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初一

文章 2019-07-21 10:03:17 1个回答   ()人看过

朗读者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受到观众的热捧。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初一一

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初一二

在《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相继走红后,央视综艺《朗读者》的开播可谓占尽了天时与地利。

一年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播出时,曲高和寡,反响寥寥;可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意外爆红,与挑头的《见字如面》一起,发出了呼唤人文类节目回归的“时代最强音”。人们用“清流”来形容此类节目,反衬出目前电视上综艺节目的喧闹和混浊,反映了观众内心对宁静与充盈的向往。中国电视节目,自有其生命周期与发展规律。不经历一段真人秀撕X与冲突的全方位轰炸,不感受一番空虚得要命的观后感,如《朗读者》这样的文化节目就不会如此水到渠成地走进大众视野焦点。

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现在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13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不过《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己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文化类节目要怎么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国外有作家朗读自己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面对听众朗读自己的新书。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后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己读一段。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首期的主题是“遇见”,邀请了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六组嘉宾来作朗读和分享。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素人,嘉宾类型丰富又有层次感。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濮存昕带着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故事而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来感谢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荣国威医生。别人对你的帮助,不是理所应当;在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不要事不关己。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之后上场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中国版“姜暮烟”,她远赴阿富汗进行医疗救助。从炮火中走来的蒋励和她的同行者们,共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ob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inthewind”),美国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阿甘正传》中珍妮在舞会上演唱的歌曲。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初一三

“朗读者”第三期麦家的朗读——致儿子的信,绝对催泪。麦家希望为大众代言,把自己特殊性的感受变成一种普遍性的感受,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男孩子的叛逆,是一种生命现象。关键是如何来面对。

如何解决男孩子的叛逆,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爸爸去哪儿。在很多漫画中,爸爸是没有脸的,或者只是一团云雾。孩子对爸爸的印象模糊不清,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是缺席的。但在孩子的不良印象中,爸爸却又是坚硬的。

孩子的成长,一定伴随着孩子和父亲的战争,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西方《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当她父亲出门的时候,将会被一根树枝把帽子碰下来。她一定要把那根树枝折下来,插在土里,长成一棵树,有一天这棵树上会飞来一只小鸟。

这段话意味着什么?

父亲的帽子是尊严和不可侵犯的,代表着父亲的权威形象。那个把父亲帽子碰到地上的树枝,于是有了象征意义。灰姑娘把这根曾经打倒父亲权威的树枝培养成一棵小树,并且吸引来一只小鸟。意味着一个人,唯有战胜父亲的权威,才能如小鸟一样,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是母教泛滥,父教缺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救他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这种宏大叙事的背后也有隐忧,如果司马光不是施救者,而是溺水者,而且旁边没有另一个救他的“司马光”。司马光究竟该怎样办?

我们历来都强调“他救教育”,很少关注到孩子们的“自救教育”。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首先得学会自救,其次才能救人,否则你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谁?

如何自救,做一个能够拯救他人的强者,往往需要我们的父亲。但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缺席了。我们的教育常常从美德出发,着眼于公德的弘扬,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何曾在乎过具体的人。比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舍身为公等等。“他救教育”固然重要,“自救教育”也必不可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母爱教育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与此相应的是,我们母教也大为兴盛;但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父亲的爱,以及与此相联的父教。

从传统教育中的严父慈母,一直到现在的父主外母主内,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孩子妈的事,父亲只管挣钱。只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母亲把孩子交给父亲来“执行家法”,要不然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父亲的事。

父亲扮演这种角色的尴尬,也使得父亲和孩子失去了天然的亲近感,避躲父亲成为一个趋势,贾宝玉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母亲教育孩子时,常常说,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爸爸了。这种教育,父亲其实并不在场,并基本上沦落为一个符号。可以说,父教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隐患。

不久前,孙云晓先生对“中美日韩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显示:高中生的首选倾诉对象中,中国父亲的排名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

对于这一结果,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只觉得十分有趣。我们的父亲不大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对孩子的要求却是最高的。这是典型的“小投入、大产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许他们是这样想的。“我负责挣好钱,你们负责读好书。”这两者就像是一个契约,一种交换,否则孩子就辜负了老子,就没有良心,就是不孝。

我们不妨和日本作个比较,日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普通人,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做非凡的人。中国的传统一向是不甘心平凡,这当然有积极意义,但非凡毕竟是极少数,僧多粥少,这就是矛盾所在。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阿德勒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无论缺少哪一个方面,孩子的成长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母亲之爱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怎样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也不应该助长孩子的依赖性。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鼓励孩子最终能够离开自己。

父亲的爱应该坚持某些原则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专横而粗暴。父爱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独立的健康的成长。

孩子婴幼儿时期,以母亲之爱为主,孩子感到安宁,温馨,安全和温暖,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和联系。到了小学阶段父母之爱,责任各半,感性和理性匹配,规训和教化同在。到了初高中阶段,母亲之爱的影响力逐步下降,父亲应该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但我们正是因为传统的思想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挤压,使得父教严重缺失,又因为男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得孩子人生教育中阳刚一面大为欠缺。这对孩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和谐的教育,应该是孩子在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的交融中成长,并在青春期,通过对父母权威人格的降低中,通过叛逆或者是打碎,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底座,然后健康地阳光地成长。

而我们应该乐于看见孩子们对我们的背叛,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必须。麦家曾经十几年没有叫过一声父亲,而他的孩子也十八年在和自己对抗。为了避免当初的那个宿命,麦家软下身段,用准备了18年的时间,给儿子写一封信。“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变得小心翼翼了,那不是因为惧怕,而只是因为爱。”

“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像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这是泰戈尔的诗歌:尽管有一点痛,但我们还是快乐。因为孩子走了,前程万里。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