改变了我,让我重新找到成长的理由。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