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完整版

文章 2019-07-21 10:06:39 1个回答   ()人看过

《朗读者》是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热播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完整版一

“朗读者”第三期麦家的朗读——致儿子的信,绝对催泪。麦家希望为大众代言,把自己特殊性的感受变成一种普遍性的感受,他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男孩子的叛逆,是一种生命现象。关键是如何来面对。

如何解决男孩子的叛逆,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爸爸去哪儿。在很多漫画中,爸爸是没有脸的,或者只是一团云雾。孩子对爸爸的印象模糊不清,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是缺席的。但在孩子的不良印象中,爸爸却又是坚硬的。

孩子的成长,一定伴随着孩子和父亲的战争,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西方《灰姑娘》中,灰姑娘被告知,当她父亲出门的时候,将会被一根树枝把帽子碰下来。她一定要把那根树枝折下来,插在土里,长成一棵树,有一天这棵树上会飞来一只小鸟。

这段话意味着什么?

父亲的帽子是尊严和不可侵犯的,代表着父亲的权威形象。那个把父亲帽子碰到地上的树枝,于是有了象征意义。灰姑娘把这根曾经打倒父亲权威的树枝培养成一棵小树,并且吸引来一只小鸟。意味着一个人,唯有战胜父亲的权威,才能如小鸟一样,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的教育中,常常是母教泛滥,父教缺失。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沉着冷静,勇救他人的小英雄形象。然而,这种宏大叙事的背后也有隐忧,如果司马光不是施救者,而是溺水者,而且旁边没有另一个救他的“司马光”。司马光究竟该怎样办?

我们历来都强调“他救教育”,很少关注到孩子们的“自救教育”。然而更多的时候,是我们首先得学会自救,其次才能救人,否则你连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谁?

如何自救,做一个能够拯救他人的强者,往往需要我们的父亲。但父亲还是一如既往的缺席了。我们的教育常常从美德出发,着眼于公德的弘扬,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何曾在乎过具体的人。比如见义勇为、舍己救人、舍身为公等等。“他救教育”固然重要,“自救教育”也必不可少。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的母爱教育源远流长,蔚为大观,与此相应的是,我们母教也大为兴盛;但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父亲的爱,以及与此相联的父教。

从传统教育中的严父慈母,一直到现在的父主外母主内,孩子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孩子妈的事,父亲只管挣钱。只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母亲把孩子交给父亲来“执行家法”,要不然家庭教育基本上没有父亲的事。

父亲扮演这种角色的尴尬,也使得父亲和孩子失去了天然的亲近感,避躲父亲成为一个趋势,贾宝玉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母亲教育孩子时,常常说,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爸爸了。这种教育,父亲其实并不在场,并基本上沦落为一个符号。可以说,父教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隐患。

不久前,孙云晓先生对“中美日韩高中生的比较研究”显示:高中生的首选倾诉对象中,中国父亲的排名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

对于这一结果,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只觉得十分有趣。我们的父亲不大教育自己的孩子,但对孩子的要求却是最高的。这是典型的“小投入、大产出”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许他们是这样想的。“我负责挣好钱,你们负责读好书。”这两者就像是一个契约,一种交换,否则孩子就辜负了老子,就没有良心,就是不孝。

我们不妨和日本作个比较,日本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普通人,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做非凡的人。中国的传统一向是不甘心平凡,这当然有积极意义,但非凡毕竟是极少数,僧多粥少,这就是矛盾所在。

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阿德勒认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无论缺少哪一个方面,孩子的成长就是残缺的,不完整的。

母亲之爱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事,怎样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也不应该助长孩子的依赖性。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鼓励孩子最终能够离开自己。

父亲的爱应该坚持某些原则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专横而粗暴。父爱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独立的健康的成长。

孩子婴幼儿时期,以母亲之爱为主,孩子感到安宁,温馨,安全和温暖,建立起对世界的初步认知和联系。到了小学阶段父母之爱,责任各半,感性和理性匹配,规训和教化同在。到了初高中阶段,母亲之爱的影响力逐步下降,父亲应该承担主要的教育责任,但我们正是因为传统的思想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挤压,使得父教严重缺失,又因为男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得孩子人生教育中阳刚一面大为欠缺。这对孩子健康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发展极为不利。

和谐的教育,应该是孩子在母亲之爱和父亲之爱的交融中成长,并在青春期,通过对父母权威人格的降低中,通过叛逆或者是打碎,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价值底座,然后健康地阳光地成长。

而我们应该乐于看见孩子们对我们的背叛,这也是他们成长的必须。麦家曾经十几年没有叫过一声父亲,而他的孩子也十八年在和自己对抗。为了避免当初的那个宿命,麦家软下身段,用准备了18年的时间,给儿子写一封信。“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变得小心翼翼了,那不是因为惧怕,而只是因为爱。”

“孩子像河流一样唱着歌流去,冲破所有的堤坝。但是,父母却像山峰那样留在那里,忆念着,满怀依依之情。”

这是泰戈尔的诗歌:尽管有一点痛,但我们还是快乐。因为孩子走了,前程万里。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完整版二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完整版三

对于充斥满眼的娱乐与喧嚣,《朗读者》节目就像慢慢地翻开一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更无跌宕起伏的情节,随着董卿那亲切温和的语速,观众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静静欣赏着倾听着。此时,每个朗读者面带表情,所朗读篇章诗文、或唱首歌,都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感受所选,或轻淡细腻如和煦的春风、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拨动并滋润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是继诗词大会后,央视又一次在一套黄金时段,推出的一档由董卿主持的又一个好节目《朗读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没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视三套、于7点半进行的重播,感悟颇深。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先生、知名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文化领域的嘉宾,还有无国界医生、为妻子许下一个鲜花山谷的丈夫、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等人。他们所处不同行业,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梦想。

节目中,有董卿对嘉宾的采访,有嘉宾带着不同口音的朗读,扎扎实实地呈现出、如她给节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档节目跟《中国诗词大会》,还有之前爆红的《见字如面》气质相仿,豆瓣评分高达9.3。“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

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由衷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说的多好啊,喜欢董卿大气知性、端庄睿智的主持风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赞叹!

其实这些大多是非专业朗读者,随着音乐舒缓起伏、情绪的逐渐酝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加之观众用心倾听,聚精会神的眼神交汇、甚至很多人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致使掌声不时响起, 收到台上台下互动和鸣的效果。

我觉得,董卿的《朗读者》最打动人的,是帮观众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释是,“《朗读者》与大家的遇见,能够让我们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欲横流、人心冷漠无情的现实社会,难寻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他们自己的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非常融合、恰到好处。针对不同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说起做《朗读者》的初衷,董卿说,几乎所有综艺节目形态她都已经尝试过,她需要改变,这是《朗读者》诞生的偶然性。

“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可能朗读者所朗读的内容,我们自己也会去读,去品味。但那与《朗读者》的现场氛围与感染力还是大有不同。

泡一杯香茶,在熟悉又清淡的味道缭绕中,在欲望纵横的嘈杂中,随着朗读者的思绪,读出生活的本真和美好,读出一天的灿烂和启迪,让这份洗尽世间铅华的情思、荡涤或冲淡腐臭污浊的蔓延,让精神家园变得落英缤纷,青春常在。岁月静好、静美,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去感受吧。《朗读者》等你。

顶一下 ()  踩一下 () 

 

本文标签:

共有条评论     登录   注册  剩余:2000


友情链接: