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爱国

文章 2019-07-21 06:55:52 1个回答   ()人看过

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改变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爱国一

父亲的信仰

“从出生到死亡,你的人生就是场摔角赛。”

影片中,阿米尔.汗饰演的辛格是一位一直都有着“为印度赢得一枚世界级金牌”梦想的摔跤手,迫于生活的无奈而放弃了摔跤,原本把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的他,不料被命运捉弄,却连续生了四个女儿。就在他将要放弃希望的时候,偶然发现吉塔和巴比塔有摔跤的天赋。于是,辛格逼迫姐妹俩练习摔跤,狠心地剥夺了女孩子应该有的童年。

为了让她们能够更好的训练,父亲不顾她们的苦苦哀求,果断把她们的长发剪成了板寸。

辛格的这种做法像极了,中国传统思想里的“子承父业”!完全不理会孩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一生追逐梦想而不得的希望,全然强加于自己的下一代身上。这就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

后来,姐们俩费尽心思逃脱训练,偷偷去参加好友的婚礼。忍不住和好友新娘子倾述父亲的专横与训练的辛苦,开始一言不发的新娘,突然却哭着说羡慕她们能够拥有这样的好父亲。

“他为你们遮风挡雨,抵抗全世界,默默的忍耐你们闹脾气,为什么?为了让你们俩有将来…有本人的人生。”

而新娘的父亲从小就只让她做家务,等她满14岁就匆匆将她嫁给一个从未谋面的男人,而接下来她的命运就是,与炉灶和扫把相依为命......

女性地位

姐妹俩不是在追逐人生前途阶段被父亲逼着去摔跤的,而是在成为童养媳之前被父亲拯救了。

在现实生活中,印度农村的女性地位普遍都不高。在全村人都把女性当作传宗接代工具来看待的时候,辛格力排众议,甚至不惜为了她们与全世界对抗,将她们从“深渊”中解救出来。

“别理睬别人闲言闲语,昔日随他们,让他们说吧,你的时机将会到来,再来证明本人。”

吉塔和巴比塔由开始与父亲的对抗转变为了衷心接受。与其说是为了父亲的冠军梦,不如说是为了改变女性注定的宿命。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爱国二

近期上映了一部电影叫《摔跤吧,爸爸》一部印度片,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对摔跤界的关注!

主人公爸爸是以为印度全国摔跤冠军,一生的追求梦想就是成为全世界的摔跤冠军。因为政府对摔跤其实不是太关注,所有的经费都很少,而且印度人像他那个阶层的人,没有富裕的钱来支持他的梦想,随着年龄的日益增大,身体发福,他就把他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可是他的妻子生的是女,村里许多老人就纷纷出主意,到最后妻子临产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了,结果很意外他的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儿,而且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好像就连上帝也在捉弄他,想要让他放弃这个梦想,确实他把梦想藏在了内心,直到有一天有人找上门来说他的女儿给男孩打架还把男孩打的遍体鳞伤,这燃起了他熄灭好久的希望。

他开始训练他的女儿成为摔跤手,起初女儿们以为只是惩罚她们打架,但是慢慢的她们发现原来是父亲把他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她们身上,开始她们抱怨他把他们当成他的愿望而不是遵循他自己的意愿,心里痛恨父亲,所以做出一系列的方式和父亲展开了自我保卫战,但是直到有一次她们认识到,自己的父亲不仅仅为了他自己而且还为了她们的未来,她们偷偷去参加一个印度女子的婚礼,按照风俗印度女子一到十四岁就被嫁为人妇,而且自己的丈夫素未谋面,听到那个女子的诉说,她们从那天开始又认认真真的开始练习摔跤,父亲带她们去参加摔跤和男孩子摔跤,在印度人来看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第一次失败了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女子摔跤的关注,后来在父亲一手培育下她一步一步的走向印度人民的视野,后来女孩长大了进入国家训练营,可是成绩却一落千丈,她认为父亲的教的技术都落后了,只是听教练的话,而教练鼠目寸光,她一步步的落后,而且和父亲关系僵硬,直到大赛的前一天,她在妹妹的说服下和父亲通电话,父亲费劲各种方法帮她恢复原来的成绩和技巧,最后她获得了世界女子摔跤冠军,打破了这个印度从未走进世界比赛的魔咒。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苍老也遍布了他的脸,在世界的注视下,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爱国三

一开始想去看这部片子是听说其中的演员阿米尔·汗为了完美诠释剧中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这一角色做了非常励志醒人的行为:先是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随后舍弃化妆特技,在短时间内增肥28公斤,以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体重97公斤,俨然一位大腹便便的中年胖子。

最后为了贴合该角色29岁摔跤手生涯黄金时期的体型,用五个月的时间,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不仅减掉了25公斤的赘肉,更学习摔跤技巧,练出了拥有八块腹肌的魔鬼身材。

在演艺圈为拍戏增肥减肥的都有,但是增重且随后又减重这么多的也是很罕见的。

抱着对演员的敬畏之心去了电影院……

电影情节一点也不辜负我投入的45元,而且真的非常超值!!这部影片乍看起来是一个专制的父亲将自己的理想强制压于子女身上,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但是从更广大层面,从印度当地的等级制度而言,这显然微不足道。

在影片里借助一位14岁的新娘口吻描述了当地妇女的悲惨生活:自小与锅碗瓢盆为伍,待稍长便被送给陌生的男人为妻,只为减少家里的支出。

这种完全无自由无地位的状况,是所有当地妇女的悲哀,逆来顺受早已习惯,也恰恰因为如此,为辛格一开始对两位女儿的训练(在女儿眼里即惩罚)打造了良好的开始。

当然坚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举动,顶着身边所有认识人的嘲讽的眼光,压力是非常大的,父爱如山,大爱无疆。

为国争光,这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父亲自小对两闺女的谆谆教导,成功的将梦想与荣誉传达给了下一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辛格带着他的两个女儿成功的走到了最后,打造了印度历史上第一名摔跤金牌者——贝塔,一个印度小村庄里走出的姑娘。

从感性角度来看,剧中有无数个亮点感动和感染了我,喜剧效应加理念传达,衔接十分自然。

在这主要说3点。

第一点:梦想

这个梦想不仅仅是辛格的想要为国家争得金牌的梦想,更是其想要两个女儿打破常规,蜕变当地妇女状况,走出小村庄实现更多自我的梦想,在决赛前夕,辛格对贝塔指出,这次决赛的成功不仅代表着个人,更是要证明给那些瞧不起女孩的人看,女孩也是有能力的。

可以说第二个梦想是老天安排的(毕竟连生四胎都是女孩~~),但辛格能打破传统,由小梦想转为更深层次的梦想,这种远见与格局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第二点:父爱

剧中关于父爱的描写是最最感人的地方。

中年的辛格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非常专横的父亲,强迫自己的两个女儿脱掉花裙,剪掉头发,每日晨起锻炼,练习摔跤,完全不符合当地女子的教养。

但是为了女儿营养跟上,舍下老脸与卖鸡商贩讲价,为了有一个合格的摔跤毯,与体育局人员谈判碰了一鼻子灰,为了能让女儿可以参加当地的稍正规的摔跤赛,千里迢迢还差点被赶出门外……这是一个非常自傲的人为了可以给女儿提供极好的条件作出的各种让步,碰了无数的钉子,也接受了无数的鄙视与讽刺,但是他对于女儿的要求只有认真训练与鼓励,外界的压力从未发泄在孩子身上,也从未中断其对两个女儿的期望。

中年辛格的父爱是感染,老年辛格的父爱是感人。

首先一个造型一看就让人莫名想起了家里的父亲,霜染鬓发,父亲一辈子对我们的关爱。

其次老年的辛格,一辈子的骄傲,却因为条件的限制,失去对大女儿贝塔的管控,看着她逐步走上弯路无能为力的悲哀,在每次其流露的愤怒无奈落寞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女儿失败了,不是责骂其为何不听劝,而更多的是鼓励与自责。

为了女儿的比赛,孤身一人(虽然带了个侄子)住在学校附近,指导女儿训练,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和自尊,一个迈入暮年的老人,在学校领导面前祈求女儿的学习资格,自我批评的无力与心酸无人可体会(自己还没有任何真正过错的情况下)。

这让我想到了超级演说家崔万志《不抱怨靠自己》中父亲为了让自己可以在学校念书给学校领导下跪的那个情节,作为一位女性同胞,更作为一位不算成熟的心高气傲的自己,以前的我的确无法理解这种行为,但现在我也开始逐渐理解了“忍一时风平浪静”的意义。

人的这一生,每一个举动,没有必要过多计较得与失,远大的目标与卓越的格局会指引我们的前进的道路。

第三点:坚持

要说坚持,这部剧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这一点。

从生孩子追求男孩(一下生了四胎)到不顾妻子朋友的反对培养自己的女儿成为摔跤手,从一贯要求孩子认真学子自己所教到一路指引贝塔在比赛中的表现(即使被学校驱逐也不放弃指导),这种近乎顽固的、不畏他人异样眼光、放弃骄傲的坚持的精神,是十分令人钦佩的。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不畏他人异样眼光不为他人所扰的又有几人,就拿现今的保险行业来说,很多人听了保险就拒绝,却从未涉足,从未给予机会去了解,与那些个一开始说不可能、说辛格疯了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放弃一时的自尊与骄傲成就更伟大的理想,这种卓越的牺牲又有几人可以毫无犹豫的去执行?自尊是自己给自己的,骄傲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他人的吹捧仅是一种表面形式,塑造强大的内在自己,那是真成功!

从理性角度来看,这部剧的优点在于真实。

没有炫酷的特效,人设对比十分自然,没有抬高也没有贬低,与现实十分贴合,整部剧的进展也十分具有逻辑性,衔接十分自然,以第三口吻讲述故事的模式,贯穿首末。

主角间的矛盾由第三方一语道破,没有妥协没有夸张的感情戏,在励志过程中,人设的幽默风趣、高冷自信的表现,比赛过程中紧张压迫的渲染为整部剧添砖加瓦。

人物造型也是非常的成功。

总体而言,这部剧给我的感触太多,还需慢慢体会,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十分感性的励志片,没有炫酷的技巧,唯有真实。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