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700字

文章 2019-07-21 07:03:05 1个回答   ()人看过

看了《摔跤吧!爸爸》,很多人看完都很感动的落泪了,甚至跟着里面的角色一起呐喊。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700字一

近期上映了一部电影叫《摔跤吧,爸爸》一部印度片,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尤其是对摔跤界的关注!

主人公爸爸是以为印度全国摔跤冠军,一生的追求梦想就是成为全世界的摔跤冠军。因为政府对摔跤其实不是太关注,所有的经费都很少,而且印度人像他那个阶层的人,没有富裕的钱来支持他的梦想,随着年龄的日益增大,身体发福,他就把他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身上,可是他的妻子生的是女,村里许多老人就纷纷出主意,到最后妻子临产的时候,全村的人都来了,结果很意外他的妻子又生了一个女儿,而且接连生了四个女儿,好像就连上帝也在捉弄他,想要让他放弃这个梦想,确实他把梦想藏在了内心,直到有一天有人找上门来说他的女儿给男孩打架还把男孩打的遍体鳞伤,这燃起了他熄灭好久的希望。

他开始训练他的女儿成为摔跤手,起初女儿们以为只是惩罚她们打架,但是慢慢的她们发现原来是父亲把他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她们身上,开始她们抱怨他把他们当成他的愿望而不是遵循他自己的意愿,心里痛恨父亲,所以做出一系列的方式和父亲展开了自我保卫战,但是直到有一次她们认识到,自己的父亲不仅仅为了他自己而且还为了她们的未来,她们偷偷去参加一个印度女子的婚礼,按照风俗印度女子一到十四岁就被嫁为人妇,而且自己的丈夫素未谋面,听到那个女子的诉说,她们从那天开始又认认真真的开始练习摔跤,父亲带她们去参加摔跤和男孩子摔跤,在印度人来看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第一次失败了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女子摔跤的关注,后来在父亲一手培育下她一步一步的走向印度人民的视野,后来女孩长大了进入国家训练营,可是成绩却一落千丈,她认为父亲的教的技术都落后了,只是听教练的话,而教练鼠目寸光,她一步步的落后,而且和父亲关系僵硬,直到大赛的前一天,她在妹妹的说服下和父亲通电话,父亲费劲各种方法帮她恢复原来的成绩和技巧,最后她获得了世界女子摔跤冠军,打破了这个印度从未走进世界比赛的魔咒。

父亲的愿望实现了,苍老也遍布了他的脸,在世界的注视下,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700字二

《摔跤吧!爸爸》自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公映以来,截至2017年1月10日,在印度本土已获得34.5亿卢比的国内票房(约合3.5亿元人民币),该片在英国、美国、荷兰、挪威、巴基斯坦等地的海外票房目前也已累积至2640万美元。2017年5月5日开始在内地公映,在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击败同期上映的《银河护卫队2》,累计票房已达5.4亿,打破了阿米尔·汗的另一部作品《我的个神啊》所创下的票房纪录,登顶宝莱坞电影历史票房榜首,并就此创下印度电影在内地最高票房纪录。

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励志电影并没有太多大片所具备的能够吸引人眼球的元素和亮点,那么缘何走红?

《摔跤吧!爸爸》讲述了前印度国家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能有个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摔跤世界大赛冠军,可造化弄人让他接连生了四个女儿。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了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努力训练两个女儿,期间经历了重重困难险阻,最终梦想成真,大女儿吉塔成了印度历史上首位在世界大赛中荣获冠军的女子摔跤运动员。

影片虽然是一部传记性质的纪实影片,但情节和叙事手法并不死板,始终用辛格侄子奥姆卡尔的视角来叙述事件的进展,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呼应,既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叙事手法简洁明快,话题沉重但演绎幽默诙谐,既有让人开怀捧腹的笑点,也有让人感动同情的泪点。

退役后做了一个小文员的爸爸拿到摔跤世界冠军的梦想一直都在,工作之余在一次摔跤大赛的电视现场音背景下,与当地人高马大的业余冠军同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摔跤比赛,身材壮硕的爸爸轻松战胜对手,当对手服输后作为恭维,说他战胜了这里的冠军,爸爸骄傲的回答,你不丢人,你输给了一位全国冠军。

摔跤运动员收入低微,无法养活家室,爸爸被迫退役,当了一名小文员,他为了生活放弃了梦想。自己无法实现世界冠军梦,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可各种秘方都用过之后,依然只得到了四个女儿。正当他打算向命运屈服的时候,他的两个女儿在一次斗殴中把几个挑衅的小伙子打得鼻青脸肿上门告状,他才发现了她俩的摔跤天赋,从此开始了对她俩的魔鬼训练。

吉塔和芭比塔却并不喜欢这种严苛的训练方式,女孩子的天性让她们更喜欢漂亮的衣服和发型,喜欢欢快的舞蹈和歌曲,而不是一身臭汗的晨起训练,和在泥地上跟一群男孩子摸爬滚打的艰辛。更让她们无法接受的,是村民和同学们对她们的冷嘲热讽,这让她们感到自己很另类。因为在一个男权主义横行的国度里,女孩子抛头露面从事这么野蛮的一项运动是很丢脸的一件事。

她俩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去偷懒,逃避训练,当爸爸发现这一切之后,毅然决定辞去工作专职训练两姐妹,并强制剪去了姐妹俩的长发。经过跟妈妈的谈心,两姐妹明白了爸爸对她们的期望和关爱,姐妹俩决定不再偷懒,努力帮助爸爸实现他未竟的国际比赛冠军梦。

尽管姐妹俩很有天赋,她们的训练也十分刻苦,进步神速,但印度的国情决定了女子摔跤并不是一项主流运动,她们只能让爸爸去努力说服赛事主办方,通过各种手段允许她们从低级别比赛打起,一步步成长,大女儿吉塔最终顺利拿到了全国冠军,并获得了进国家体育学院深造的机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从闭塞的小乡村里走出来的吉塔慢慢被花花世界里的各种诱惑所吸引,对训练和比赛变得不是那么专注,而她的教练更是固执自负,对她进行了洗脑,让她摒弃所有她爸爸对她的训练理念,从头开始接受他的一套所谓的先进的训练比赛理念。吉塔从开始的抵触到此后慢慢的接受,并在一次回家探亲的时候因为这些观念的差异跟爸爸起了正面冲突,并在一场父女之间的比赛中战胜了曾经在自己心目中战神一般高大的父亲,从此更加坚信教练传授的摔跤理论的正确性,并就此跟爸爸决裂。

留起了长发,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吉塔在国内比赛中依然所向披靡,但在数次国际比赛中都早早铩羽而归,她渐渐发现自己的摔跤技术发展进入了一个难以攻克的瓶颈期。

跟吉塔决裂后,爸爸专心训练芭比塔,并最终把她也培养成一名全国冠军,并跟姐姐一样顺利进入国家体育学院深造。吉塔见到芭比塔十分高兴,领着她到处参观,餐厅,电视厅,各种休闲娱乐场所,就是不介绍她们的训练场,可当芭比塔开始提问在哪里训练的时候,吉塔脸上写满了扫兴和不耐烦。

芭比塔在晚上跟姐姐的一次深谈中,直言姐姐变了,变得对比赛和训练不够专注,对比赛结果也不像以前那样在乎了。芭比塔一语惊醒梦中人,让吉塔认识到自己遭遇瓶颈究竟是何原因。芭比塔劝吉塔跟爸爸和解,继续接受爸爸的训练,吉塔采纳了她的建议,并打电话跟爸爸道歉,当听到爸爸的声音后,电话两边都开始动情的哭泣,这一幕十分感人,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

爸爸原谅了吉塔,并跟侄子一起搬到国家体育学院附近租住,开始了对姐俩的秘密特训。在父亲的调教下,吉塔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端正了训练态度,重新剪短了头发,开始在训练比赛中表现出不一样的竞技状态。最终教练发现了父女间的秘密,并向学院领导举报,要求开除这对叛逆的弟子。

关键时刻,父亲再次挺身而出,在主动承认错误的同时,还亮出了两个孩子在参加摔跤训练后获得的所有荣誉,原来她们在成长道路上所获得的每一次奖励,包括一些比赛的奖金,爸爸都精心收藏在一本相册里,这本相册记录了她们一步步迈向成功的艰难历程。这同样是让人泪奔的一个场景,场面十分煽情。

这份煽情也打动了学校董事会,他们一致裁定给姐妹俩一个机会,但也同时规定爸爸从此不能再踏进体育学院半步,姐俩也不能再继续私自接受来自爸爸的野路子训练。

英联邦运动会临近,在参加比赛的体重级别和比赛战术上,爸爸和教练的意见再次相左。为了让女儿不再次陷入迷茫,爸爸开始通过电话远程指挥姐俩训练,并将此前女儿参加国际比赛的所有录像都拿到一个录像厅里进行研究,用笔记本认真记录下每一个时间点内吉塔所犯的错误,然后把改进信息通过电话反馈给女儿,让吉塔受益匪浅。

印度是一个崇尚男权的国家,表面上看,这部片子的热映很大程度是因为这部片子的体裁触及到了这个敏感的体裁,有女权主义的印记。片中阿米尔汗也曾在决赛前亲口对吉塔说过这样的话题,告诉吉塔这一战的意义,她不光是为自己和父亲而战,更是为印度妇女权益而战,她的胜利,正是对那些包括自己在内的男权主义者的最大打击,是印度妇女获得尊重和自由的契机。

但实际上,整部片子中,贯穿始终的灵魂依然是阿米尔汗所塑造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大男子主义。从一开始他就表现出重男轻女的思想,当被迫接受自己得不到儿子的现实,并发现自己的两个女儿有摔跤天赋时,才无奈剑走偏锋,训练女儿去替自己实现梦想。违背女儿的意志强行安排好她们成长的道路,让她们无条件地执行自己的规划和训练,也同样表现出十足的大男子主义。虽然在影片的最后,爸爸有过一段关于为印度妇女谋取权益的对话,但因为此前的铺垫,让这种主题的表达显得苍白而牵强。

女孩子的柔弱和盲从与他的果敢和睿智形成鲜明对比,离开他的女儿变得一无是处,而他重新执掌教鞭后又让吉塔再次蜕变,登上事业顶峰,再次阐明了女人一无是处,男人永远是主心骨的观点。

综上所述,这部片子仍然是一部披着女权主义外衣的男性电影,是一部既搏出位吸眼球又充满俗套的宝莱坞商业电影。

影片中的煽情和励志元素很多,这也是吸引女性观众观影并引发共鸣的重要因素,在影片中或明快而动感十足,或诙谐而轻松流畅,或深情而催人泪下的伴奏音乐中,这些因素被无限放大。加上阿米尔汗强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气场和俊朗的外表,和从19岁到55岁几十年跨度的完美化妆和人物演绎,以及阿米尔汗先自毁形象的增重28公斤,此后又挥汗如雨,颇具传奇色彩的顺利减肥25公斤等励志花絮,让这部影片自上映之初便一直好评不断,这也是这部剧能够创造票房神话的基础。

笔者对于印度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和表情动作也十分感兴趣,比如用手去取食各种食物,蹩脚的英语,民间的摔跤和赌博,还有那弹簧玩偶般左右前后乱晃的脑袋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相信也会有少数观众会与笔者有同感,这种对于异域生活的神秘感,也是吸引外国人观影的一大因素。

影星+女权主义+励志煽情+异域风情,这就是这部影片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在,既然是一部宝莱坞商业片,那去看个热闹就好,大可不必像笔者这样矫情,非要从理论角度上辩证这部影片主题的真伪和是非,娱乐就是娱乐,要认真你就输了。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700字三

为什么十三亿人里竟然挑不出十一个好球员?对于中国国足,公众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更让人疑惑的是印度,这个人口达到十二亿的世界第二大国,至今只在奥运会上得到过一枚金牌。回顾一下看过的全球性的奥运比赛或者洲际的运动赛,从未有一个项目里有印度运动员的身影,这难道不更奇怪?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拍出了一部经典的体育电影,尽管摔跤并非一个重要的比赛项目。

一位父亲,曾经的全国摔跤冠军,为了实现自己为国争光的梦想,把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女儿身上。他的梦想看起来像个白日梦,因为不仅缺钱缺器材缺支持,也缺乏一个儿子。而男孩,被认为才是他梦想的最好载体。但他转换思路,把女儿看成梦想的希望,苛刻地培训她们。对于一个父亲而言,苛刻甚至还不够,简直可以说残忍。最终,他的梦想在女儿身上得以实现。到那时,他才放下教练的威仪,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说,你是我的骄傲。

体育赋予荣耀,励志是运动类电影常见的主题。较为有名的如,《卡特教练》、《光荣之路》。尽管观众在故事的开头就能轻易地猜出结尾,但仍然跟随电影的节奏心潮起伏。因为故事永远比说教有吸引力,冠军是汗水甚至失败浇灌的结果。电影里,女孩在摔跤场上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搏杀,让观者仿佛置身现场,为选手的表现而揪心。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关注摔跤比赛,也是第一次发觉这一比赛的魅力,哪怕是通过镜头。

体育不仅赋予荣耀,也赋予自由。美国的《卡特教练》《光荣之路》讲述的是黑人如何在篮球场上,用自己的天赋和技巧,赢得白人的尊重。《摔跤吧爸爸》则用女孩的故事,道出性别歧视并非牢不可破。在运动场上,种族和性别不可改变,但并非最为紧要,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临场发挥才是决定比赛的关键。社会性的歧视,在比赛结果面前不攻自破,被否定的弱者,因而获得了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也掌握了打破歧视束缚的武器。

这也说明,体育往往可以承载比赛果比运动精神更高贵的美好价值。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年的NBA比赛,凯尔特人队身高175的以赛亚托马斯,用得分证明职业篮球不只是长人们的专属游戏。曾经,科特迪瓦国家队在非洲杯上赢球之后,集体跪地向上帝祈祷国内对战双方能够放下武器。有个关于韩国队的传说则是,韩国队赴日比赛之前,总统曾亲自接见,交待队员说,赢不了对手就不要再回来了。印度的竞技体育尽管一塌糊涂,但如今,他们拍出了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想必也会激励那些被性别束缚的女孩子抛开禁锢,勇于追求自我实现。

可奇怪的是,作为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中国,我们并不缺优秀的运动员,也不缺奥运金牌,但为何没有优秀的体育电影呢?上述体育类电影的一个共通点是,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难道是我们缺乏好的体育故事?个人的观察是,所见所听身边专修体育的人,多数是成绩一般,靠体育可以考大学,今后没有个好饭碗,罕有“以体育为业”的人。对国人而言,或许是体育既不能带来荣耀,也赋予不了自由,不过是谋生的手段之一。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