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目《百佳讲坛》的观后感

文章 2019-07-20 21:53:23 1个回答   ()人看过

上周,在参加完公司组织的《百家讲坛》活动后,感觉收获很深。在本次的讲座中,余教授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也让我们在学习如何规避职业经理人常见的错误的同时,学到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对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勇于认错

2.努力表现

3.停止过多的辩解

4.少说“我以为”

5.以事不过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6.要正确的认识自己

而上述的六点,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也有能起到很好的指引。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正确的认识自己,并通过正确的认识自己来为自己在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定位。在平时的行为中以事不过三,错不过三的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在一件事情上犯同样的错误。在平时的工作中,努力的表现,要勇于承诺敢于认错,在错误发生时,停止过多的辩解,少用“我以为”之类的想法来相互推卸责任,并以此提高效率,增加个人的执行能力。

以上就是我在参加本次培训后的获得的一些收获,在最后十分感谢公司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来让我们有了一个学习并改正自己的机会。

看完这部影片已近是凌晨一点半,本来想着去网上复制一份观后感作为本次作业。找了很多读后感,但却没有与我感受相同的那一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部能够让人有很多种感受的电影。去抄一份观后感,确实很可笑。

刚刚看完,思绪非常混乱。有感动,有惊讶,有佩服,有羡慕,有触动,有启迪……….

感动于基度对多拉锲而不舍的执着追求,惊讶于多拉在那样一个有着严重种族歧视的世俗风气下抛弃高贵的公主身份下嫁给一个犹太人,佩服多拉为了更加靠近丈夫儿子毅然踏上去集中营的火车的勇气,羡慕约舒亚有一个非常伟大、勇敢、机智、善良的父亲。触动于面对死亡的危险却为了让儿子安心故作鬼脸的基度,启迪于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动人故事。

就我的观点来看,基度死了,所以我把这部影片定义为悲剧。但是,我一直在想,这部影片为什么会起名为《美丽人生》。后来,我给自己了这样一番解释:

不只是安逸快乐的人生才叫“美丽人生”,为了亲人安心快乐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人生也很美丽。在万般危险的地狱里,仍能游戏人生、笑对生活的面对,痛苦的人生也会变得美丽。不只是物质生活富有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精神生活的正常、积极、充实才会有美丽的人生。基度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给儿子编制了一个美丽的“游戏”。以至于在以后的日子里约舒亚都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并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由此可见,心灵的健康对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是至关重要的。人,不仅仅是要活者,而且要健康快乐的活着。

影片中的一家人是特别幸福的一家人,只可惜,生不逢时,历史没有给他们长久幸福的机会。但我们不一样,我们是注定要比他们幸运的,但幸福依旧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和创造。作为创造者的我们,不仅仅要去创造我们自己的幸福,要努力让别人也能过的幸福。将幸福传承、延续。让每个人拥有属于自己的“美丽人生”。

我看了《王财贵教授儿童经典诵读讲座》后,感触很深。

讲座先讲台湾的孩子从小接受类似于美国的教育,渐渐忘记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对中国的许多名著一无所知。自己祖国的文化都不了解,如何去学习别的国家的文化呢?接着,就引出了本次讲座的主题:倡导孩子读经。经就是指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悠久,教人做人的书。每小句三个字,朗朗上口,短小精悍,脍炙人口每一部分都有一个历史故事。像弟子规主要教人孝顺。每一小段都有一个有关这一段的内容的故事,且一字一句都包含一个深刻的道理。短短几百字,概括了一生的哲学。只要我们去品读,去感悟,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

同时,现在全国兴起“国学”热,不禁让我一点担忧:

孔子不是说要因材施教吗?我感觉王教授的读经计划似乎分量过重了。也许孩子对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其他事物更为感兴趣,对语言不“感冒”,过多读经是否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热情呢?教育部门又如何把握分寸呢?“知心姐姐”说过:“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我觉得一方面注重经典的质量,还要注重孩子情绪。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