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学术论文读后感

文章 2019-07-21 06:47:58 1个回答   ()人看过

篇一:学术论文读后感

我读的论文题目是《Progressive authentication: deciding when to authenticate on mobile phones》,这是一篇由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论文,发表在USENIX会议上。

该篇论文综合论述了近年来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新发展,并对当前手机认证方法的安全性和方便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论文中指出传统的验证方法并不符合大部分手机用户的需要,只用更加智能化的手段才是未来手机行业的发展趋势。该论文观点鲜明,论证清晰有力,论据充分可靠,数据准确,资料详实,文献综述丰富而规范,其中论文关于手机安全验证的方方面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新的见解。下面简单介绍如下:

一、安全性和可用性

论文对当前使用手机人群的满意度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发现有超过60%的手机用户不会再手机上使用PIN。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用户觉得该验证方法过于麻烦,另一方面也说明用户对自身手机的安全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文中提到“All-or-nothing”的验证方式,即或者全部验证,或者全部不验证,这也正是当前大多数手机的验证方法,该方式也不能满足人们对安全性和可用性的需求。 本文提到的验证技术对手机行业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验证方法,而是综合分析当前所有的验证方式后得到的一个结论:何时验证以及对何种应用进行验证。这正是该篇论文的意义所在,希望可以对手机验证技术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使用户方便使用,这不仅是手机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所有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因此也可以相应的借鉴该论文中的观点和理论。

二、多层验证

在文中,提到了多层验证的概念,即对于不同的手机应用,提供不同的验证级别。例如:对于游戏、天气等应用来说,可以对所有人进行开放,只要拿到手机就可以打开这些应用,也不会对手机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对于短信、电话、邮件等这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应用,则应该设为私有的,当需要使用时,需要进行一部分的验证;而对于银行账户等涉及安全和财产方面的应用时,则应该给予最大的保密权限。

对于不同的验证级别,每一个使用该手机的用户的权限都是不太相同的。手机所有者在被系统识别为可信之后,可以方便的使用系统中所有或者大部分的手机应用,而无需进行验证。对于那些初次使用手机的人来说,系统并不能识别他们的可信度,因此只能使用公开的手机应用,如果想要打开私有的或保密的应用,则需要其他的验证方法。

该方案的提出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大幅度方便用户的操作,已经超越了原有的“All-or-nothing”验证方式。

三、实验结果

论文对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该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在手机上安装多种类型的传感器,用于采集可信用户的各种数据。例如:温度传感器可以采集用户的体温;声音传感器可以再用户打电话时逐步采集用户的声音特征;视频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的生理特征等等。另外,文中还提到了一种新型的验证方式,即设备间的验证。在用户的多个电子设备(如PC、Pad和手机)中通过蓝牙建立连接,当手机在使用时,可以自动的检测周围是否存在这些已经连接的设备。如果系统发现无法连接到其他设备时,将会提高手机的安全级别,用户需要使用涉及隐私的手机应用时,将会需要更多的身份验证。

实验的目标有以下四点:1、减少验证开销2、寻找安全性和便利性的折中3、对模型的安全性进行高低不同的推理逻辑4、很少的能量消耗。在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文中提到了FR(False Rejection)和FA(False Authentication)两个概念,即概率统计中“弃真”和“纳假”。FR表示一个合法的用户被不正确的要求身份验证的概率,而FA表示一个不合法的用户没有被验证的概率。在实验中,作者自定义了一个变量R,当R越高时,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便利性,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A;当R越低时,表明用户需要更高的安全性,这也会导致更多的FR。

论文通过实验最终证明该验证技术可以满足用户安全性和便利性的需求。对于银行账户等安全性级别要求高的应用来说,FA的比率一直为0,即绝不会出现非法用户不经过验证即使用这些应用的情况;而FR的比率一直在96%以上,即对于一个合法用户,随着R的升高,被错误的要求验证的概率并没有明显的降低。

在论文最后,用实际的数据表明该技术消耗的能量很低,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这也为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读过该论文后,使我不仅了解了手机验证领域的一些知识,而且也学习到了一篇经典论文的脉络结构应该如何组织。这两篇论文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采用了递进式的分析结构,逻辑性强,文笔流畅,表达清晰,重点突出。文章格式相当的符合学术规范,反映了作者很强的科研能力。

另外,通过读这篇论文,也使我认识和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手机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相当的辉煌。但是伴随着事物的发展也会相应的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我们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要想着一蹴而就。

2、科研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3、任何技术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在论文中提到了很多新兴的手机验证技术,这些技术都各有所长,但却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缺点,取长补短,才能促进手机验证领域的更好更快发展。

4、手机验证行业的价值。手机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验证技术的空前繁荣,但危害手机安全性的事件也在不断发送,手机安全验证的形势是严峻的。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只有如此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供用户使用。

总之,正如一句名言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相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我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自身修养,尽量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篇二:文献读后感

在大三下学期的教育技能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口语、体态语、导课、提问以及结课等一系列教学技能。其中,教学语言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语言是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它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化学学科,教学语言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通过阅读文献《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我也谈一谈自己在化学教学语言运用中的几点体会。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而且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李新发在《中学化学教学语言的特点及其运用的要求》中说,它既要研究化学基础理论、化学基本概念,又要从微观探讨元素化合物,并且在学习、研究和探讨化学知识时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学科呈现出明显的严谨性、抽象性、发展性、实验性等特征,作为传授化学知识的化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必然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趣味性等特点。

1.科学性:语言、词句和化学术语准确严密。

化学知识贴近生活,所以我们在表达时常常不注意它的规范运用,而且作为刚刚接触化学教育的师范生来说,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的转变,自己的不规范语言的使用很可能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语言的科学性也是必须注意的一点。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些读音,《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中总结如下:

其次,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学语言的表达化学用语要规范,在文章中,作者也指出了很多化学用语不规范的表达:

(1)缺少限制条件,比如“水的熔点是0℃”,“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在标准大气压强下,水的熔点是0℃”,“通常情况下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如果直接说,则缺少了限制会出现科学性上的不严密。

(2).描述不准确,比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的现象是生成了铜和二氧化碳”,正确的表达应该是“木炭还原氧化铜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因为现象是观察到的,它和结论是有区别的。

(3).描述出现知识错误,例如,“食盐不能导电”,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干燥的食盐晶体不能导电”。

(4).描述不规范,例如“向硫酸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充分振荡??”,正确描述应该是“取少量硫酸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充分振荡??”。在学习过程中,我还注意了一些其他经常表达不规范的实例,比如,浓盐酸敞口于空气中生成的“白雾”,不说“白烟”;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烟”,不说“白雾”;在比较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单质的化学活泼性、键的极性、共轭效应、诱导效应时说“强弱”不说“大小”等。出现诸如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或不注意语言科学表达。把“振荡”说成“晃一晃”,把化学方程式中“→”或“=”说成“等于”,把化学方程式中“+”说成“某加某”等。把氯化氢说成盐酸等。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我经常听到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样的叙述,但事实上应该是“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去掉了 “一般”二字就造成了科学性上的不严密,因为镁、钾、钠等活泼金属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只不过由于学习上的阶段性,当时还未学习镁、钾、钠等金属。在给自己一个教师定位后,我认识到,化学教学语言中,任何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和不正确地引用化学术语,都会导致科学上的错误。所以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

2.启发性:善于激疑,巧于解惑。

中学化学教学的内容是基本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内容是比较经典的定律、规律等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简单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往往是条条框框,老师也经常要求学生,要学好就得死记硬背,有时学生表现出不知为什么要学化学,学化学有什么作用。所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学好化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学会通过设问、提问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练习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在《谈化学教学语言的运用规范 》一文中,作者举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对同学们提出疑问的实例来说明化学语言的启发性,在其他的课节学习里,我们也应充分利用语言的启发性来使学生进行思考。例如讲了可燃物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之后,让学生想出两种灭火的方法。再如:当学习了铁的化学性质,知道了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在干燥的空气里很难跟氧气化合,但在湿的空气里很容易生锈;铁还很容易跟酸溶液反应,跟硫酸铜等盐溶液反应,让学生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铁制品、延长它的寿命,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本上有关钢铁防锈的措施。

3.教育性:切合时宜,恰到好处。

我对作者在化学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这一方面的描述有这样的见解。化学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给学生传递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传递化学正能量,以达到教学标准中所要求的“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多讲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多位学生普及化学史的知识,如在学习“空气”时教师可以介绍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卡文迪许等化学家对空气组成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从中看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在学习“纯碱碳酸钠”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介绍我国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成就侯氏制碱法以使学生感受到他拳拳的爱国之情。在学习原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介绍道尔顿、阿伏伽德罗、汤姆生、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理论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4.趣味性:寓庄于谐,活跃气氛

化学知识的学习有时候是枯燥乏味的,教师要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提起兴趣。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那是十分可贵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教师可以在在教学中用名句、故事、诗歌、顺口溜、谜语和歇后语等方式,可以创造语言情趣,激起共鸣,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学生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引课与结课过程中,语言的趣味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要注意讲解语的趣味性,比如运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来使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概念。如描述分子间有间隔时,就可用把黄豆粒和芝麻料各装满一碗,相混合后,就不能

再装满原来的两只碗了,这是因为它们互相挤占了空隙,使体积小于两体积之和。或者说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让10亿人按每分钟数100个的速度日夜不停的去数,要3万年才能数完。

教学语言的正确规范使用是需要练习和学习的,我们准教师应该充分做好职前的准备,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只有当自己有一桶水的时候,才能给学生一碗水。其次,我们还要多多练习,通过长期的积累,练就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功。最后,在正确表达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去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性,研究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