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感人母爱故事

文章 2019-07-20 18:56:29 1个回答   ()人看过

难忘母亲的声音,它是受伤的安慰,是失败的鼓励,是成长的动力,是成功的原因。

中国十大感人母爱故事:陈斌强

陈斌强,作为老师上课风趣幽默,互动性强,很受学生欢迎,他教的两个班,语文成绩连续多年蝉联当地联考第一名。

2007年,陈斌强的母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家住县城的陈斌强,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将母亲“绑”回家中照料。一连五年(截至2012年),风雨无阻。

颁奖辞这样说: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陈斌强:陈斌强自身的朴实行为给他的学生,也给整个社会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他是一个真正有师德的好老师。

推选委员吴孟超说: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可以作为社会的良药。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作为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之一的陈斌强,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孝道,小时候母亲驮着他,长大了他背着母亲,走完一段又一段崎岖山山路,他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2013十大人物。

另外还有河南的谢延信,孟佩杰等人也获得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也很感人,符合孝心无价的专题,你可以自己搜索。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爱心妈妈陶艳波

秦皇岛“同桌妈妈”陶艳波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 同桌 ,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在中央电视台今天举行的“ 感动中国 ”2014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48岁的“ 同桌 妈妈” 陶艳波 获评“ 感动中国 ”2014年度人物。

1991年,老家黑龙江的 陶艳波 大学毕业分配到秦皇岛北戴河一家疗养院工作,并很快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1993年,一场高烧让 陶艳波 8个月的儿子杨乃斌因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为了教会儿子说话, 陶艳波 毅然辞职专程跑到北京学习唇语。在 陶艳波 的不懈努力下,小乃斌在5岁生日时,忽然抬起头喊出一声“妈”。这更坚定了 陶艳波 的信心:儿子能说话,将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工作。

因为单靠读唇语,小乃斌根本无法跟上课。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 陶艳波 就开始陪儿子一起在教室里上课。2011年,杨乃斌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如今已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他成绩优异,年年获得奖学金。而 陶艳波 也已给儿子当了16年“ 同桌 ”。16年来,儿子听课,她记笔记,回家以后再为儿子梳理讲解,是她的主要生活。而同时,为了贴补家用,她在校园里卖过早点,当过快递员,每天4点就要起床,一番忙碌后,再打起精神跟儿子去上课。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今日中国十大感人故事之母爱齐天

湖北武汉的陈玉蓉,是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在13岁那年被确诊患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肝脏无法排泄体内产生的铜,致使铜长期淤积,进而影响中枢神经、体内脏器,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

由于家境,陈玉蓉只能先让儿子进行保守护肝治疗,但在儿子又一次吐血后,她决定请求医生为自己做肝脏移植手术,割一部分肝拯救儿子。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打破了陈玉蓉捐肝救子的希望:2008年12月31日,陈玉蓉的肝穿结果显示:重度脂肪肝,脂肪变肝细胞占50%-60%。这种情况,一般不适宜做肝捐赠。

考虑到叶海斌病情危急,陈玉蓉又救子心切,武汉同济医院为其进行了一次大会诊,最终设计了一种“折衷”的手术方案:叶海斌保留部分肝脏,陈玉蓉捐1/3的肝脏给儿子。这样,陈玉蓉的肝脏能够为儿子代谢掉体内的铜,同时,陈玉蓉体内的肝脏也基本能维持自身的需要。

手术原定于2009年2月19日进行,但就在手术前一天,陈玉蓉被主刀医生陈知水教授叫到办公室。陈教授告诉她,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如果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叶海斌留在体内部分肝脏,会把丙肝病毒传染到即将移植过来的母亲的肝脏,再次导致肝硬化,最终浪费母亲的肝脏。

基于这个原因,叶海斌的肝脏必须全部切除,母亲就需要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陈玉蓉的丈夫叶国祥和儿媳也想给儿子捐肝,但陈玉蓉考虑到丈夫还要工作养家、儿媳还年轻而坚决反对,决定根据医生的建议,通过减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脂肪肝。2月18日,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由于医生叮嘱不能乱吃药,运动也不能太过剧烈,她选择了走路。

从陈玉蓉家旁的巷子里走上堤坝,左边不远处,就是标志着“2”的一个石礅,这也是谌家矶东坝的起点。陈玉蓉就从这里开始,走到堤坝的终点:一个标志着“4.5”的石礅,走一个来回,正好5公里。陈玉蓉早上走一次,晚上走一次,一天就是10公里。

每天早上,陈玉蓉5点不到就从家里出发。晚上,陈玉蓉一吃完晚饭就要出门,因为堤坝上没有夜灯,她不能回来得太晚。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但陈玉蓉风雨无阻,坚持每天暴走10公里,坚持了7个月。

当7个月后陈玉蓉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她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简直是个奇迹!”

2009年11月3日,陈玉蓉和儿子叶海滨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回顾这7个月的“暴走救子”,正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母亲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陈玉蓉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她用行为阐释了母爱齐天。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