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文章 2019-07-21 06:36:35 1个回答   ()人看过

最近,如果说起电影,大家都不由的想起由范彬彬主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而《我不是潘金莲》争议也为这部电影达到很好的宣传。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篇一:

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是谁?潘金莲就是冯小刚现在的心态。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告诉世人。他就是潘金莲。他放荡、他不忠贞、他有顽固的一面、也有愤世嫉俗的一面。当他自己爽了以后,他不接受众人对他的唾骂。他一直喊冤,我冤枉啊!我为国家拍了唐山大地震、拍了1942.还拍了集结号,我是一个有品位的导演啊!其实他就是一坨翔。他和张艺谋陈凯歌一样都是自私无知的阻碍中国电影往前发展的顽固封建旧思想。

冯小刚说给他打工的都是些农民,说中国电影没有工业化。还要开办影视蓝翔鸡校。农民工给他去做场务摄影助理扛灯光,他觉得水平太差。处处不和自己的心意。让想农民工是自己肚子里面的蛔虫一样知道灯光应该打在那你。希望所有人都对他的电影艺术崇拜,其实他的剧本就是坨屎。以前的剧本是为了骗观众的钱,这次不这么想了。这次想完全不顾观众的感受,拍一个得金鸡终身成鸡奖。

这次把当下所有主流观众的喜好和审美都不顾了,反正我是大腕,我就要想拍什么拍什么,观众算了屁啊!我就是要回到《秋菊打官司》。我冯小刚拍了一辈子商业垃圾片,到头来拍《1942》艺术片你们不承认我是在搞艺术。这次我要玩纯艺术。除了明星演什么商业元素都不要,就是要重复《秋菊打官司》。不要跟什么当下有任何的对接,就是要让世人看看中国农村那些不进电影院的农民们有多愚昧无知。比较之下看看我冯小刚是多么的牛逼!哈哈!这个小说我还真看过。就是一部在文学界都是60岁左右的、只看报纸的人才会去读的文艺小品。在文艺界也是小众。之所以要拍它,完全是因为名人效应,就是因为这是大作家写的小说。

我喜好周星驰早期的喜剧如《喜剧之王》他你面的小人物是真实不做作的,演的是周星驰自己。再看这部《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是站在上帝的视角上去拍一个悲惨的演员。这个细皮嫩肉的演员用尽巩俐秋菊和赵薇《亲爱的》的表演套路,满脸写的都是“我要得奖!”“我要得奖!”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篇二: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原著小说的升华以及艺术化,从某种意义上看,这部电影也算作者电影。由于冯、刘两人多次合作,加上电影版《我不是潘金莲》是刘震云本人亲自担任编剧,所以忠于原著的程度很高,只是在部分情节以及事件讲述的顺序上作了少许调整,基本在故事精神与意义上完全统一。

为什么说电影版《我不是潘金莲》是原著小说的升华及艺术化呢?因为刘震云的文风其实很接底气,他基本是不雕饰语言的,在原著你根本看不到遣词造句的华美,结构简单、节奏明快,他是靠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塑造来吸引读者;而冯小刚拍出来的感觉不一样,同样的故事由不同的人来讲述果然截然不同(电影的旁白也是冯小刚),电影版大量圆方镜头里的画面看起来像是宋代山水画,故事则感觉像读一本清代讽刺小说,很多人物画面也是背面、侧面而非正面,很有意味。所以,一定程度上,冯小刚是把《我不是潘金莲》艺术化表现了。

看完电影,估计很多就算没读过原著的观众,也会联想到晚清谴责小说李伯元著的《官场现形记》。在我看来,《我不是潘金莲》的确是一场中国官场生态的白描,但充其量也就是个迂回版的《官场现形记》。两者相同的是寓庄于谐、嬉笑怒骂成文章,不同的是《官》是非常现实主义地尖锐抨击、暴露官场的黑暗,《金》还是属于荒诞对付荒诞的表现模式,更多引领大家去思考。反而,我个人觉得《我不是潘金莲》电影版的感觉,更偏向同是清代名家吴敬梓所作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用鲁迅的话形容是“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回归电影本身,整部《我不是潘金莲》想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可以解读的东西也目不暇给。我暂从电影里不断提到的“大小”问题作为出发点去讨论一下,抛钻引玉,接下来估计会有更多精妙的解读出来:

主角与配角的“大小”。整部电影大部分故事篇幅都在说李雪莲,其他的八个男演员“众星捧月”,从县长到北京的“首长”,再加上法院和公安系统,围着她团团转。但故事最后说的却不是李雪莲,而是这些围绕在李雪莲身边而忙得团团转的官员们。其实也不是在说官员,而是在讲官场生态;想深点,其实也不是说官场,而是整个社会的荒诞。所谓主角其实是一个圆点,牵引出其他各个人物点,借由一个“大”的故事去看很多“小”的人物。

官与民的“大小”。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但在这部电影的确很明确地涉及了。看似官“大”民“小”,先不谈儒家思想“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官话。正如戏中所说“捡了芝麻掉了西瓜”,各级官员以为打发了一个农村妇女这样的一个“小麻烦”,没想到她居然上京告状,引来了“麻烦”;上访十年后,为了阻止继续告状,运用了“很大”的警力去找李雪莲这个“小人物”,然后最后却是因为一个意外才结束了一切......

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大小”。李雪莲在《我不是潘金莲》是符号式的人物,一个真实中透着荒诞的人,如果“秋菊打官司”是为了“要个说法”,但李雪莲纯属一个“刁民”,整个行为的动机都是为了一口气,“小白菜”“潘金莲”“窦娥”于一身。这样一个不懂法理、认死理的农村妇女置身一个以男性为话语主导的社会(整部电影基本没什么别的女性角色出现),其实是很“小”的。但正如《我不是潘金莲》终极海报中呈现的那样,《我不是潘金莲》中所有的男性角色,从法院、公安系统到县长、市长,都在围绕女主角李雪莲转,同样她也在他们之中周旋,她需要他们给她一个说法,他们也需要她不去告状。

圆方镜头在传统银幕的“大小”。冯小刚导演接受采访直言,圆形镜头是受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电影《妈咪》启发。在李雪莲所在的县城里及省市范围,电影使用的是圆形画幅;在北京的部分,使用1:1方形画幅;而在片尾部分,变为宽银幕画幅(国内近年继《山河故人》《刺客聂隐娘》后又一部多画幅电影)。方形画幅中的北京都市配合现代建筑的硬线条显得真实,而导演解释是因为北京是代表着权利和规则的地方;圆形镜头的南方乡村效仿宋代山水画,交代故事背景,更像读一本书,或听人说故事;最后的正常宽银幕画幅有点像“结案陈词”,泼了冷水后的“清醒”,说了一个认死理的故事后又告诉你“别太认真,这就是一笑话”。

听说在中国,小说审查尺度和电影审查不能比拟,因为看书的人始终少,看电影就不同了。所以小说写出来出版是一回事,电影拍出来上映又是另一回事。而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能把刘震云原著的风貌基本完整地放在电影里,还能全国公映,这不知道是冯导多年和电影总局博弈有所成,还是广电总局终于放条生路给国产电影,总之能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实属不易。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影评篇三:

最讽刺的往往最辛酸,最荒诞的往往是现实。本片对于人性剖析的很到位,血淋淋赤裸裸,众生百相被展现到入骨三分。作为一部回归现实之作,搞笑之中还带点悲伤,挖掘了很多社会上的潜规则和灰色地带。《我不是潘金莲》讲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堪称现代版官场现形记,黑色幽默版秋菊打官司。

冯小刚对于世俗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用幽默的方式去表达平民精神。《甲方乙方》的奇思妙想、《不见不散》的明快轻松、《一声叹息》的三角纠葛、《手机》的微妙两性。而《我不是潘金莲》则是荒诞辛酸,充斥着小人物悲喜,还是原来冯小刚的味道。

整部电影里,带给人最大惊喜的角色是范冰冰饰演的农村妇女李雪莲。从禁忌之恋《苹果》、青年迷茫《观音山》、心理自虐《二次曝光》、蓬勃青春《万物生长》到如今的《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不再仅仅是话题女星,不再仅仅是千娇百媚的尤物,而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演员。《万物生长》柳青这个角色很出彩,风情万种,诱惑力十足,范冰冰也算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角色,把那种熟女的味道演的丝丝入味,隔着电影屏幕,都能让人嗅到那股女人香。看一眼,都感觉能出水。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我不是潘金莲》中的李雪莲,她倔强,她拧巴,不服输,宁折不弯,就像一个斗士。她普通的在农村随处可见,却做了很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困难事情。官员眼里的小白菜,前夫嘴里的潘金莲,自己心里的窦娥,三者合成了李雪莲。举手投足都是戏,让人忘记了范冰冰,眼里只有李雪莲。

一条主线,是打官司。原是双方协议假离婚,老公反悔成了真离婚。李雪莲不忿前夫再婚,打官司告前夫假离婚。结果败诉,更加受了委屈。想上诉,法院院长敷衍她。拦县长的车告状,县长躲着她。去市里告状,市长派人带走她,结果下面拍错马屁,变成抓她去派出所。喝茶,多么讽刺又内涵的词语。官员们,只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小人物的命运,不被人注意。不由想起现实里,普通老百姓,在基层办事极难,各地方部门只会踢皮球。雪莲只能去北京告状,原本简单的小事,变成了复杂的大事件,这场蝴蝶效应,让市长、县长、院长都丢了官。范冰冰将这可怜、可悲、又坚强的女性,演绎的让人心生敬佩之情。看似荒诞,却反映了普通人,求仁不得仁,只能鱼死网破的悲哀现实。专业上访户,多少悲哀泪。

一条支线,是失败的感情。她遇到的男人,都不靠谱。前夫秦玉河违背协议,反而指责李雪莲婚前谈过恋爱,和他结婚的时候不是处女。当众侮辱说:“我看你是潘金莲。”为了这句话,她愤怒不已,纠结半生。找杀猪老胡帮忙复仇,老胡就想骗她啪啪啪,但提到正事就怂了。甚至连暗恋她20多年的初中同学赵大头,也非良人。目的不纯。说是爬黄山,回去就结婚。但打炮只为留住她,不让她上京告状。从而解决儿子的工作大难题,畜牧局临时工转正。与郭涛演撕逼对手戏时,冰冰演技极具爆发力,如同愤怒的豹子。人是愿意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还是仇人在一起?遇到的都是虚情假意,她走向绝望。不把自己洗刷明白,她活不下去。告状就是离开亲人,和仇人在一起。她感情完全破灭,只能走向告状之路。

一条暗线,是胎死腹中的孩子。两夫妻协议假离婚,分房子只是其次,他们想要二胎,但为了躲避计划生育。想多生孩子,只能假离婚。前夫违背诺言,雪莲气到不慎孩子流产。为了给孩子报仇,出这口恶气,她才打了20多年的官司。用母爱这个主题在结尾点睛,丰满了整个故事,升华了李雪莲的人物设置。也想起了之前大陆实行多年的强制计划生育政策,让无数人妻离子散,唏嘘不已。

圆形镜头让人产生极强的代入感,镜头如中国山水画般精致,天青色烟雨。方形镜头则展现了北京的规则,大气肃穆。景深、构图都很有特色。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几个配角都很出彩。张嘉译老干部做派十足,官腔打的各种666。可能是近几年影视里,最形象的一个老干部。大鹏攀关系那个包袱埋了半部电影,后面引出来时,笑点十足。而张译饰演的贾聪明,浑身都是戏。把一个官迷心窍,不折手段的货色,演的入骨三分。

电影主要在江西婺源拍摄,身为一个南方人,对于片中的方言对白,产生强烈代入感。结婚几十年的前院长夫妻,讲了夫妻相处之道,不是忍,而是一忍再忍,更是让人笑出声。全片原创段子很多,各种埋包袱玩梗,观众有时是微笑,有时是苦笑,有时则是会心一笑。

最懂冯小刚的作家,一个是王朔,另一个是刘震云。本片是继《甲方乙方》、《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之后,冯小刚刘震云的再次合作。几年前,我参加一个电影沙龙,刘震云先生在现场,有幸问他原作与改编电影的关系。刘震云对于自己的作品改编,曾谦虚的表示:“我是个养猫的人,经常有喜欢画老虎的人,看我的猫养得好,跑来借我的猫,照着去画老虎。”几年后,看过《我不是潘金莲》原小说和电影。原作本就不错,改成电影后更有韵味,这分明是按虎画虎,形神兼备。刘震云原著牵扯到上访题材,比较敏感。冯小刚能拍出来,真不容易。走钢索的人,在刀尖上跳舞。荒诞戏里说现实,笑谈人生辛酸事。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