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阅读-驴子的幸福

文章 2019-07-21 05:58:11 1个回答   ()人看过

唐代有位诗人叫王梵志,他写过一首诗:“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说自己骑着驴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情也还过得去。抛开心情不说,我们发现,驴子在当时可算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当然,那些达官贵人、纨绔子弟,出门肯定不骑驴,宝马香车是他们炫耀的资本;一些生活贫寒的人,需要出远门的,既无车,又无马,只好跨上驴子当坐骑。驴子个头小,吃得粗,食量少,跑起来一颠一颠的也不算慢,很适合他们这个阶层;至于大多数的穷人,一般是没机会出远门的,只在逃荒要饭时推辆破独轮车,或背个包袱徒步了事。唐代的驴子大约相当于今天摩托车自行车一类,属平民阶层的交通工具。

在唐代,好多诗人大半生在驴背上度过。那些能够和这些诗人长期为伴的驴子,真可谓三生有幸了。

李白天生大才,不愿科举,只想找条终南捷径来做大官。他20岁走出家乡,“一生好入名山游”,至老居无定所。他用的交通工具有船有马,自然也有驴。他在长安度过三年人生“辉煌”后,被皇帝“赐金放还”,骑的还是驴子。《唐才子传?李白》记载了有关事情:“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依他的高傲脾气,自然不把一个小县令放在眼里。我们亦可看出,李白跨着驴子大摇大摆地走路,早已习以为常了。

杜甫漫游天下,骑驴就更多了。36岁时,他给尚书左丞韦济写过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希望他引荐自己做官。其中几句是:“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知,困守长安十几年,驴子一直是他苦苦寻找出路时的忠诚伴侣。

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正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估计两人抚驴寒暄礼毕,应系驴长谈,纵论天下。桌前两人对话,槽边两头驴子也定会交流一番陪伴名人的心得体会;只是交流了什么,人们听不懂。

诗人贾岛更是出了名的驴背诗人。他常常骑驴苦吟,有时过于投入,还会闹出交通事故。一个秋天,他看到冷风萧瑟,黄叶飘零,就信口吟出“落叶满长安”一句诗,感觉挺爽。接下来得琢磨出句啊,终于,他又吟出上联“秋风吹渭水”来,一时乐得手舞足蹈,得意忘“行”,竟然一驴撞上“市长”大人的车马,结果被拘留了一晚上。还有一次骑驴撞上了韩愈,韩大人非但没有难为他,还帮他改了一句诗,这就是著名的“推敲”一典。

与马相较,驴子地位低,它是落拓不得志的象征。因此,诗人一般是不把骑驴这种事情写进诗中的;即使偶有写入,也含有牢骚不满之意。像上文杜甫写骑驴就属于这种情况,宋代的陆游也发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牢骚。相反,骑马的事,诗人倒是很乐意写进诗中,李白诗中很难找到“驴”字,却有许多类似“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的潇洒诗句;贫寒一生的孟郊,高中进士后,立刻弃驴换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

大唐帝国繁荣富强,吸引了大量读书人出仕为官。多少有志之士为了求取功名,报效国家,四处奔波,骑驴穿梭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你可以想象,在名山大川中,在乡野小路上,在潺潺的溪水边,那些影影绰绰,由远而近的骑驴者中,说不定哪一位就是将来赫赫有名的人物呢。

有一句话叫做“离乱人不及太平犬”,由此推出,“太平驴”也应该很幸福的。如果一头“太平驴”能和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朝夕相处,偶尔还被写进诗中风光风光,那它岂不是幸福至极么?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