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高体育理论课教学调查研究论文

文章 2019-07-21 02:00:43 1个回答   ()人看过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1]本课题试图通过对我国20个省、市、自治区8种专业类型的76所高校(除体育院校外)体育理论课教学情况以及其中20所普通高校(重点高校10所,一般院校10所)1860名在校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所持态度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5.44%的比例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除体育院校外的理工、医药、财经、语言、艺术、师范、农林和综合性大学等8种类型的1396所普通高校中抽取76所为调查对象学校,其中重点高校35所,一般院校41所。

1.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了问卷表格,问卷经过了10名专家的评审、鉴定,用克龙巴赫(Cronbach)检验内容效度的方法,测出高校和学生内容效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1。发出问卷:教学主任100份,收回83份,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76%;学生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态度测定法,问卷由50个问题构成,采用五级评定)2000份,收回1901份,有效问卷1860份,有效率93%。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均在IBM586计算机上用SPSS10.0forwindows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里论课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通过访问座谈发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重要的,是大学体育教学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学生们也普遍认为,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生活情趣和娱乐品位,对身体锻炼和生活有帮助。

体育理论课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的理论知识课。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地位和影响:

(1)体育理论教学“是集中地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2]。(2)“体育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具有促进作用,’[3]。(3)“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质,’[4]。(4)“通过体育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学体育的目的、任务与意义,了解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不同年龄人的身体特点,了解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懂得怎样锻炼身体,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懂得体育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养成讲卫生、爱整洁、不酗酒、不吸烟、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化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防治伤病的一般卫生知识和治疗伤病的体育疗法;掌握检查身体锻炼效果的知识以及自我检查和评价体质与健康的简易方法等”[5]。(5)体育理论课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与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6)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意义。

2.2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

(1)理论课学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学时总体不足,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每学期学时安排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学期实际上体育理论课4学时以上的学校仅有36所(重点高校19所、一般院校17所),占47.37%。这是我国普通高校长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结果。还有40所(重点高校16所、一般院校24所)高校体育理论课学期授课在4学时以下(每学期2学时以下、2?3学时和3?4学时的学校分别为8所、12所和20所),占52.63%;与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每学期约4学时)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时数没有保障,将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内容。

由表1可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有片面性,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点高校选择A、B、C和D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校分别为5所(占14.29%)、7所(占20.00%)、8所(占22.86%)和15所(占42.86%);而一般高校选择A、B、C和D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校分别为15所(占36.59%)、10所(占24.39%)、9所(占21.95%)和7所(占17.07%)。总体上,我国76所普通高校选择D(经专家论证为最佳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校仅有22所(占28.95%)。内容不全面、不丰富,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是理所当然的了。

(3)教材使用。

由表2可知,我国普通高校理论课教材使用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地方保护主义强),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在教材选择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重点高校选择理论教材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校编教材(占60.00%)、统编教材(占17.14%)、自编教材(占14.29%)、省编教材(占8.57%);而一般高校选择理论教材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省编教材(占60.98%)、校编教材(占21.95%)、统编教材(占12.20%)、自编教材(占4.88%)。总体上,首选校编教材(占39.47%),其次为省编教材(占36.84%),再次为统编教材占14.47%,最后才选择自编教材(占9.21%)。由于自编教材、校编教材和省编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总体水平偏差。对教师来讲,要做到对教材及教材以外有关知识的精通,并走上讲台生动地讲述是困难的。对普遍大学生来讲,他们最需要的知识是哪些,还需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去探求。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体育理论教材对近20年来国内外的社会体育学研究的新成果缺少总结,对传统的自然体育学的新成果反映也不足。为此,寻求具有时代特征、实用性的体育理论教材迫在眉睫。

(4)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在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差异无显著性CP>0.05)。总体上,首选照本宣科注入式(占38.16%),其次为自学提问式(占26.32%),再次为自由讨论式(占19.74%),最后才选择多媒体教学(仅占15.79%)。体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延续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显然已不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不感兴趣。就是有条件可利用的幻灯、图片等的使用也不足,更不要说电视、摄像及多媒体计算机这些大学生更感兴趣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了。这里存在着硬件和软件双重原因,许多学校在专门的教室和配套设施上明显不足,而教师使用设备能力以及教材选用和开发严重滞后,直接影响理论课的质量,也影响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5)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持消极态度,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重点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所持态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消极(39.44%)、积极(26.85%)、很积极(15.39%)、很消极(13.93%)、一般(4.38%);—般院校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所持态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消极(37.94%)、积极(26.49%)、很积极(20.93%)、很消极(9.18%)、一般(5.46%)。从总体上看,在接受调查的1860名大学生中,有340人(占18.28%)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持很积极的态度;持积极的态度有496人(占26.67%)持一般(即既不积极,也不消极)态度的有92人(占4.95%)持消极态度的有719人(占38.67%);持很消极态度的有213人(占11.45%)。本次调查所有被试的总平均得分为0.93。对照态度评价尺可知:这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接近消极水平。经调查得知,这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理论课学习持消极或很消极态度,其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作用认识不足;学校的教学设施、环境条件较差;少数任课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不高等。在这些原因中,既有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和任课教师方面的因素。这给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改进的依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体育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基本相符,但仍存在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时数不足、教学内容选择带有片面性、教材使用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体育态度消极等,这一状况应当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3.2建议

(1)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富、面广,如体育的价值功能、运动健身原理、发展身体素质理论依据、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就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教学时数是够的。本研究调查表明,目前还有52.63%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每学期授课在4学时以下,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认为应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并加强和注重外堂实践课中的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介绍,将体育理论的学习落到实处。

(2)教材选择要从实际出发。普通大学生受中学“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偏低,而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对体育的全新认识才刚刚开始;再者高校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了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应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或编写适合高校实际的配套教材。

(3)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学理论教法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及计算机等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全面性、终身化。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面临2种选择:一是彻底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学形式,重新构建一种统一模式的理论教学内容和体系;二是基本上保持现有的教学内容形式的相对稳定,同时又作出积极的调整和适度的补充,以解决现有理论教学内容与整个体育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最好选择后者为宜。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扩大知识面,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加强体育的科学性和多功能效应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又要强调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的教学,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提高理论课成绩在体育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端正目前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消极态度,我们认为,除对体育理论课实行严格考勤、提高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改善教学设施外,提高理论课成绩在体育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20%?40%)是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S].教体艺[2002]13号.

[2]罗映清.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42.

[2]陆水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83-85.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2.

[4]张永青.高等教育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5.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