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范文

文章 2019-07-21 07:06:31 1个回答   ()人看过

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爸爸在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女儿想办法创造机会的故事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范文一

为什么十三亿人里竟然挑不出十一个好球员?对于中国国足,公众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更让人疑惑的是印度,这个人口达到十二亿的世界第二大国,至今只在奥运会上得到过一枚金牌。回顾一下看过的全球性的奥运比赛或者洲际的运动赛,从未有一个项目里有印度运动员的身影,这难道不更奇怪?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拍出了一部经典的体育电影,尽管摔跤并非一个重要的比赛项目。

一位父亲,曾经的全国摔跤冠军,为了实现自己为国争光的梦想,把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女儿身上。他的梦想看起来像个白日梦,因为不仅缺钱缺器材缺支持,也缺乏一个儿子。而男孩,被认为才是他梦想的最好载体。但他转换思路,把女儿看成梦想的希望,苛刻地培训她们。对于一个父亲而言,苛刻甚至还不够,简直可以说残忍。最终,他的梦想在女儿身上得以实现。到那时,他才放下教练的威仪,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说,你是我的骄傲。

体育赋予荣耀,励志是运动类电影常见的主题。较为有名的如,《卡特教练》、《光荣之路》。尽管观众在故事的开头就能轻易地猜出结尾,但仍然跟随电影的节奏心潮起伏。因为故事永远比说教有吸引力,冠军是汗水甚至失败浇灌的结果。电影里,女孩在摔跤场上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搏杀,让观者仿佛置身现场,为选手的表现而揪心。对我而言,这是第一次关注摔跤比赛,也是第一次发觉这一比赛的魅力,哪怕是通过镜头。

体育不仅赋予荣耀,也赋予自由。美国的《卡特教练》《光荣之路》讲述的是黑人如何在篮球场上,用自己的天赋和技巧,赢得白人的尊重。《摔跤吧爸爸》则用女孩的故事,道出性别歧视并非牢不可破。在运动场上,种族和性别不可改变,但并非最为紧要,身体素质、运动技巧和临场发挥才是决定比赛的关键。社会性的歧视,在比赛结果面前不攻自破,被否定的弱者,因而获得了证明自己价值的方式,也掌握了打破歧视束缚的武器。

这也说明,体育往往可以承载比赛果比运动精神更高贵的美好价值。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今年的NBA比赛,凯尔特人队身高175的以赛亚托马斯,用得分证明职业篮球不只是长人们的专属游戏。曾经,科特迪瓦国家队在非洲杯上赢球之后,集体跪地向上帝祈祷国内对战双方能够放下武器。有个关于韩国队的传说则是,韩国队赴日比赛之前,总统曾亲自接见,交待队员说,赢不了对手就不要再回来了。印度的竞技体育尽管一塌糊涂,但如今,他们拍出了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想必也会激励那些被性别束缚的女孩子抛开禁锢,勇于追求自我实现。

可奇怪的是,作为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的中国,我们并不缺优秀的运动员,也不缺奥运金牌,但为何没有优秀的体育电影呢?上述体育类电影的一个共通点是,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难道是我们缺乏好的体育故事?个人的观察是,所见所听身边专修体育的人,多数是成绩一般,靠体育可以考大学,今后没有个好饭碗,罕有“以体育为业”的人。对国人而言,或许是体育既不能带来荣耀,也赋予不了自由,不过是谋生的手段之一。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范文二

忘记了上次写观后感是什么时候了,偶然想起是那时候老师安排的作业,各种要求,现在看来,也不算是荒废吧。

难得周末,又被浓罩在快要过年的氛围中,拉上窗帘,昨天晚上发现了一部精彩的片子,可能是盗版的吧,怀着可耻的心默默的打开。

想起了之前一些人的评论,和演员拍摄时候的采访花絮等等,说实话,至少今年对这部片子还是有期待的。虽然情节有些老套,但确实没有让我失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电影也是,每个人都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这和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有关,难说对错。

漂善良一直都在,坏也是。

片子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培养两个女儿摔跤手的故事。(注意,是女摔跤手,这点很重要因为这事在印度。)除了反应了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东西,起初的怀疑、嘲笑、风言风语等等,更多的反应了坚持、果敢、做自己。

当然,关于女权、坏的东西也有体现,你需要慢慢去发现,最让我影响深刻的一幕是冠军游行的时候,那些已经为人妇的妇女们的举止,很多东西,你说不清楚,只能去感受。很多东西,是文字不能替代的,你只能自己去感受,去发现。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尝尝短短的故事构成的,精彩与否可能你并不能决定,但有没有意义却是你说了算的(当然,这对于少部分的人来说,也是有些艰难的,但并不是没有机会)。

成长分为三个阶段:看见好的,看见坏的,相信好的并做自己的。默默向上游,作为一条鱼来说,这是我所有的意义。

最后,建议大家都看一下这部片子《摔跤吧,爸爸》,真的不错。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范文三

本周看的电影是昨天刚在国内上映的《摔跤吧,爸爸》,这个是我期待已久,米叔所演的。

我以前看电影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偶像的,只有喜欢的电影,但米叔(阿米尔汗)的出现让我喜欢了他,看过他两部电影后就去把他演过的都看了。

米叔,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夸张的可以说他一个人撑起了印度的电影业,他演过《三傻大闹宝莱坞》、《未知死亡》、《我滴个神啊》、《地球上的星星》等经典电影。

为什么喜欢他呢?

因为他的电影都是会带有一种批判讽刺性,健康,正能量,及社会中常见问题的反思,米叔的电影不多,但一出必是精品。

为了看这部电影,前天早早买好了电影票,然后去附件的电影院看,开始的时候,TMD居然是国语版,不是原版,当时买及了,没注意看,然后果断走了,打车去另一个电影院看原版的。

看电影的时候,觉得这一部没有之前的好了,难道米叔没觉得这种为了父母期望而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尊重女性的电影是好的吗?

之后了解到才发现错的人是我,我以自己所在的环境去理解印度的环境了。

印度的童婚比例高达47%,全世界每年有1500万女孩被父母用来换取聘金,印度政府1929年通过禁止童婚法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和18岁 ,均未奏效。根据联合国统计,妊娠和分娩并发症是发展中国家15至19岁少女死亡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印度里面贫困的地方,女孩们是没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只能14岁就嫁人,作为父母的一件商品,然后过着相夫教子的一生。

而阿米尔汗所演的爸爸,逼着自己的女儿成为摔跤选手,是让她们成为改变自己唯一的途径,当时看着真的觉得价值观不对啊,不是不对,而是没有办法。

想想自己小时候也是一样,被父母逼着学习,出去玩一会儿都被打骂,不要提什么尊重我们的选择,父母是农民,能提供给我什么选择呢?而我自己又知道什么选择呢?

我知道只有和一堆小孩各处玩,大一点就是玩电子游戏了,别说什么技能辅导班,对我来说根本就是奢望,所以我能改变自己的方式就是被父母逼着学习了。

还真的感谢父母,不然,现在回家后,看看小时候的玩伴,看看小学的同学,差别真的是挺大的。

当父母没有能力给我们选择的时候,逼着自己学习就是唯一的选择,况且电影中孩子的父亲还是一个专业的摔跤运动员,他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让她们远离不受自己控制的人生。

自己对这部电影还是没有跳出自己的局限认识,以自己碎片的认知去思考一个国家的认知,真的是管中窥豹。

米叔果然又演了一部好电影,可是米叔51岁了,希望今后还能看见米叔。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