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枯河》读后感

文章 2019-07-20 15:40:42 1个回答   ()人看过

莫言作品《枯河》读后感——现实与理想并不对等,曾经的真理瞬间就可以演化为童话,曾经的坚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换为笑谈,而这种演化与变换过程中所能体会的感受与小虎的痛苦又有何异?简而言之,《枯河》唤起了人久违的思考。

在我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有种恐怖的心情浮上心头,我被文中表现的恐怖压抑的环境描写深深震撼。

这不是一篇恐怖小说,更不是鬼故事,不需等待一个夜深人静的孤独的夜,不需要寻找一间空寂无声的小屋,即使身处闹市,当你手捧着它一口气读完后,我相信你的心情也一定会变的压抑无比。

实际上,让人为之动容的不是动人惊险的情节,而是充满着主观色彩的环境描写,在莫言的笔下,人物已经不再是人物,人物到更像是一处景,一种符号,一点色彩。

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并未读懂故事情节,虽然现在看起来情节很简单,但当时却是没有意识到文章脉络,但我相信,这正是作者首先要传达的信息。

现在不妨介绍一下故事情节:

小虎和小珍子在一块玩儿,小珍子让小虎上树,小虎不情愿的上去了,但是越上越高,最终压断了树枝,小虎从树上到了下来,却砸晕了等在下面的小珍子。小镇子的爸爸是村支部书记,小户的父亲是农民,这事儿一出,小虎的爸爸把小虎打死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但这无疑是一个悲剧。

然而,故事的背景并不简单,那是一个极左的时代,小虎家成分是中农,可以说他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掌权者手中,而出支部书记就是掌权者。书记的女儿死了,小虎的哥哥当兵的梦想化为了泡影,小虎被打死也就可以成为一种必然。在那样一个背景下,这是一种悲剧的必然,也是一种必然的悲剧。

显然,这是一篇时代感很强的文章

文章作于1985年3月,一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正在觉醒。

时至今日,但我们离开那个极左的时代近30年之际,在我们这些在80年代末出生的孩子——一个个刚满18岁的孩子看起来,文章中透露出的悲凉,冷寂,以及人性的冷漠仍然给我以深深地触动。

换句话说,即使将灰色的背景去掉,我依然能够体会出孩子悲惨的命运。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