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之死电影观后感

文章 2019-07-21 07:37:54 1个回答   ()人看过

“初唐四杰”是指高宗武后时期出现在文坛上“以文章名天下”的“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作家,其中,诗人王勃为“初唐四杰”之冠,而他的创作为后世留下很多的不朽的诗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电影王勃之死观后感,欢迎阅读!

王勃之死电影观后感篇一:

景色很美,

狱中被批衣与斗鸡斗,实是恶俗的大屈辱,但王勃没怎么反抗,而是低头配合。文人啊,很好地被奚落了。

杜镜是他的好友,在他被砍头前放每人风筝安慰他,真是可叹。

后来换帝大赦,苟且活下来。王勃送杜镜,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

离题下,海内网和天涯网应该并列繁荣才对,否则对不起这个好诗句

王勃有时候冒出“是我遗弃了世人,还是世人遗弃了我”,假哲学。

他很清楚看出自己以文取悦皇帝权贵,与优伶无异。

唐朝人都喜欢旋转着身子舞蹈么?

他竟然是为了拿作文优秀的赏金给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旧宫女“落霞”(这个女的打扮很像日本古代宫女,给我这种感觉,不知道是看了哪部电影留下的印象)去买药治病而去参赛。

来风时起帆,用得着那么夸张的镜头吗?很多船的样子很壮观的样子,其实只有一条船。

文史记载“一报”“再报”,体现得不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这么简单地化为与一个女子的感情,“秋水”还是指某船翁。王勃会这么简单就……他应该经历不少女人的。(恕我乱加猜测,因为才子一般都这样,而且片中胡姬在身边陪喝酒的场面也是有的)

曹达自杀,因王勃没沟通好?曹达亲人曹夫人要杀王勃,最后听王勃一句他是自杀的而放弃,这么简单?

曹夫人拿着剑匆匆离去,留下一句话:

“人世间,一切都是错。”好无聊的台词。就不说祈求神灵来风就来风了。(但你不能否认大多数古代人没办法的时候就这样的)

作曲不错的。

反映“初唐四杰”的片子不多,算是填空吧。

王勃之死电影观后感篇二:

我不吝给予此片再多的溢美之词,在国产片如此令人失望的前提下。你要说它是小制作,《赤壁》《孔子》之类的大片是大制作吧,那又怎么样呢?当然,你也可以挑剔它演员的演技稍显青涩,不够炉火纯青,甚至台词之中念错了字……但是这些无法掩盖它的锋芒,它让我们知道,原来中国除了曲意逢迎的商业大片,还是有好的片子好的剧本好的导演的。如果说国产片还有希望,《王勃之死》就是希望所在。

影片之中选取王勃的诗并加以发挥的总共有以下几处:《檄英王鸡》是开场,本是应酬敷衍的游戏之作,却落得一个挑拨离间的罪名,被逐出长安,从此彻底断了他的仕途之路。跟李白杜甫等等诗人一样,他的才华他的抱负,在上位者眼里不过是锦上添花的游戏,而他们不过跟优伶一样,是弄臣而已。区别只在于优伶卖的是自己的歌喉与舞技,而他卖的是自己的华采与辞章。

但是,憋屈的是命运,至少在写《檄英王鸡》时的王勃是肆意而昂扬的。他要醉卧,要磨墨,要打腹稿,种种姿态做足,不过是为了执笔的那一刹那,一挥而就。电影中,王勃获赐良驹,骑在马上,展袖飞扬的场景,有人说发挥得太过了,但是,却也是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你见识了什么叫意气风发,什么叫年少倾世。那是刚刚苏醒的大唐,她还无法宠溺得王勃如李太白那样纵横意气,也无法打磨得他如杜子美一般忧国忧民。但是,王勃就像大唐的第一个孩子,他见证了她的青涩与成长。他笔下的盛世华章,让大唐从此江山无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杜少府杜镜,也是一个妙人。王勃因收留官奴曹达下狱,他带了酒菜见他。引领他的狱卒跟他建议,哪里的棺材好,方便他收尸。磨刀霍霍的声音,听入耳中,让人寒毛都竖起来。那血竟然是斗鸡的血,用鸡血磨刀,据说杀气能一丝不漏。而监狱之中披头散发的王子安,正悠哉吟诗,面壁起舞。他从来都不需要观众,生命于他,亦是一场舞蹈,最好的观众永远是他自己。

文人(特别是诗人)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总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一厢情愿地想挑起社稷黎民的重担,用一支笔支撑起一个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天下。但是,电影中的王勃不是。他说,不是大唐需要我,是我们需要大唐。大唐需要的是凌烟阁上的名臣宿将。人间的诗篇从来都是天籁之音,他王勃,不过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笔而已。

王勃临刑前一夜,英王殿下封他为“威武大将军”,这大概是斗鸡当中最响亮的名号了。更何况,他还给王勃准备好了道具,鸡冠、鸡毛缀成的袍子,念他当年沾沾自喜的《檄英王鸡》,与鸡斗完了,还不忘赏他一把秕谷。太史公说,人间的侮辱,最不堪忍受莫过于宫刑。而英王的报复自然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别出心裁了。最后王勃但求一死的要求何其可笑而孱弱,生死不过是上位者的一句话,他何曾可以自己做主。

杜镜可当得上王勃的知己二字。王勃获刑,他不以眼泪,以美人相送;王勃遇赦,他比王勃还高兴,设宴款待。正如王勃所说的,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人世何其寂寞,但是若海内能存知己,即便是天涯相隔,亦如比邻在望。

《王勃之死》拍得极美,最美不过于落霞的出场。美人如花一水隔,江畔秋荻瑟瑟,他独自寻来,终于在一抬眸的瞬间,看见了她。并不是容颜姣好的美人,也早就过了诗酒正当年华的年纪。一个被贬黜长安的歌舞伎,让人很容易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何况,于他是初识,而她早就神往。王勃之才名倾天下,还有那一首为女子心声的《铜雀妓》:“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她早就记熟了,日日弹唱,才会有了争宠的罪名,才会有了他的因,她的果。

她说,那个人害了我一生,我却心里,再也放不下他。害人复又害己,他断笔为她,去滕王阁也是为她,于是有了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正如曹夫人所说,人世间,一切皆是错。如果不是王勃的一时意气收留曹达,曹达不会为了去除他的疑虑,以死相证;如果没有曹达之死,王勃也不会因此获罪,被送上断头台,获赦之后还招来了曹夫人的刺杀。

如果没有那一首《铜雀妓》,落霞不过是深宫之中,每年数着桃花开谢的女子;她不会被贬出长安,不会终日抑郁,不会在柳树上系桃花,求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而如果没有这一切,哪里来的《滕王阁序》,说到底,谁毁了谁的一生,谁成就了谁的一世?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一代又一代过去了,唐之后有宋,宋之后有元,元之后有明、清、民国……上位者成千上万,但王勃只有一个。

王勃之死电影观后感篇三: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电影频道看到一些片断,惊鸿一瞥中,竟给人心里一震的感觉。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仅是匆匆看了几眼,连片名都没有记下。

后来,通过上网和杂志,偶然知道了它的消息,我才知道,这是一部电视电影,名叫《王勃之死》。

几年间,电影频道曾多次重播,却总是擦肩而过。也一直很想看,可无论是网上还是碟市都毫无它的踪迹。后来知道,做为电视电影,它一直没有出过碟。

终于通过淘宝网购到了它的刻录版。就买了一张,回家开始看。

影片从王勃少年得志而身陷牢狱之灾,后偶遇秋水翁和落霞女,结下不结之缘。电影的高潮是赴滕王阁赋诗和作序,从画面和音乐上都进行了极致的渲染,完美地展现了“落霞也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极富感染力。后来王勃感叹人生无常,最终落入南海而死。

《王勃之死》情节并不复杂,但衔接自然,比比入扣。画面极其唯美,充满诗情画意。电影音乐更是出类拔萃,让美丽的故事更加动人。我一直在找它的原声音乐,可惜没能找到。

说到不足之处,窃以为结尾略显突兀,而且在服装和场景上完全可以更讲究一些。做为一部预算有限的电视电影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我这样挑剔恐怕是吹毛求疵了。

其实滕王阁我是去过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滕王阁其实并不怎么起眼,而且登楼后我看到的是一片象黄河一样混浊的长江(赣江?),远称不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看景不如听景。也许真正的美只在我们心里吧。

对于文人故事,我一直是喜欢的。我中学时曾经在家看过一部单本电视剧《藏书楼》,说的是明代藏书楼的故事,感觉很是不错。后来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我也很喜欢。我一直希望能出一系列文人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竹林七贤、陶渊明陆游、李煜、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实际上这样的题材还是有人看的,影视剧也不必都那么商业。只是这样的题材一定要短小精悍,如果拍成几十集的注水剧,就难免要加上许多无聊的情节,就没有味道了。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